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20332100000003

第3章 外国军史谜团(3)

众所周知,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布伦瑞克公爵亦非等闲之辈,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将,因此瓦尔米的撤退必定有它难以明言的理由,这当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据史料显示,1792年9月20日,法兰西革命军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事业,而奥普联军及入侵法国企图扑灭革命力量恢复君主制度的法侨保皇党分子支队,在瓦尔密(法国马恩省的村庄)地域与法军进行了一次交战。布伦瑞克公爵指挥干涉军,于8月至9月间占领隆维和凡尔登两要塞后,抵达沙隆并向巴黎推进。法国迪穆里埃将军指挥的摩泽尔集团军和凯勒曼将军指挥的莱茵集团军共约6万人,其中主要是青年志愿兵,撤离色当和梅斯后汇合在一起,于9月19日在瓦尔密附近设防。奥普联军和法侨支队约4万余人绕过法军,在瓦尔密西南展开。9月20日晨,联军对法军阵地开始炮击,11时发起攻击。统率法军的迪穆里耶将军灵活地机动部队。当奥普联军在日赞库尔以北压迫共和部队时,沙佐将军的9个步兵营和8个骑兵连即开往受威胁方向,制止了敌军的进攻。同时还有12个步兵营和8个骑兵连迂回敌军左翼。在抗击敌军攻击的过程中组织良好的法军炮兵火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法军士兵在战斗中坚定顽强,斗志昂扬,挫败奥普联军的攻击,迫使它停止进攻。下午5时前,双方持续进行猛烈的炮战。9月20日夜间,迪穆里埃将军调整部署,率军转到更有利的阵地上。法军做好了继续交战的准备。但布伦瑞克犹豫不决,不敢再次进攻。由于其后粮食弹药供应不足,干涉军未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当时法国爱国者的武装队伍正在其后方进行活动。

9月30日,干涉军开始撤退。克勒曼将军指挥的2.5万名法军受命追击敌人,但行动不够坚决。法军转入总攻加速了驱赶干涉军的进程。至10月5日,干涉军损失近半,终于被驱逐出法国。

据说当时法军将一批路易十六的宝藏用于收买普鲁士,和普鲁士达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和解,因而组成了联军,但是此战之后,法军一改防守局面,开始向外扩张。这无疑威胁到了普军,于是普军不战而退。但是这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普军撤退呢?这在世界军事史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之谜

导言:所有这一切都使拿破仑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他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开始通向死亡的流亡生活。1815年6月发生于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是拿破仑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战。然而,这一战却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滑铁卢战役的进程既惊心动魄,又富有戏剧色彩,许多微妙因素影响了战局,使法军的锐势急转直下,失去了几乎到手的胜利。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815年春,被放逐到厄尔巴岛的拿破仑回到巴黎,东山再起。欧洲各国君主立即组织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力图绞杀之。拿破仑迅速组织抵抗,他制订了正确的战略部署,决心在俄奥大军到达之前解决战斗,以迅猛的动作先将英普联军各个歼灭,但由于下属将领贻误战机和对命令的错误理解,以及天气等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英军在大举后撤后仍坚守在滑铁卢村南的圣让山高地,决心同拿破仑决一死战。

6月18日中午,随着三声炮响,滑铁卢之战的帷幕骤然拉开,排山倒海的法国骑兵呼啸而上,但英军顽强抵抗,以猛烈的火力压住了法国骑兵的锐势,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整个下午的激战没有片刻停歇,处于浴血苦战之中的双方都失去了完全控制局势的力量。黄昏到了,拿破仑亲自率领自己的近卫军又向英军阵地冲去,但是就在这个时刻,英国的援军到了,而拿破仑一直相信在英援军到来之前会前来救援的格鲁希元帅的部队却始终未到。形势急转直下,英军趁势发起总攻。

列成方阵的法国近卫军一面拼死抵抗,一面缓慢后撤,拿破仑也只好下车骑马而走。他脸色惨白,泪流满颊,在暗淡的晨光中跑过了一个个尸横遍野,怪影幢幢的战场。他试图收拾残军,无奈力不从心,战场上躺着25000名死去的和受伤的法国人,法国几乎损失了全部的炮队,而几十万奥国生力军正逼近法国边境,还有几十万俄国军队不久也将到来——所有这一切都使拿破仑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他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开始通向死亡的流亡生活。

法国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引起了史学家和军事评论家的极大兴趣。

有人认为,是格鲁希元帅的迟迟不到毁灭了整个法国军队,因为当时拿破仑的军队有72000人,英军也有70000人,双方势均力敌,谁的援军先到,谁将占据优势。

还有人认为,如果一切都按拿破仑最初的正确战略进行,本来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滑铁卢的决战也不会发生。但受命占领布鲁塞尔重要阵地以牵制英军的内伊元帅迟缓犹豫,使这一行动未能如期完成。后来在双方激烈争夺时,拿破仑又命令内伊属下戴尔隆军团由弗拉斯内向普军侧后实行夹击,但戴尔隆对命令理解不清,误向法军后方的弗勒台开来,使这决定性的一击延误了近2个小时。而当戴尔隆重新赶回普军的后方时,又被不明战局的内伊严令调开,这时英军已在戴尔险的大炮射程之内,戴尔隆机械地执行了内伊的命令,使法军在临胜之际功亏一篑,英军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人们常常把以上的说法归结为拿破仑用兵失误,当时在他身边缺少能攻善战的将领,达马被围困在汉堡,缪拉未能从那不勒斯赶回,马塞纳正在西班牙征战,拿破仑虽然培养出了一批将才,但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为其效忠,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也有人把拿破仑的失败归结为他个人的原因。他们认为,无论对战斗的开始或是战斗的结局来说,拿破仑确实无愧为近代军事艺术巨匠,但他失去另一种东西,失去了一种对于军事统帅来说甚至比天才还重要的东西,就是对于战争胜利的信心,从而导致了滑铁卢的惨败。也许拿破仑已经意识到他自己的时代即将过去,在对人谈起滑铁卢战役时,他说:“我已经没有从前的自信心了。”有人试图用拿破仑当时的健康状况来说明这一点,他们认为拿破仑在战前就有严重的智力和体力衰竭迹象,他“两眼失神,闪烁不定,步履踟蹰,举止茫然”,“在滑铁卢战役中精神萎靡不振,好几次昏然欲睡。”

另一种说法把拿破仑的失败同天气联系起来,滑铁卢会战前一天,拿破仑挥军追击英军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顷刻间,道路被冲毁,田野一片泥泞,法国骑兵不得不停止追击,使狼狈逃窜的英军绝处逢生。次日清晨,彻夜未停的大雨仍然妨碍着法军按时投入进攻,善用机动战术的拿破仑无法发挥炮兵和骑兵的机动作用。战争一直推迟到中午才开始,这就给英军以更多的喘息机会。

最后,听一听拿破仑自己的解释吧。他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就算有这一切原因,那场战斗本来也是该我赢的。”

关于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它至今仍是一件历史疑案。

“向罗马进军”是怎么一回事

导言:在米兰的《意大利人民报》编辑室里,墨索里尼主持成立了意大利第一个“战斗的法西斯”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却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就在这动乱时期中,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的《意大利人民报》编辑室里,墨索里尼主持成立了意大利第一个“战斗的法西斯”组织(由于其成员着黑色制服,故又称为“黑衫党”),当时仅150余人,都是潦倒的退伍军人。战后意大利极其动荡的局势为法西斯组织的恶性膨胀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到1921年法西斯党正式建立时,已拥有10多万党徒。此时的墨索里尼踌躇满志,开始觊觎国家的最高权力了。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和其他法西斯头目策划用武装政变的方式推翻议会制政府。数万武装党徒被编为四个军团,由四巨头——比昂基、巴尔博、戴韦基、戴博诺分别率领向首都罗马进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于10月29日正式宣布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要其组阁。这次被称为“向罗马进军”的政变行动居然很快就大功告成了,法西斯政权就这样在意大利建立起来了。

可见,1922年10月的“向罗马进军”是墨索里尼取得政权的关键性行动,对此人们一般没有什么异议。不过这一重大事变本身的诸多细节却一直没有弄清楚,因此,“向罗马进军”的真相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首先,墨索里尼在“向罗马进军”一事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不少著作提到,进军开始前夕,墨索里尼向武装的法西斯党徒发表了狂热的煽动演说,然后亲自参加了进军行列,甚至还印发了墨索里尼率众“向罗马进军”的照片。然而,许多人持一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身为进军四军团总指挥的墨索里尼生性怯懦,色厉内荏,在进军行将开始之际仍然犹豫不决,还要四巨头替他鼓气甚至向下属施加压力,巴尔博对他说:“我们不管有你没你都要出发,你拿主意吧。”进军开始以后,“统帅”墨索里尼没有“驻跸”指挥总部所在地佩鲁贾,更没有亲临罗马“前线”指挥,而是一直呆在米兰的报社,心神不安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直到10月29日接到国王委托他组阁的电话以后,他才缓过气来。迟至11月1日,墨索里尼才离开米兰老巢,驱车前往罗马赴任。照这种说法,墨索里尼在“向罗马进军”一事中实际上没起多大作用,只是坐享其成罢了。

另外,现有的材料还不足以证明“向罗马进军”是按事先拟订好的周密计划行动的,法西斯武装党徒张扬声势制造的恐怖紧张空气,似乎比他们实际拥有的战斗力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关于这次进军的具体日期和路线以及参加人数还存在许多疑点,众说纷纭,国内目前各种教材对此不是择其一端,便是小心回避。

“向罗马进军”到底是哪一天出发的?至少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10月15日,法西斯党徒在那不勒斯集合誓师后,马上就向罗马进发。第二种说法:墨索里尼一伙10月16日制定了进军计划,20日下令执行,并发表了所谓的《革命宣言》。第三种说法:进军是在10月24日法西斯党代表大会开幕后发起的。法西斯分子究竟何日发难?还有待事实进一步说明。

法西斯向罗马进军的具体路线更是说法不一。一部分著作说法西斯在那不勒斯誓师以后,旋即挥戈北上,直逼罗马城。有些著作明确地写着:进军是从法西斯势力强大的北部波河地区出发的,接着向南朝罗马挺进,途中陆续控制了克雷莫纳、亚历山大里亚、波伦亚等重镇。还有的著作只笼统地说控制了从意大利北部到罗马的交通线,也有的说控制了大片农村地区。总之,法西斯黑色大军到底是沿着哪条路径走到罗马的,谁也没有说清楚。此外,法西斯武装是否占领了罗马城,也是各说各的。有人说他们仅仅抵达城郊,就达到了夺权目的。有人说武装的法西斯分子“冒雨冲进了罗马城”,占领了首都。有人说抵达罗马城下的法西斯分子在听到墨索里尼被任命为政府首脑后,举行了一个“虎头蛇尾”的入城式。

最后,究竟有多少人实际参与了“向罗马进军”,谁也没有拿出权威的资料。有的笼统说“数以十万计的黑色大军”,有的说从那不勒斯出发有四五万武装分子。还有人指出,墨索里尼到达罗马后,马上陪同国王检阅了控制首都的10万法西斯武装党徒。看来,上述数字虽有其根据,但一般都只能作参考。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人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向罗马进军”这一严重事件的全部真相。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无误的,那就是对于法西斯头目策划的武装进军的叛乱行为,除了共产党人以外,谁都没有组织过认真的反击。其他的政党或社会团体,要么被来势汹汹的法西斯黑潮所吓倒和吞没,一筹莫展,要么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支持法西斯政变。意大利垄断资本集团对法西斯两年前镇压占领工厂的罢工者一事记忆犹新,他们怀着感激之情赞助法西斯的行动。国家军队竟然听从墨索里尼的呼吁,做到了“严守中立”,实际上是同情法西斯。怪不得当法克达首相要求国王签署戒严令时遭到了拒绝。有鉴于此,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向罗马进军”的威胁从来没有真正发生,是意大利统治集团把政权拱手奉赠给墨索里尼的。

看来,“向罗马进军”的真相,还有待历史学家们进一步去揭开!

能进攻瑞士之谜

导言: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像消灭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这些小国那样发出进攻的命令呢?1941年7月中旬,瑞士情报机构的领导人瑞哥·梅森从A-1小组得到情报,希特勒在控制了整个西欧以后,已经打算进攻瑞士这个中立的小国了。瑞哥·梅森关于德军高层的情报是从罗德夫·罗斯勒那里得到的。罗斯勒是一个坚定的反纳粹主义者,他在卢塞恩开了一家书店作为从事情报工作的掩护。早些年还在德国的时候,罗斯勒就结识了一批德军高级将领,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以来,这些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向移居到瑞士的罗斯勒提供绝密情报。这些军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的祖国铲除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最后瑞士的确幸运地逃过了纳粹的魔爪,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梅森上校在接到这些情报后,命令长期以来一直潜伏在德国南部的部下,搜集任何关于德军部署的消息。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德军有6个师,其中2个是山地师,已经部署在瑞士边界,准备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