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20332100000056

第56章 传说中的历史(3)

秦十二铜人像遗失何处

导言:有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像。有人根据史书记载计算了铜人像的重量,最小的铜人重在大约30吨以上,较大的则达到了90吨。其高度8~14米。可以想象,这些铜人的重量和高度都是十分惊人的。但秦灭了以后,十二铜人像就消失不见了,它们流落何方呢?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收天下之兵器,铸造十二铜人像,立于咸阳。

《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又据史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而陈直《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则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在史书上关于十二铜人的记载还有很多,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十二铜人早已湮灭在历史中,无处寻其踪迹,故后人对十二铜人有很多的猜测。

令人感兴趣的是,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十二个铜人呢?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观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种杂耍,正在兴高采烈之时,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执刀剑干戈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见了,恐日后有人来刺杀,于是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这时候,正逢临挑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了十二个巨人,秦始皇当地还盛传着一首童谣说:“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正中下怀,情绪为之一振。于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集中于咸阳,铸成了十二个铜人。如果此说是真的,那么秦始皇就是借助一个传说来收缴全天下的兵器,以防止有人对他暗杀。还有一说传说,秦国有一位将军,名叫阮翁仲,据说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异于常人,秦始皇派他随蒙恬将军北征匈奴,后来战死疆场。有一天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到阮翁仲将军让他收尽天下兵器以防叛乱。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收天下兵器铸其铜人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这两个传说都说明秦始皇销兵器,铸铜人像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叛乱,是维护其统治的政治举措。

既然这十二铜人像是集天下兵器所铸造,想必也是十分高大引人注目的,那么秦灭了以后,十二铜人像流落何方呢?

有人认为,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时,将这十二个铜人也一起烧毁了。但是现在考古表明,项羽并没有烧过阿房宫,那么烧毁十二铜人的事情可能也并不存在。

还有学者指出,这十二个铜人毁于董卓、苻坚之手。东汉末年,董卓率兵攻入长安,便将其中的十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长安城清门里。至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当工匠运到溺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终止了运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再从螂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年的铜人全部都销毁了。《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正义》引《关中记》也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

也有人说这十二个铜人并未被毁掉。由于十二个铜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十二个铜人和其他精美的物品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使得这十二铜人像至今仍是下落不明。

“狸猫换太子”是真是假

导言:宫廷里的明争暗斗是十分频繁的,也是十分激烈的,为了争权夺位,为了争宠夺爱,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历史上,最叫人震惊的还是那场真假难辨的“狸猫换太子”案。传说中的包拯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李宸妃讨回了公道。

宋真宗章懿皇后李氏,因其曾被册封为宸妃,历史上一般称其为李宸妃。当时李娘娘只是宋仁宗之父——宋真宗后宫的宫女,因受皇帝宠幸,被封为才人、婉仪,并且怀上了“龙种”。那时候,“母以子贵”,李娘娘幻想着生下儿子,平步青云,当上皇后。

后来,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趁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再说宋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便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6年后,刘后之子病夭。当刘后得知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乃将他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宋真宗面前进谗言,宋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宋仁宗画像。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宋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宋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宋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拯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

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宋仁宗任为首相。

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但是,演戏归演戏,现实中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这一出。

宋仁宗在解开他的生母之谜之时,李宸妃已经去世许久了。围绕宋仁宗生母的传说就是另一些说法了。

《宋史》中有一种说法。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宋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宋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活活割断了李宸妃母子的联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宋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宋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宋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

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想,现在宋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一旦将来自己死去,宋仁宗得知了实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亲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肯定还会迁怒于刘氏的后裔。于是,她吩咐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

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宋仁宗左右有人奏明宋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李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宋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李宸妃灵柩尚在,于是宋仁宗亲看开启李宸妃之棺察视。李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李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李宸妃按皇后礼安葬。宋仁宗这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他无比悲痛、无比愤怒。他下哀痛之诏自责,号啕大哭,哭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哭自己身为人子,却不能孝敬自己的母亲一天,让母亲含恨而死。

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亲的府第。眼看一场血腥的杀戮就要开始了,还是宰相吕夷简的一番公道话使宋仁宗冷静下来。吕夷简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事,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氏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这样,一场血战才得以解除。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这刘德妃虽然是临街播鼓卖艺出身,但长得如花似玉。15岁时被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恒——后来的宋真宗看上,纳入王宫。赵恒登基之后,刘德妃从“美人”、“婉仪”,一直封到“德妃”,可惜不能生育。宋真宗宠爱刘德妃,想立为后,奈何刘德妃家世并不显赫,又无子嗣,群臣不服。另一方面刘德妃为了和杨淑妃、沈才人竞争皇后之位,她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于是,刘德妃就特意地打扮身边的庄重寡言的宫女李氏,引诱宋真宗上钩。当这小宫女怀了“龙种”之后,她也装作怀孕的样子。不过宫女怀的是真胎,她怀的是假胎。待十月分娩之时,“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结果,演了一场真的“狸猫换太子”,李宫女被打入冷宫,寂寞而死。刘德妃则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由上述两种说法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包拯和李宸妃之事肯定毫无关系,李宸妃也没流落到民间。至于刘德妃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宋仁宗收为己子的,谁也不知其详。那么,历史上所传的包拯判的“狸猫换太子”案到底是真是假呢?就让历史回答这个问题吧!

神医华佗只是个传说吗

导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若称赞某位医生医术高明,多用“华佗再世”来比喻。华佗是中国古代的一名神医,比中国古代另一位名医扁鹊医术还要高明。与其相关的比较有名的历史事件是为关羽刮骨疗毒。后因想要替曹操开颅治病,被曹操杀死。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华佗的历史故事。然而在条件有限的古代,真的堪比现代的精湛医术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心中称得上可以起死回生的大夫就是华佗。据说华佗的医术很高明,曾经替关羽刮骨疗伤,后来因为想要替曹操开颅治病,被曹操杀死。但是历史上真的有如此传奇的人物吗?史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说这只是个神话,也有人说华佗确实存在,只不过在后来的传说中他的医术被人渲染得过于高超了。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佗是一个神话传说,他的原型来自于印度佛教传说,他称这和曹冲称象一样,都是从印度神话传说中衍化出来。陈寅恪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虽然陈寿著的《三国志》的大部分史料都可信,但是陈寿也经常将流传的印度故事进行改编和杂糅,然后写进他的书中,而且真假难辨,这就为鉴定古代历史书籍记录的是不是史实增加了困难。②他认为华佗是印度语“阿伽陀”的汉语发音,来自印度神话,被陈寿等史学家安排到了某人身上。③《三国志》中记载了华佗治病的很多传奇故事。陈寅恪认为华佗为曹操治病,纯属抄袭之作。中国的这位神医的高超医术绝大多数是从印度神话故事中抄袭而来的,而在中国历史中从来没有发生过。陈寅恪还说华佗的原型是印度神医耆域。因为所记载的华佗治病的故事都与印度神医耆域治病故事雷同。如《三国志》记载,华佗治病时,会先让动手术的病人服下麻沸散,然后再破腹取出患结。病患如果是在肠子里,就切开肠子进行清洗,再把腹部逢合,在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后伤口便痊愈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没有感觉,一个月左右,伤口就会完全长好。这个故事其实来自于耆域治拘闪弥长者儿子的病。而且中国的古籍上并没有关于麻沸散的记录,最早的记录也只是宋朝才出现的“曼陀罗花”,不过只能止住微痛,像做手术这样的疼痛曼陀罗花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事实上,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时都必须用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的方式进行,不能口服。

而且做手术的医生需要懂得解剖学的知识,在华佗的时代中国人根本不可能会知道这些。后世所传的“华佗画像”和“华佗庙”也并无史料记载,有人推测“华佗画像”是后人凭着想象所画出来的。而替关公刮骨疗伤和建议曹操用斧头砍开脑袋治疗头风病以及最后被杀都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不过也有人反对以上观点,认为在许多历史书籍中对于华佗的记录很多,不可能是人人都编造出来的吧?而且就算和印度神话有相同之处,也不能说明中国古时真的就没有华佗的存在。而且陈寅恪把华佗的名字与印度教的名字扯在一起本来就有些牵强,因为中国有很多名字是从印度语中演变过来的,怎么就能下定论说华佗只是中国的一个神话?

看来,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神医华佗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华佗已经成为中国医学的“医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