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野外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20337400000040

第40章 千山万水(2)

率队护送玄奘的殿中侍御史欢信,是个非常健谈的人,在马上不住地打听唐朝的风土人情,对玄奘的冒险经历啧啧不已,说:“法师私逃出境,将来回去还是要受罚,不如从天竺学成归来后,就留在我高昌吧。国王陛下已经和法师结拜了兄弟,这高昌也就有法师的一半。留下来做半个国君,不比回去做阶下囚强过百倍吗?”

玄奘说:“天下初定,又有突厥时常犯境,朝廷对出境官民严加盘查,也是理所当然,一旦安定下来,百废俱兴,诸业繁荣。我想朝廷会放宽限制的。”

欢信说:“放宽限制,那也只能便宜以后的人,法师就不顾自身的安危吗?”

“玄奘之所以冒险西行,是为了勘正讹误,光大中土佛法。如果不回去,此行还有何益?只要佛法得以流传,玄奘死不足惜!”

“唉,法师果然是圣僧啊!难怪国王陛下对法师尊敬有加!”

他们先到了阿耆尼国(也叫焉耆,今新疆焉者回族自治县),稍作停留,又绕道翻越银山(今新疆库莫什山),来到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县)。

玄奘一行在屈支国滞留了60多天,终于启程了。

他们向西走了六七百里,又遇到一片沙漠。穿过沙漠,就到了禄加国(又名始墨国,今新疆拜城县、阿克苏县等地)。玄奘赶路心切,只在这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又上路了。他们向西北又走了300余里,就到了葱岭以北的凌山脚下。

远远望去,凌山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冰雪,白雪皑皑的冰峰如利剑一般,直刺云天。

玄奘问欢信:“山上有路吗?”

欢信说:“来往的商队们踩来踩去,倒是踩出了一条路。不过,山上气候无常,说不定什么时候呜地刮一阵大风,哗啦一下掉下来一大块冰坨,管你是人是马,砸上就变成冰冻肉饼。要是赶上雪崩,整个山谷都能被填平,就更找不到路了。翻过山去,就离西突厥的素叶城(又称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伏龙芝与托克马克之间)不远了。统叶护可汗的儿子娶了我高昌王的妹妹,所以可汗一定会对法师格外关照的。有可汗的一句话,西行的路就畅通无阻了。”

玄奘兴奋起来:“那还等什么?咱们赶快进山吧!”

还未出发,随行的杂役就跑掉了3个。欢信气得大骂,可又无可奈何。他对剩下的人严加看管,保护玄奘踏着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了山。

一侧是望不见顶的雪崖,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深渊。积雪在脚下喀嚓喀嚓地响着,寒风裹挟着雪沫冰碴,打着旋儿地在眼前飞舞,刮得脸面生疼。欢信指挥士兵们砍来藤条,拧成长索,或系在腰间,或挽住手臂,大家联成一长串,相扶相携,蜿蜒向上。

忽然悟空惊呼一声:“马!”接着是一声悲惨的长嘶。玄奘回头一看,只看见凌乱的杂物在崖间飞舞着,那驮物的马已经坠入万丈雪谷,连影子也看不见了。

再往上走,就分不清哪里是冰块,哪里是山岩了。忽然脚下哗啦啦一声,冰层断裂,两个士兵一脚踩空,惨叫着摔了下去。另外两个人大呼小叫地想扑过去救,猛听轰隆隆一阵天崩地裂般的巨响,头顶的雪峰崩塌了,滚滚冰雪倾泻而下,霎时将躲避不及的人畜都埋没了。玄奘想喊,可是扑面而来的风雪呛得他喘不上气来。只有两行夺眶而出的热泪,也瞬间结成了冰。

夜晚来临了。山间找不到干燥的地方,无法砌起炉灶。大家又冷又饿,抱成一团在原地跺脚。玄奘想了想,从随身携带的柴禾里挑了三根大树杈,把锅悬吊着支起来。终于升起了火。无数双僵冷的手颤抖着伸向了那微弱的火苗,大家终于感到了一丝生气。

草草吃点半生不熟的食物,喝饱了热水,大家各自找地方休息了。玄奘在雪地上铺了一层草褥子,把浑身从头到脚都裹在皮袍里,蜷缩着躺了下来。寒风在耳边呼啸着,寒气从身下侵了上来。玄奘把持心志,默诵了一段经文,果然慢慢睡着了。

天刚亮,欢信一跃而起,用棍子挨个儿又捅又敲:“起来!起来!还活着吗?要还活着就赶快起来,别躺着不动,怪吓人的。还有口气儿的都给我滚起来!”

大家嘴里咒骂着,哆哆嗦嗦地一个接一个从雪窝里爬了出来。剩下几个再也喊不动了,悟空上前一摸,已经冰凉了。

路程并不长,但一行人足足走了七天七夜,终于挣扎着走出了冰天雪地。清点队伍,自高昌出发的人已经死去十之三、四,牛马也死去大半。

翻过凌山,一下子置身于暖洋洋的阳光下,大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继续向西,眼前忽然现出一个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大湖。这湖东西长,南北窄,周围长达一千多里。欢信说:“这叫热海(当时也叫咸海,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伊斯塞克库尔湖)。其实湖水并不热,只因为它在凌山脚下却不结冰,所以大家都叫它热海。”

此时湖面并没有风,却见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溅起的浪花足有数丈高。玄奘感叹一声:“等风起时该是怎样的气势呀!”

他们沿着湖向西北前进,逐渐望见了人烟。但见绿草茵茵,牛马、毡房星星点点,偶尔也看到全副武装的突厥骑兵来去匆匆。

几天后,欢信的任务完成了,也该回高昌复命了,悟空他们则坚持要陪师父取经到底,玄奘请欢信多多致意高昌王麴文泰,两人洒泪而别。

玄奘一行,西行经赭时国(一名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屈霜你伽国(一名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疯袜建国(一名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伽喝国(一名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等国,渡过乌浒水(一名沩水,今俄罗斯境内的阿姆河)至货利习弥迦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西北境的卡卡拉一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由此折向东南,经过羯霜那国(一名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撤马尔罕南方),再走几百里山路,终于翻越葱岭,到达了铁门关(在距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杰尔宾特约13公里的地方)。在迄今为止有文献记载的世界著名旅行家中,到达了帕米尔高原的,玄奘可说是第一人。

铁门,地处中亚细亚的南北交通要塞,是西突厥的南疆边塞。

山间隐隐传来铃声与马蹄声,峰回路转,忽然现出一支商队。山路狭窄,玄奘他们只得散开了,紧贴在崖壁上,勉强让出一条路。商人们施礼相谢,也侧着身子通过。其中一个商人经过玄奘面前时,不住地上下打量他,最后迟迟疑疑地问;“这位法师怎么称呼?”“我叫玄奘,是从东土大唐来的。”

那商人一拍脑袋:“我说呢,我们离开伽喝国(今阿富汗巴克里特里)的时候,慧性法师还在继续讲经,怎么会反倒跑到我们前面来了!”他又大声招呼同伴:“喂,你们快来看,这位唐朝的和尚是不是很像咱们在伽喝国见过的慧性法师呀?”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商人也纷纷点头称是。

玄奘好奇地说:“你们说的这位慧性法师,究竟是谁呀?”

“那可是北天竺有名的高僧啊!说起来年纪并不大,与法师年貌相当,可是学问精湛,无人能比,听说在整个天竺都很有名。法师不想见见他吗?喏,你们过了铁门关,前面是睹货逻国(又名吐火罗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再往南就是伽喝国,又叫小王舍城。慧性法师在那里设坛讲经,你们进城随便一打听,没人不知道他的。”

玄奘高兴地说:“我正要往小王舍城去,到时一定要当面向慧性法师请教!”

他们匆匆经过睹货逻国,来到了伽喝国。

他们在一家寺院挂单住下,玄奘就向当地的僧人打听此地有什么圣迹可供参拜。僧人们说,离此不远的佛塔里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使用过的澡罐、扫帚,还有佛齿舍利等圣物。玄奘一听,不顾旅途疲劳,马上要去。悟空他们都累得东倒西歪,一步也不想动了。玄奘便一个人悄悄走了出来,一路打听着寻了去。

礼拜过圣物,玄奘向守塔的僧人要了一把扫帚,唰唰地扫起塔来。扫到顶屋时,忽然听到阁子里传出时高时低的辩论声。他驻足凝神去听,阁子中一下子又鸦雀无声了,只有一个清朗的声音在侃侃而谈。玄奘越听越觉得惊异:说话的人不但论证严密,条理清晰,而且所讲的观点正和自己相同!是什么人这样与自己心意相通?

他听得入了神,忍不住脱口叫了一声:“好!”

那个清朗的声音戛然而止,问:“外面是谁?”

玄奘说了声:“告罪!”放下扫帚,推门而入。

阁子里坐着三四个僧人,其中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和尚起身迎了上来,打了问讯说:“法师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贫僧玄奘,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往天竺取经。刚才在外面听到法师讲经讲到妙处,不禁喝起彩来,多有冒犯了。”

在座的僧人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原来是唐朝的和尚,幸会幸会!”那年轻和尚说:“我听说大唐国势强盛,佛事甚隆,法师为什么还要不辞辛劳,远赴天竺呢?”

“贫僧游学多年,有满腹的疑问无法解答,为了求得真谛,只有亲往天竺了。”

那年轻和尚击掌说:“法师一心求法,令人佩服!”

玄奘这才想起来询问对方的法号。年轻和尚微微一笑:“贫僧慧性。”玄奘失声叫了起来:“哎呀,真是踏破铁鞋,不期在此巧遇了!”

从此以后,玄奘和慧性同出同入,形影不离,夜以继日地谈经论典,不知疲倦。得此知音,急于西行的玄奘一口气在小王舍城住了一月有余,仍觉得与慧性有说不完的话。

慧性说:“奘师的学识远在我之上,尚且如此不知足,实在令我惭愧。如蒙不弃,我愿随法师同去求学!”

玄奘喜出望外:“那真是太好了!我正舍不得与法师分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