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20341000000026

第26章 古迹重寻(6)

米仓道起于陕西南郑,翻越大巴山后,再过米仓山进入四川南江,在南江境内经由不同道路,可分别抵达成都和重庆。蜀汉时期,蜀国名将张飞曾在米仓道隘口驻兵,并大败曹军,至今还有称为张飞碑的石碑立于境内。

傥骆道得名于其南界位于洋县傥水河口,北界位于周至县西骆峪。它途经太白、佛坪,经汉中后连接米仓道入川。傥骆道开通较晚,是秦岭中最短的通道。三国时魏将曹爽与蜀将姜维曾多次在此交锋。

褒斜道南起汉中褒城境内的褒谷口,北至陕西眉县境内的斜谷口,并因之而得名。这条古道沿褒斜二水斗折蛇行,约250余公里,然后再经米仓道穿巴山入四川。在褒斜道和子午道、傥骆道3条道中,子午道和傥骆道必须翻越海拔两三千米的秦岭,道路艰险难行,而褒斜道却几乎不翻山,只需从五里坡一个小山梁中穿过,就从褒水进入到了斜水,不仅里程短,而且较易通行。从战国时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以后历代相继,不断维护、增修。其中,汉武帝时曾对全线进行过大修,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在所有古蜀道中,褒斜道修建时间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经过行人最多,因而也是古代进出四川最重要的通道。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道上。诸如刘邦在进入汉中做汉王时,曾听从张良的建议,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忌,便将褒斜道上的栈道全部烧毁,以示无意北返。“萧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些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全都发生在褒斜道上。

陈仓道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出汉中与项羽争天下时,故意大张旗鼓地修复被他此前烧毁的栈道,暗中却将精锐绕道奔袭陈仓,并取得胜利。这个典故既成为一个成语,也成为三十六计之一。陈仓道又名故道、堂光道,它北起宝鸡大散关,经凤县陈仓沟口和留坝火烧关,过勉县入汉中,再由金牛道过大巴山入四川。

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蜀栈、南栈。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古老故事。相传,与蜀国相邻的秦国一向对富庶的蜀国垂涎三尺,早就想进军,却苦无通道。为此,秦王将一条据说能拉金子的石牛送给蜀王,蜀王不知是计,派出5位大力士(也就是李白《蜀道难》中所说的五丁)负责将石牛运回蜀国。石牛运回蜀国后,蜀王发现它们根本就不会拉金子。生气之余,又命5位大力士把石牛给秦王运回去,并责备秦王骗他。由于巨大的石牛两番在秦蜀之间的山地通行,原本茂密的森林也被踏出了一条大路,这就是金牛道。用五只粗笨的石牛,秦王顺利地打开了通向蜀国的门户。早就虎视眈眈的秦军,趁机从金牛道入侵,灭掉了蜀国。

这自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不过,它却曲折地说明,当初开凿金牛道是何等地艰难。金牛道的具体线路是:从汉中经勉县西南金牛驿,南折入五丁峡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和黄坝驿,进入四川广元的棋盘关,此后再经明月峡、五里峡和石柜驿,以及嘉陵江绝壁上的飞阁栈道后渡嘉陵江至要塞昭化,经牛头山,过剑门关,再经翠云廊和梓潼大庙,入绵阳后到达成都金牛坝。此路全程共约600余公里。这既是古蜀道的主体,也是后来修建的川陕公路的基础,同时,它还是狭义蜀道的最核心部分。

从上述几条名称、位置各不相同的古蜀道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因为沟通与交流的需要,在把四川和陕西分割开的秦岭、米仓山和大巴山的群峰之间,我们的先人在没有炸药,没有钻机,甚至连钢钎和铁锤也没有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修建了若干条今天已然隐没于历史长河的隐秘通道。通过这些隐秘通道,僻安西南的四川与中原也就有了连绵不绝的联系,那些割据的小王国,也就不可能长期地分裂,而是印证了古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预言。而这些隐秘通道,在战争时期,是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和平年代,则是文化和经济的交通走廊。

蜀道串联的雄奇大地

今天,成都和西安之间的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在古代即便快马也需要10天左右的路程,现在只需区区数小时了。不过,谢天谢地,今天的高速公路本着“裁弯取直少绕道”的原则,它的行进路线,基本没有与古蜀道重合。这样,古蜀道的大多数地段,才得以保存了它曾经的古老面貌。作为一个热爱行走的四川人,我曾在古蜀道的主干线,即上面说过的金牛道上行走过多次。可以说,从成都往北,直到四川和陕西的交界地带,古老的蜀道像一条深入四川血脉的线索,它贯穿起了这个文化大省的历史与现实。蜀道所经行之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行走蜀道,犹如古人所说的“人在山阴道中,风景目不暇接”。

驱车由成都沿今天的108国道,也就是古金牛道北上,车过德阳以后,原本一马平川的平原已经到了北部边缘,远处次第出现了高丘和低山。在罗江县境内,一个叫白马关的地方,记载了发生在古蜀道上的一段著名故事——事实上,由于历史上外部势力进入四川,基本都是无一例外地沿古蜀道南下,因而与古蜀道有关的故事中,最多的就是关于战争的,尤以三国时代为最。

白马关北望涪城(绵阳),南窥成都,称得上是成都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白马关的得名,缘于刘备进川时,其重要谋士庞统乘白马在此被乱箭射死。《三国志》中载,庞统“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雒县即今天的广汉,在白马关以南,要想攻取雒县,必须从白马关这座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中穿过。白马关关城早已不存,如今新修了一座关楼。在关楼不远处,就是庞统当年中箭身死的落凤坡,以及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庞统祠。白马关前的蜀道,是如今距成都最近的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古道。

绵竹关是三国时代的另一座重要关隘。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绵竹关在今天的绵竹境内,其实非也。绵竹关不在绵竹,而是在德阳市旌阳区下辖的黄许镇。绵竹关和白马关一样,它们所倚托的山,同为鹿头山,这也是蜀道从成都北上之后,穿越的第一座山。虽然与北面将要经行的秦巴山相比,鹿头山实在低矮得不值一提,但因它位于成都平原尽头,因而也显得相当高峻挺拔。三国末年,魏将邓艾入蜀,就是在绵竹关前斩杀了守卫此关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孙诸葛尚。至此,蜀汉再无险要可守,尽管姜维还有精锐部队布防于剑阁与钟会周旋,但远在成都的刘禅也只能选择投降。

梓潼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优雅,其实它不仅优雅,而且古意盎然——查资料,这个地名竟然源于4000年前的初民时代。据说,先前,梓潼叫陈尼山,因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堆过泥土。后来,大禹听说陈尼山上有梓木,打算砍来造船,哪知道那棵梓木已成精,当大禹去砍伐时,那厮竟然化成一个童子想逃跑。后来,人们就把陈尼山改为梓童,鉴于山下有一条河,就在童旁加了三点水,成了梓潼。

不过,梓潼最著名的不是大禹或陈尼山,而是文昌帝君和他的王宫七曲山。七曲山就在蜀道之畔,或者说,蜀道正是穿七曲山而过。山不算高,一字长蛇的几座山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柏树。在庄严的柏树映衬下,一些飞檐托举的红墙黄瓦隐隐在望,这就是文昌宫,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七曲山大庙了。

文昌宫和关帝庙一样,遍迹中国。文昌宫祭祀的神,是文昌帝君。这个据说掌管文运的领导,乃梓潼人张亚子。全国的其他文昌宫,只能算张亚子的行宫,而七曲山大庙,才是张亚子的正殿。所以,尽可以想象,七曲山大庙的历史该有多么辉煌。比较有意思的是,鉴于张亚子掌管的是文运,到七曲山烧香的人,有不少就是即将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学生。

由于年代久远,蜀道的许多地段都已荒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在剑阁境内,还有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那就是翠云廓。这个诗意的名字,源于那绵延300里的柏树。

以剑阁为中心,西南至梓潼,东北到昭化,东南接阆中,蜿蜒300余里的3条古道上,两旁全都是年代久远的柏树。这不仅是四川的奇迹,即便走遍天下,也难以找到第二处。经过历朝历代兵火战乱,刀砍斧锯,翠云廓上的柏树至今还有8000多株。这些柏树,大的需要8个人才能合抱。在蜀道旁,有一个叫古柏王的景点,那株被称为古柏王的柏树,几乎就是独木成林的样子。不少驱车经过者,都要停车观看。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一阵阵晚来的微风掠过了翠云廓,千百棵无言的柏树发出了轻微的声响,昔人已去,古柏常青,天地依旧是一片苍茫。

关于翠云廊的由来,或者说是在这条古道上种植柏树究竟始于何时,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张飞任巴西太守时所为,因此,翠云廓上的柏树又被人叫做“张飞柏”。但经过考证,现存翠云廓上的柏树,大多是16世纪初期,由剑州知州李壁所植。李壁在任期间,对已经显出破败迹象的古蜀道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在道旁大量种树。为了纪念李壁,后人在古道旁为他修建了一座寺庙,而更广泛的纪念则是无言的历史和大道周行的人心。

穿过了翠云廊,离剑阁的普安镇不远了。普安是一座很不幸的镇子,很多年来,它一直就是剑阁的县城,也是蜀道穿行的诸多县城中的一座。但就在几年前,县城忽然搬迁到了下寺镇,那是因为新的蜀道——京昆高速的广元至成都段——正好穿镇而过。于是,普安镇一下就从县城跌落成一般乡镇,虽然它还有远比一般乡镇更多的楼房,更密的人烟,但县治不在这里了,它只有独自郁闷的份儿。

就在这座废弃的县城所倚的鹤鸣山上,深藏着著名的鹤鸣山摩崖造像。鹤鸣山这个名字,在四川有好几处,而且都和道教以及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有关,剑阁的鹤鸣山也不例外。沿着鹤鸣山的石阶拾级而上,林木参天,空山欲滴。就在山与林之间,古人以石壁为创作场地,在上面刻画了大量宗教人物。其中的一些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国最大最完好的道教摩崖造像,《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均把它们列入章节加以重点介绍。在鹤鸣山,还能见到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梓潼当地方官时应剑州刺史蒋郁所邀而写的《剑州重阳亭铭》碑。

大约是失却了县城的身份,普安除了楼房多些,人多些,垃圾也相应比一般乡镇多些,所以,鹤鸣山石刻,大约就是这座可怜的废弃县城唯一的亮色了。不过,这唯一的亮色,当地人不屑一顾,外地人又多半不知道。这样,我们的游览就是专场——除了我们一行3人,再没有别的游客了。

剑阁县最著名的或者说可以作为这个县的Logo的,不是鹤鸣山,而是剑门关。广元至剑阁一带的山峰,由于流水长年侵蚀切割,形成了峰脊高耸的山岭,其中最著名的是剑门山,又称大剑山,它有72座如同利剑般插向蓝天的险峰。峭壁中间断裂的地方,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三国时,诸葛亮在剑门依崖砌石建关,也就是今天剑门关的由来。同时,诸葛亮还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起一条险要的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

剑门关历来有天下雄关的称誉。这座关城仿佛上苍的杰作:一座座绵延起伏的砾岩山峰寸草不生,故有剑门无寸土之说。这些寸草不生的坚硬砾岩排列在一起,独独中间留了一条狭窄的通道,看上去就像一座天然的城池。这胜似于铜墙铁壁的山峰,它把自秦岭而来的群山万壑都一一斩断了,也让那些企图南下成都平原的外来势力望而生畏。那条弯弯曲曲的蜀道,就从剑门群山的缝隙里曲折迂回。

剑门关关口的岩壁间,“第一关”和“天下雄关”的石碑昭示着这座关隘的不同寻常。自古以来,它就是出入四川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俗语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纵观历史,所有打算割据四川的军事力量,没有一个不先攻下这个天险,然后以此为江山的北界,将四川与中原地区分割。从三国时诸葛亮建关驻军伊始,剑门关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

据记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从北面也就是正面攻打剑门关的战争取得过胜利。三国末期,魏军伐蜀时,姜维以只相当于钟会等人五分之一的人马扼守此关,就将几十万魏军挡在了关城之外。邓艾只得冒险另辟蹊径,迂回摩天岭,从平武一线通过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门关,才得以进入成都平原。1935年,红四方面军从大巴山长征路经此地时,在李先念的指挥下,曾以奇袭的方式从后门攻克剑门关。

与剑门关的雄壮相映成趣的,是剑门豆腐的绵软。从剑门关镇里到下山的镇外公路两旁,举目就能看到一家接一家的饭店,这些饭店,几乎都以剑门关豆腐相引诱,以使像我这样经不起考验的行者停车做客。剑门关豆腐不仅味道好,而且还能做出许多花样。四川以豆腐闻名的地方有3个,一个是剑门关,一个是乐山西坝,一个是我的老家富顺。公正地说,三者之中,排第一的当数剑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