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药学五字言歌诀
20355100000006

第6章 气、血、精、津液

气血精津液,人体物质基,

源于先天宗,合后天谷气,

五脏六腑化,行于脏腑里,

脏腑得滋润,全身得其力。

一、气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天气与谷气,合为人真气,

推摄血液行,全身组织养。

抗拒外邪中,推动脏与腑,

抵抗力强弱,真气是否充,

充则不易病,病也易见功。

速战胜病邪,是因真元充,

心气与肝气,脾气与肺气,

肾气与胃气,脾胃与中气。

消化与吸收,维持内脏机,

中气不足者,消化吸收弱,

精神则不振,语音低微多,

胃肾下垂证,子宫肛脱重,

补中益气法,效果数为最,

心与肺之气,合而称宗气。

呼吸与循环,全赖推动宜,

呼吸心跳慌,治疗须补气,

卫气与营气,布于脉内外。

营气在脉中,卫气在脉外,

卫气散胸腹,五脏六腑温。

循于皮肌间,运动极迅速,

固表抗外邪,不留于肌肤,

营气行脉中,乃为水谷精,

循行于周身,滋养谓之营。

卫气与营气,相互配合行,

以滋养人体,抗御病邪中。

(一)气虚

五脏气不足,一般气虚证,

临床常多见,肺脾气不行,

少气懒言语,语微音也轻。

头晕而神倦,纳差汗不停,

内脏见下垂,脉虚弱不明,

舌淡嫩苔薄,治疗补气应。

(二)气滞(气郁)

脏腑气不畅,障碍气运行,

肺脾胃与肝,症状各不同,

胸胁腹部胀,食满胀则痛,

气促而胸痛,气郁血不行。

脾胃气滞胀,消化多不良,

肝气如郁滞,胁腹痛满胀。

痛经经不调,经脉气不畅,

四肢肌肉痛,关节亦疼胀,

治疗理气法,辨证论治详。

(三)气逆

肺气胃气顺,脾胃气不降,

反之则上逆,气逆病之常。

肺气逆咳喘,胃气逆呃上,

肝气逆吐血,昏倒或眩晕,

肺胃须降气,肝气须潜镇。

二、血

血由水谷生,中焦化生成,

血循环不息,资养全身荣。

目受血而视,足受血而行,

掌受血而推,维持人体能。

筋骨与皮毛,组织与器官,

没有血滋养,正常难运转。

四肢不得血,麻木不仁生,

气阳与血阴,气血与并提。

气为血之帅,互相能存依,

血靠气来行,血为气之母,

组织及器官,是靠血滋助。

血为气之母,皆是物质基,

血少病证亏,出血与血虚,

血瘀共三类,临床辨证细。

(一)出血

热邪迫血妄,气虚不摄血,

或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

肾阴如亏损,虚火则内生,

结合辨证法,标本应兼用,

应清热降火,补中益气法。

(二)血虚

失血或过多,生血或不足,

面色多萎黄,唇淡甲无光。

头晕兼目眩,怔忡心悸慌,

疲倦多乏力,手足则发麻,

脉细弱等证,治用补血法。

(三)血瘀

血积组织中,治疗破瘀血,

因寒在血脉,气滞血停成。

因热迫血妄,血凝则成瘀,

因热极伤阴,伤血郁成瘀。

血瘀如在肺,胸痛咯痰血,

瘀在女子胞,调经最重要,

月经常不调,宫外孕可擢。

瘀在胁或腹,胁腹感刺痛,

钝痛不移处,或生肿块证。

瘀在肢体者,可现肢体痛,

麻木障运动,瘫痪等病证,

瘀血治疗法,祛瘀法可用。

三、精

精由先天生,肾之所藏精,

人体生命源,男女生殖功。

人有后天精,水谷精微生,

精为先天本,关系人生长,

关系人发育,衰老与死亡。

精气而充盈,身体会强壮,

精力越充沛,机体抵抗强。

精气如亏损,身体则虚衰,

精力而不足,发育亦迟迈,

机体抵抗弱,未老则先衰。

四、津液

津液即体液,脏腑所化生,

经脾胃转化,肺肾与膀胱,

三焦等脏腑,调节全身上。

排出于体外,生命亦正常,

津阳随卫气,液阴循经脉。

肌肉皮肤间,津布组织中,

液布关节脑,空窍与五官。

汗涕泪唾液,胃液与肠液,

腺体分泌物,统称为津液,

津液气血关,称津血同源,

津液如亏损,气血无所依。

大吐而大泻,大汗亡津液,

呼吸可短促,气少脉微细。

四肢可厥冷,怔忡并心悸,

大失血之后,常显出口渴,

尿少大便结,津液尽消耗。

提出亡血证,早见伤寒证,

养血可生津,不可汗为禁。

津液气血连,相保不可缺,

分火热伤津,津液起病证,

与津液亏损,二类共可分。

火热则伤津,感六淫邪气,

邪气化火起,一来势急骤,

见高热心烦,甚狂躁谵语。

大渴又大汗,脉洪大便秘,

唇焦舌干芒,清热泻火宜,

在温热病中,重视保津液。

苔黄便干结,目赤口干渴,

烈火热伤脏,津液皆为伤,

随证来治疗,谨慎为处方。

津液如亏损,肺肾胃阴虚,

火热如伤津,实病证不同。

津液亏损见,低热潮热重,

五心则烦热,乏力纳差并,

口干喜热饮,少津则舌红。

消瘦又乏力,脉细数等等,

养阴润燥法,此治记分明。

附:痰(饮)

脏腑如失调,病邪痰饮生,

作用于脏腑,疾病复加重。

痰概念广泛,不单指咯痰,

清稀者为饮,饮凝成为痰,

可由肺气虚,稠浊者为痰,

肃降又失职,成痰又成饮。

水湿流聚肺,也可痰饮聚,

脾为生痰源,肺为储痰器,

肾阳如不足,水气则不化,

聚而往上泛,也演变成痰。

痰饮之病变,以在肺为多,

也有在心者,肌表在经络。

痰在肺咳嗽,气喘不平卧。

胸满胸痛证,主治祛痰药,

痰在心惊悸,多见心病症。

心律不整齐,如有癫狂痫,

痰迷心窍者,宣窍除痰宜。

痰流络肌表,常可见瘰疬,

淋巴结核病,石疽称瘤肿,

瘿疾即今称,甲状腺块肿。

痰湿流注者,骨结核多见,

寒性脓疡出,结核瘘管见。

精血气津液,有形液体物,

共性是属阴,可以补阴用。

气属精微物,更指脏腑动,

气特性属阳,气与精不同。

无形精物质,肉眼难以识,

精充则气足,相辅又相成,

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