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穴位自疗锦囊
20362300000008

第8章 灸法

灸法就是用易燃的物品为原料,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烤或烧灼,给人以温热性刺激,即借火力的作用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用的材料主要是中药艾叶。

为了治疗的方便,临床上常将艾叶加工成柔软的艾绒。而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临床上又常将艾绒做成艾条。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有哪些呢?艾灸的功能作用和临床适应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适宜于阳气不足的阴寒之证、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例如伤风感冒、各种关节痛、寒性哮喘、疝气,以及气血虚弱引起的眩晕、贫血、乳少、闭经、小儿消化不良;脾胃虚寒、中气下陷、肾阳不足引起的胃痛、腹痛、久泄、久痢、遗尿、功能性子宫出血、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遗精、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及寒厥脱证等。

(一)艾灸法

艾灸法常分为艾条灸、艾炷灸、艾熏灸和温灸器灸4种。

1.艾条灸

艾条灸分固定灸、雀啄灸、回旋灸3种。

(1)固定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1~2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施灸3~5分钟,至皮肤发红为度。

(2)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定的部位(距离不固定),像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一般5分钟左右,也至皮肤发红为止。

(3)旋转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定的部位(距0.5寸左右),不停地作回旋转动施灸。一般5分钟左右,适合病变范围较大的部位。

·王教授提醒·

对于儿童和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家属可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灸者的手指对热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施灸过度引起局部烫伤。

还有一点,小儿一般不能准确表达刺激强度的大小,大人要帮助他们观察。在施行艾灸的过程中,有的大小朋友本来已经感觉到烤烫了,但还会咬紧牙关强忍着说“不烫”,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原来人家是要“学习解放军叔叔的坚强和勇敢精神”呢!这时候大人要将自己的示指和中指分放在被灸穴位的两旁,借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当感觉有点烫了,就可以把艾火拿开2~3秒钟,然后再继续施灸;或者改为雀啄灸,犹如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也可以对准穴位旋转施灸,连续灸2~3分钟。年龄再小一点的,也可以只灸1分钟左右。

2.艾炷灸

艾炷是将艾绒制成类似削好的铅笔头那样的圆锥体。艾炷的灸量单位是“壮”,即以青壮年人为标准而制定的对某病、某穴的艾灸数量,燃烧1个艾炷,即称为“1壮”。灸量的多少应因人、因病、因施灸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可灸3~5壮。

现在灸炷根据需要被制成各种形状,还有底部有胶的自贴式艾炷,用起来更方便。

艾炷的制法是: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指、示指、中指这三指撮捏成圆锥形小体,要求撮捏紧实,耐燃而不易散裂。其大小须因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因病(病性、轻重)、因施灸部位的不同而异。小者如米粒或麦粒(谓之“麦粒灸”),中等如黄豆或梧桐子,大者如蚕豆或枣核大小。绝不是像有的“专家”在电视讲座中所说的那样是一根艾条的1/4或1/5长度,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再大的艾炷、再大的“壮”,也绝对不应该是一根艾条的1/4或1/5长度。那样的话,按古典医籍中一个穴一次可灸300壮、500壮,非把人烤煳、烧焦不可!这可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呀!

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选定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点燃施灸,当燃剩1/3左右,病人开始感到热烫时,即用镊子将剩余艾绒压灭或去掉,另换艾炷再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充血为度。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疤痕(又称“无瘢痕灸”),故易于为病人所接受。

直接灸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让艾炷一直燃完之后换炷再灸2~3壮。这种人为地、有意识地造成施灸局部组织烧伤的灸法力量较强,作用持久,可以治疗一些顽固性病症,为古人所常用。因灸后会起水泡、化脓(称为“灸疮”),最后还会留下疤痕(又称“瘢痕灸”),故不大为现代人所接受。万一必须用,事先也一定要征得本人的同意,并认真处理水泡(小水泡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用消毒针具或牙签刺破排水,外加干净纱布或创可贴同衣服隔离),保护灸疮(每日用淡盐水清洗疮口,直至结痂)。

(2)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用其他物品隔开施灸。其名称由间隔物的不同而异,家庭保健多用“隔姜灸”。

隔姜灸如何操作呢?隔姜灸就是把一块生姜切成2~3毫米厚薄的圆形小片,用针或牙签刺穿无数小孔,置于穴上;再将艾绒捏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体,置于生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夹起,离开皮肤数秒钟,然后放下继续灸。一炷燃尽,则换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

将适量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趁热用蒸气熏灸病痛患部;也可以将艾绒放入器皿中点燃,以艾烟熏灸。

4.温灸器灸

温灸器的种类很多,一般都是用金属制作的圆筒灸具或木制灸盒,底部有专门放置艾绒或艾条的钢丝网罩。使用时先把外壳的盖子打开,剪一段艾条(3厘米长左右)放在里面,点燃以后将盖子合上,即可固定在穴位上施灸或来回熨烫,用起来非常方便。它有四大优点:

(1)施灸过程中可以将艾灸器用松紧带固定在穴位上,不必用手拿着——方便、省力,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到处走动,甚至上街乘车、购物都不受影响。

(2)燃烧的艾绒位于半密封空间——烟尘比较少,减少污染,净化环境。

(3)可以随着热度的高低进行调节,温度高了就把通风口减小一点(或把旋钮往上旋),温度低了,再把通风口打开一些(或把旋钮往下旋)——灵活随意。

(4)艾绒处于不充分燃烧的状态——节省艾条(一段1寸左右长短的艾条,直接在空气中燃烧大约是5分钟的话,而在艾灸器中可以燃烧半小时以上)。

·王教授提醒·

上述各种灸法该如何把握操作程序呢?一般施灸次序应是先灸上部、腰背部,后灸下部、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此从阳引阴,可防止气血因灸火引导上行而致的面热眩晕、目赤、咽干口燥等不良反应,而无亢盛之弊。

(二)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就是不以艾叶为原材料而用其他易燃物品为材料的施灸方法,比如棉花灸、火柴灸、香烟灸、线香灸、灯火灸、发泡灸等等。棉花灸、火柴灸、香烟灸、线香灸除了选用材料与艾灸法不同之外,其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只详细介绍一下灯火灸和发泡灸法。

1.灯火灸

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爆灯火”、“十三元宵火”,施灸用的材料是“纸捻”或中药“灯芯草”,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具体方法是:取10~17厘米长的纸捻或灯芯草1根,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3~5厘米,点燃后(吹熄)快速点灼施灸部位的皮肤,听到“叭”的响声,即快速移开。如无响声出现,可重复1次。

2.发泡灸

发泡灸又称为“天灸”、“自灸”、“穴位敷贴”,是将某些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在患处或穴位上,使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水泡,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所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草药,也可以用复方。常用的有葱白、生姜、蒜泥、辣椒、胡椒、斑蝥、毛茛、小茴香、白芥子、天南星等等。鲜品直接捣烂如泥,干品则研为细末,以醋、蜂蜜或生姜汁等调成糊状,贴敷于患部或穴位上,外以油纸或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

针灸临床观察发现:先把姜汁加热约50℃,然后伴药粉,再加少许冰片(按与药物1:30的比例)和适量凡士林,而后敷贴,可以防止发生过敏反应,以及提高疗效。

每次敷灸时间的长短,应因药、因人而异,这与刺激性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和患者皮肤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关。总体来说,应该以患者局部皮肤产生轻度灼痛、而后起水泡为宜,参考时间少则3~5小时,多则5~8小时(适合普通成年人),至皮肤潮红以至起泡为度。1岁以下婴幼儿贴半个小时左右,1岁以上儿童贴1~2小时。有些患者由于皮薄肤嫩、过于敏感、耐受性差,不到时间就起水泡、刺痛难忍,贴敷时间应适当缩减;若敷贴局部皮肤瘙痒、灼痛难忍,应及时撤除胶布及药物纱布,提前取下。如果有些皮肤粗糙、对药物不敏感的人,局部皮肤反应迟钝,时间到了还感觉不大,也可以适当延长敷贴时间至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总之,必须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穴位药物敷贴如果在三伏天实施,则称之为“伏灸”,主要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寒性咳喘等。

·王教授提醒·

最后还要提一下灸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灸法属于温热刺激,故高热、神昏、中暑等人不宜使用灸法;重要组织器官,如颜面五官、心脏部位、项后延髓处、表浅的血管部位、重要筋腱,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