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谐自我跨越行难
20364100000085

第85章 案例介绍(2)

案例二 关注他人

——关注“优等生”的心理迷茫期

目的: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关注他人,帮助他人走出心理迷茫的困境

圣诞节前夕,家里来了个小客人,是2008年8月份考入美国“杜克”(Duke)大学读研究生的侄子。由于他父母亲一直都很忙,他是在外婆外公以及几个姑妈家被轮流带大的。这孩子从小既懂事又努力,学习方面从来不让大人操心。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他寄托在大姑妈家,初一时为了早起学习英语,每天用两个闹钟强行把自己闹醒,因为担心吵醒大姑和姑夫,他就躲在卫生间读英语。上大学他是个保送生,在大学里学习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系里的前三名。为了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学毕业后他没有考研,而直接参加了工作。不过他在初中阶段就有个愿望,希望有机会到美国较好的大学去感受和深造。终于,在2008年8月,工作了两年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杜克”大学录取,并顺利地获得签证前往美国学习。在我的记忆中,这孩子是一个不易被困难吓倒的人,一个刻苦和努力的人,一个非常阳光的“优等生”。

然而,在美国短短的4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后,让这么一个阳光的“优等生”产生了“心理迷茫”。由于迷茫,造成了他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第一个学期的考试成绩一个B,一个B+,一个A-。在别人看来,这个成绩已经是不错了,然而与他原有的实力和其目标相比,似乎还相差一截。看见他困惑和迷茫的情绪,我心里也很着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原本是多么自信的“优等生”孩子陷入迷茫?经过这几天彻夜交谈,我终于帮助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第一,竞争非常激烈。美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这种激烈的竞争,表现在它是一个全世界最优秀人才的培训和竞争的集中地。对于任何一个外国留学生而言,这里没有后门好开,没有情面好说,只有凭自己的实力和人品参与拼搏和竞争。这种全世界优秀人才集中的现状和拼搏竞争的形式,使我们那些原本在国门内安全行走的“优等生”们,一跨出国门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陷入了自我心理迷茫。

第二,教育差距甚大。中国的教育模式与世界先进教育模式相比差距甚大。中国大学是“考进难,出来易”。为此,对于中国的“优等生”来说,只要你比其他的同学多花费些时间和精力,你就可以获得“优等生”的荣誉。考试前,只要集中复习一下,就一定能过考试关。而北美大学的教育却是由课堂分、作业分、测试分、问答分、大考分、同学间的协作分等各类项目综合成绩汇总而成。同时,教授上课的方式是:先预习、再听课,要求你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想、带着问题问,基本上是随时提问、随时解决。如果你有一节课脱掉了,问题就会越留越多。由于文化差异、习惯差异、思维差异和方法差异,我们的学生一下子不适应,暂时找不到北,必然出现迷茫的感觉。

第三,心理素质脆弱。我们中国的孩子心理素质太脆弱了,由于语言关、饮食关、生活习惯关、生活能力关、孤单和寂寞关等,造成了原本脆弱的心灵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加上不能及时的排除压力、释放压力,自己又不断给自己制造压力。外压加内压,很快变成了重压、强压和高压。所以我们不少智商较高和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出极其脆弱的一面。

第四,宣传误导结果。受国内多年来对外国一些并不全面的宣传误导,不少人错误认为外国学生只会享受、怕艰苦又不勤奋,由此造成我们的“优等生”们自以为是,轻视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学生所具备的比中国人还能吃苦的精神和耐力。事实上,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刻苦和努力的精神不亚于中国学生,有的甚至还高于我们这些“优等生”。我们是“死学+勤学”,他们是“活学+巧学+勤学”。据侄子介绍,学校里的美国学生和其他国家来的留学生,学习也都非常刻苦和努力,凌晨一二点钟,在校图书馆学习的同学也不计其数,并不都全是中国学生。由于学习上激烈的竞争现象,从而使他们“推导”并想象美国的其他行业竞争非常残酷,第一次使我们的“优等生”感受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并陷入了一种“自信疑问”和对前途危机的“心理迷茫”。

第五,缺乏精神的底气。我们不少“优等生”缺乏一个做人的“个人品质”的基本精神底气。与大部分美国学生相比,我们不少“优等生”最缺乏的是一个良好的做人“品质”。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愿意多管别人的闲事(包括帮助他人的事);二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他人的机会;三是心胸狭窄,报复心强;四是只听顺耳话排斥逆耳话;五是随时想表现自己;六是只知自尊不知尊他。由于不少“优等生”多年在学业“优秀”的彩旗下成长,而“优秀”的学业彩彩旗又遮掩了其“个人品质”所需要的阳光。为此,使我们不少的“优等生”们缺失了做人的“品质理念”,从而必然导致他们在“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出现心理迷茫。

第六,缺少一种责任。我们不少“优等生”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变成了必须做的事,变成了应该做的事。孩子们尤其是“优等生”们,日常生活琐事被父母照顾着全包下了。为此,环境一变,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双管齐下向他们逼进,由于缺乏责任感,在身边无父母保护的情况下,他们畏惧、胆却、躲避,有的甚至想逃跑。曾经有人说过,“美国的精英们是以国家责任和国家利益为重,而中国的精英们却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当然,我无法证实这种观点是否对或错、是否全面。然而,有一点事实是存在的,每当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与一些具有高学历和高智商的人谈到“社会责任”这个话题时,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不管不顾的态度,只会一个劲儿地责怪社会和责怪别人,很少有人会反思自己的责任问题。因为缺少对国家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所以他们缺少了灵魂和精神支柱。一旦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出现“负差”时,就会产生因无所适从导致的精神迷茫的现象。

第七,期望持久关注。我们的“优等生”,在父母、亲戚、朋友的表扬声中成长,在学校和班主任的关注之下成材,在同辈人羡慕的目光下拔尖,在献花、掌声和欢呼声中仰首阔步。然而,到了国外的高等学府,“优等生”们失去了原有熟悉的一切,失去了表扬和欣赏,失去了批评和提醒,失去了喜欢和关注,只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学习环境,平等传播和平等的接受知识的教育环境。这种“失去与平等”,使“优等生们”如同失去了领航员和引路人,进入了一个寻找自我的“心理迷茫”阶段。

因为,我的谈话一次又一次被小侄打断,所以我列举的案例一个比一个更为实际,从而我的态度一天比一天更为严肃。终于在我毫不留情地分析炮火下,他终于有所清醒,心情也赫然开朗了。因为,他认同了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社会责任,了解了自己为什么迷茫的根源,似乎也找到了精神方面的力量,整理出了一些头绪。一个星期过去了,临行前,他颇有信心地对我说:“只要方向看准了,困难我一定能克服!”听着他自信的话语,看着他坚定的目光,我为他高兴,同时,心里暗暗对他说:孩子,前面的路还长着呢,这种心理折磨和情绪波动,在你的一生中还会出现许多,希望你能平稳跨过每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