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个陈志云是香港之子的理由
有日走过香港某大学的校园,入眼尽是宣传广告。吸引我停下脚步,并非因为我是它们招手的对象,而是在图文并茂的夹攻下,我看见了高等学府如何“打造”青年才俊。我已忘了广告中是否黑纸白字写着给大学生“增值”二字,但肯定这目的呼之欲出。即是,为了帮助新鲜人踏足社会之初不用由零分,甚至负数开始,有关部门便给他们设立“赛前热身”的讲座。一个一个城中名人排名不分先后在广告上出现,有人“训练口才”,有人“改善形象”,也有人指点什么是“人情世故”,看上去良师益友济济一堂,同时亦教我感触丛生:这些在课外给大学生上的“补习”,似乎是实用多于启发,而“名师”玉照更俨如反映学生的“未来”——学府是否认同各人在其领域上的成就,就是大学生值得照办煮碗【9】的地方?珠玉在前,使“model answer”的气息益发浓厚,在香港教育制度培养出来,典型的“考试精英”眼中,他们就是被建制盖章认同的“样本”。换句话说,名师们位列“增值榜”上,是提供现成经验作为值得大学生借镜的技术或者方法,如果效果彰显,那就是社会上将多了更多他们的复制品——纵然实际结果可以不是这样,但是主办单位的“苦心”不难理解。
而就在昨日看着陈志云“云开月出”主动招开记者会的新闻片的某一刹那,一个念头的诞生忽然与之前的感触连接起来:假设不是发生了涉贪事件,荧幕上这个被官非阴影笼罩,却仍不忘“安定人心”(“不要慌,不要乱,不要放弃”【10】)的“上上等人”(形容他的位置总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会不会就是香港人眼中的“理想楷模”?多少父母,以至年轻人本身,会由“不介意”到“向往”拥有陈志云身上的一切?
不,我真的不是有意以偏盖全与哗众取宠。极其量,我只是把假设从不太明显的位置推前到聚光灯下。事实上,这假设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推论的可信可取:陈志云能有信心在看似对他“不利”的气候下“挺身而出”,这份“信心”已包含他对大众心理的一定掌握:(一)媒体不会对他视而不见,因为大众期待看见他作出交代;(二)大众对他“不离不弃”,{L-End}
表面上是八卦需要,但想深一层,“八卦”只是行为,它的背后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组成。陈志云不怕在此时此刻弄巧反拙,可能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陈志云”(或一干能登上封面头版当新闻主角来帮助传媒促销的“名人”)的“价值”在于:看着“他”的言行举止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被激发起“他“有”而我(们)“没有”的“一种目光”(uncertain regards)。不论出于妒忌或羡慕,媒体上“陈志云”所象征的“吸引力”,更多应是来自他对我们的欲望的操纵——诚然,若是在看见他的时候,只会让我们满足于他“没有”而我们“有”,那便等于咒语的魔法已被破解。举个例说,谁不希望陈先生的酒涡是长在自己脸上?
不如,就让我们由最{L-End}
表面的“酒涡”说起。
(一)酒涡
酒涡,顾名思义,是“酒”加“漩涡”,两样都是叫人“无法自持”的东西。酒涡和其他受诸父母的外{L-End}
表条件和身体部位不同,它没有美丑之分,分别仅是“有”和“没有”,“有”便是“美”。不信,请提名一个长了酒涡而失分的例子。“有酒涡,有丑人”。也没有不因此而被“看见”的人。“你有酒涡……”,当事人难道不照镜?但酒涡的实际好处是什么倒不见得人人知道,原来可以是“让笑容更亲切,因为酒涡使人看见纯真。”
能一眼被看见的“纯真”就是“方便”,它能使人放下或减低戒心。陈先生在这方面不容否认得天独厚,给他从行政人员跃身演艺工作大开“方便”之门。对于……不要说入娱乐圈,就是连日常生活也没有“观众缘”的人而言,长在他人脸上的“财富”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刺痛”。
(二)变身
传媒人——尤其幕前的,永远不能缺少变魔术的能力。法力愈高,幕前的魅力便愈大。因为那是令大众目不转睛的最大本钱。陈先生投身幕前的决心可见诸他个人形象的变化。或者,这也是为了达致“寓工作于娱乐,寓娱乐大家于自娱自乐”的双重目标。“电视台(男)高层”在过去都是“其貌不扬”,但自从陈先生掌政,他的角色——不是会计师而更接近是“推销员”,包括之前的政务官,他的专长——由内务转向建立关系网,加上电子媒体过去数年的营业额受到网络冲击,各阶层员工的“功能”亦趋向一身兼数职。Multi-tasked的职业需要给予陈先生一个“最佳舞台”让他“千变万化”——这,应该就是特首如何甘辞厚币亦无法成功挖角他当广播处长的原因:与其说陈志云是TVB的人肉台征,不如说,时代变化因缘际会,是TVB成就了陈志云由制度里的一口螺丝钉,化身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对于大多数只能是螺丝钉的制度维持者,谁不想一尝自由自在,但又不会消失在大众眼前的滋味?
(三)英语
每年邵逸夫奖颁奖典礼,陈志云都让观众再次见识大学生的今非昔比。收起花俏的造型,专攻字正腔圆的英式口音,陈先生经常把身边的cohost郑裕玲给比下去——她也是英语对答,但就嫌太美国化,也就是“不够有文化”。陈先生的英语能力(魅力)不只给人“胜任”的感觉,更生“众星拱月”的“气势”——性质不同娱乐节目的学术颁奖晚会,得奖嘉宾大多腼腆,司仪如是获得更多“{L-End}
表现”的机会。虽不至于喧宾夺主,但无可否认,“行云流水”的英语确实有助陈先生“鹤立鸡群”——看,“阶级”这回事还是有高低之分的,“高”者,见诸番书没有白念,“低”的,则只能望“洋”兴叹——虽然那些字句不外乎是什么奖和谁得奖。
没有办法了,谁叫英语之于香港人不同它之于新加坡人——不是生活工具而是身份象征?
(四)韦家晴腔【11】
每当韦家晴腔在空气中响起,就是人民关怀像毛毡、像棉被般“送暖”而来的时候。《铿锵集》、《向世界出发》、《一百万人的故事》中每集的详细内容,容或将被岁月冲淡,被人们遗忘。忘不了的是“旁白”的感染力——哪里被特定的腔调触碰,哪里就有值得观众悲天悯人的地方。几乎已成香港纪录(或游记)片集的旁白代言人,“韦腔”听上去已从一种功能,变成一种灵性——即便不是化腐朽为神奇,至少是这把声音令大众心目中平淡以至乏味的纪录片增添了丝丝的“人性”——抑或戏剧性?就是这样,观者恍如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灵魂的存在。
明明应该是Seeing is Believing的时候,是韦腔发挥作用让耳朵转过来扮演眼睛,好处是,大家不用再为什么是真实争辩不休,因为一把戴上“人性光环”的声音,已经提供观众需要的全部批注……和投射。
(五)口才
香港人对口才的向往一般基于两种需要:(一)希望惹人注意、受人欢迎;(二)在化解麻烦,甚至推卸责任时,姿势最好漂亮、潇洒。所以,香港人认为口才了得者通常乃诡辩之士,又或“无厘头”。前者能够顺应大众的犬儒性格,后者除了也是犬儒产物,更可让人满足对自己既“有个性”又不会给人制造威胁的想象。所以,香港人对“口才”的需求是“守株待兔式”的——愿意买票去听栋笃笑的人,远超于培养自己做栋笃笑者。
陈先生也有做过类似的舞台演出,但那是“访问”。而一切缘起于以他名字命名的“饭局”系列。“访问”与“栋笃笑”都是以语言艺术取悦大众,差异在于一个专以揶揄和得罪人搏取掌声,另一个刚好相反,就是把栋笃笑需要的鲜明立场消弭于觥筹交错、宾主尽欢。以陈先生主持的访问风格而论,看点是让受访者在险象环生的八卦题目下安全着陆。“口才”在他身上有如降落伞,降落伞既是“逃生用品”,当窘境出现在他本人身上时,他当然会选择以“现身说法”来显露生存意志。
一切能够显示“生存力量”的东西,都会令香港人眼前一亮,心生共鸣。
(六)慈善
TVB的“公信力”是由主办慈善活动起家——1972年6·18雨灾,请出任白复出与雏凤合唱《李后主之去国归降》到今日已成“佳话”,之后一年一度的《欢乐满东华》及与其他公益机构携手合办的筹款晚会,无不有助电视台的公共形象。但真要说到机构的慈善形象,全天候体现在一个行政人员身上,陈志云是开台以来第一人——由《志云饭局》到《志云上素》,全香港都知道(一)他茹素;(二){L-End}
表明是天主教徒——然而却又有志云大师的称号,虽说名字不外是戏谑,但大众对于艺人“明明不认识,却像老朋友”的似熟还生,还不是由这里一块,那里一段的印象撮合得来?故此,陈志云的“慈善形象”,既是承袭“历史”,同时开创“个人风格”:身居高层本该酒色财气都多,大众却可能在陈先生口中听得最多“我食斋嘅”,而对他另眼相看。不杀生,少肉欲——能在娱乐圈中清者自清,即便盛传陈先生月薪、年薪多少,这些数字只会让人更加欣赏他的发财立品。
加上未曾成家立室,陈先生这位“好男人”的另一半仍是虚位以待属于“公众”的。一方面他没有欲望,另一方面,频密的曝光又让大众把幻想投射在他身上,既有宗教信仰又被捧为偶像,可说是面面俱到、功德无量。这样的一个人怎能叫人不折服?
(七)虚假
不要看香港人拍得最多的类型电影是黑社会片,便以为香港人最讲义气——幻想世界往往是对于现实不足的补偿,银幕上以手足情兄弟爱建立伦理价值,便反映银幕下这些精神的买少见少:社会一日比一日关系利害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会沦为投资市场的负资产,大家当然不会浪费人力心力在得不到对等回报的付出上。一日卖出三百个假,三年卖不出一个真,为何要是众人皆假我独真?
如何假,有多假,以至明明是假却有办法使自己相信“那是真的”尽皆成“社会学”。传媒马首是瞻,带头示范“伪术”也可以是“艺术”。陈先生麾下每多“真情流露”的制作,偏偏它们引来不少“节目流于矫情、煽情”的批评。以《一百万人的故事》为例,面对贫穷线下的受访者时,主持人愁眉苦脸,镜头愁云惨雾,旁白(陈志云)更是愁人莫对愁人说,说起愁来愁更愁,很难不令主角变成配角。
但从娱乐性的角度来看,唯有“反客为主”才能令观众免于一不小心便陷入“旁观他人之痛苦”的痛苦中。陈先生和他的制作团队从来看不到“怜贫”也可以是“嫌贫”的变奏,是不是因为“假的真不了”——每个位置的人都太在乎自己的{L-End}
表现——变成了有太多姿势——而忽略了节目的本质(关怀)?
在TVB剧集一出比一出来得夸张的今天,香港人早已习惯有样学样:在生活中演技大过天,而且相信那不等同“假”。
(八)人气
香港人的矛盾是,渴望自己成为焦点,但又害怕它所引致的后果,怕被针对,怕被孤立。自信不足,但又野心勃勃。最好是有靠山做后盾,“挖祖坟,吃后代”,一切都由别人埋单。届时就不再有“后顾之忧”,因为只讲“个人锋头”,不谈“个人责任”;只有“个人作风”,没有“个人信念”——抑或,唯一信念,就是“个人利益”?
无重一身轻的“人生”,好处是不会构成信誉破产,顶多是碌爆【12】人情信用卡。但信用卡一张爆了可以申请第二张。信用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和品牌(branding)无异,都可以是为了经营而经营——空壳公司、空壳网站,美其名卖“精神”(又名概念),实际是买空卖空。
但有一个名字总比没有好。难怪“冠名”风气日益壮大。没有人气的人买名气,徒具名气的人卖名叫“品牌”的自己。来来去去,不外乎是没有内容的东西在买买卖卖。
所以说,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大家关注的,已不是陈先生能不能没有TVB,而是TVB没有了“陈志云”之后,又会进入怎样的另一个纪元?之前说,大机构如TVB没有了谁都将如常运作,陈志云的来去,将会证明他是否已经以个人力量,改写了一个机构的历史。
(九)青春
《男人五十》如果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就算男主角是刘德华,你猜投资者容易找吗?唯一一个我能想象的例外,是开拍《处男五十》,而且附带条件是:男主角不是不可以五十岁,但看上去绝对不能像已届不惑之龄。又要像“处男”,又要不似五十岁男人,哪里找?
别把主题扯远到北极去了……但你别说,穿上厚甸甸御寒滑雪装备主持《冰天动地》的陈志云,看上去确有点与真实年龄不符——尽管谁作同样打扮也可能年轻一截:运动需要活力,活力使人青春。最佳例子是英国企业家Sir Richard Branson。坐热汽球横越欧洲是等闲,还要带动太空旅游的他,今年到底贵庚?原来已是五十有九。由做生意到寻欢作乐都以冒险做前提的这样一个人,除非到了动弹不得的一天,否则“老”与他应该无缘。
Branson“不老”,是他以不断实践梦想来提醒人们不要太早、太快把脚步停下来。唯独他无惧一个人往前走,更不需要让身边包围着年轻人来衬托他是青春的。
青春,其实也可以用旅行团作比喻——有人跟,有人带。电视行业在香港老化得这样快,就是跟队的那个(些)人竟误会了自己是带队。错认的原因,一来是他(们)把幻想当成梦想,二来,是周围的人彼此吹嘘互相奉承——明明是走别人走过的路,却因为造型似模似样便说服自己真有拓荒精神。
(十)Glamour
无线最大颗最耀眼的明星是哪一粒?极有可能是陈志云。被这个答案吓倒的人大抵还活在上世纪七十或八十年代。实际情况是,自踏入九十年代始,无线的花旦、小生的成就一直没有太大突破——以花旦论,邓萃雯最红的今天,演的还是古装人物,不像《家变》中的汪明荃、《网中人》里的郑裕玲,全是“时代女性”。TVB剧集现在已变成过去的“民间传奇”,观众虽也拥戴剧中人,但这类观众恐怕不是电视台最想建立的高消费族群,导致收视率再高也赚不了多少高消费品的广告生意额。
只好节流节流再节流。花旦、小生来去都是那几个人在玩音乐椅。TVB的熠熠星光像是坏掉了的灯泡般愈来愈暗。但也有种说法是陈先生的捧人策略是“人望低处”:男的先后有崔健邦、王祖蓝,女的,近年最有印象偏又教大家印象最模糊的,是《美女厨房》、《一掷千金》、《味分高下》等综艺节目中被命名粥粉面饭啤梨苹果梳打忌廉的美女助手们。如此这般,幕前幕后两边走的陈先生,又怎能不显得高人一等,能者多劳:是“推销员”,又是“货品”。而且必然是“镇台之宝”。
以前的“镇台之宝”是阿姐。不是说今日阿姐没有收视率,只是时代不同,从前的人欣赏演技,今日的人崇拜权力。电视剧中的大婆二奶斗得再你死我活也不过是现实的翻版。当不需要剧本,或媒体上日日更新的蜚短流长才是最佳剧本,当然是身历其境的人更能吸引眼球,更惹媒体在他身上火上浇油。
艺人再“火”,也“火”不过操艺人生杀之权的那个(些)人。
(十一)创意
自梁淑怡给香港电视史留下“女强人”的烙印后,香港的女电视人便一直活在她的阴影下:再没有名字可以承传、接棒她的强烈个人风格,即便在TVB戏剧组权力榜上居高不下的曾励珍,从“古”到“今”,监制戏剧无数,却少见“划时代”或“个性”作品。直至陈志云近年活跃于创作与行政两大部门之后,无线剧集才从“阳盛阴衰”转变成“阴盛阳衰”。
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轮流转所致?还是陈志云的阴性磁场有意无意影响了TVB的风水?上世纪末还是“男儿”、“雄心”等系列执收视率的牛耳,踏入两千年恍似两性权力大执位,首先是《大长今》以外购剧写下收视奇迹,继而便是时装、古装的港版长今大行其道——你以为《宫心计》是唯一翻版?《溏心风暴》中的“大契”、“细契”何尝没有尚宫之间翻云覆雨的影子?
媒体对于陈志云偏爱的男性艺人(又名“爱将”)一直情有独钟,忽略了两千年后无线的老牌花旦王一一“翻红”或保持“红不让”,其实也应记他一功。薛家燕对他赞不绝口,郑裕玲能站稳主持一姐,阿姐戏路愈老愈纵横,李司棋更是在演剧生涯上遇上堪称“否极泰来”的转变……证明无线的这位总经理煞是念旧,又与有辈份的女艺人们特别投缘。请别忘记,自己人以外,亚视过档来到无线的谢雪心一炮而红,佳视之宝的米雪今日也撑起半边天……加上袁咏仪回巢,戚美珍复出,陈玉莲一闪而过,周海媚连开两剧,“女性的力量”确在陈志云时代有重拾光辉之势。遗憾的是,“她”(们)仍然被创意欠奉的剧本所牺牲——所谓的“好戏”,就是看她们互相掴打、互相陷害、互相整治、互相折磨。说得好听是“政治斗争”,但依我看,重重复复的勾心斗角,不过是变相结合“兄弟之斗”与“婆媳之争”。
花旦在戏剧里争权,口靓模【13】则在综合秀中斗低能斗白痴。两个世界再不同也是由一条主轴贯通:男尊女卑的传统父权中心思想。于是,管它时装古装,总之女人就是少不了和离不开男人的目光与视线。造成标志着陈志云“创意精神”的节目貌似多元开放,实则内容与价值均是“五十年不变”,一切以维持安全及保守的“现状”为原则。
连所谓的文化节目亦不例外。《向世界出发》是“明星游记”,模式分明向英国BBC的同类节目借镜。问题是,Michael Palin的剧本不可能(全部)假手他人,但《向世界出发》的包装再新颖,坐下来看不到一集便知道它是换汤不换药:走马看花,蜻蜓点水。“世界”再大亦大不过被旁白一直嗡嗡嗡地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的香港式价值观。“你睇,阿姐(汪明荃)也要学习“能剧”来自我增值……(大意)”,使我不禁要问:“自我增值”若是如此重要,是否应该由问明白自己是谁,有何欠缺开始?但是,“我是谁?”的答案从小到大都是“多想无益”,既然接受“想也无益”,那么终日念念不忘“要自我增值”的意义又在哪里?旁白者念念有词要达到的效果,不是自我催眠又是什么?
(十二)性
创意是推动改变和进步的能源。陈志云时代的节目包装多过创意之处,由今时今日女性的社会地位未曾有得到反映或提升便可见一斑。吊诡的是,陈总与之前的总经理何定钧比较,他那阴柔的气质、柔软的身段,没有一样不被大众投以“阴”性的印象——当然包括他的性取向,只是被传闻同性恋是一回事,由他执掌的节目风格却不见对待性别刻板有丝毫反省,更遑论改变。
不给传统异性恋以外的情感关系有任何曝光机会,可说是维持TVB的一贯宗旨——在TVB剧集建构的世界里只有“人”,没有“性”;只有用演员或旁白念出的“内心独白”,没有让观众自己体会或观察的角色的“心理状态”。所以,或可以说,陈志云的节目策略,就是让“性”等于女体然后归于综艺,“情”因不涉及肉体而可以放在观众层面尽量广阔的戏剧时段中。
灵欲分家、性爱不能合一可以是出于自由选择,亦可以是被抑压造成的不自由。今日香港文化正正反映出高度抑压如何扭曲了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只要在报摊上看一眼,无数以谴责作为藉口来贩卖、渲染、剥夺女性身体的报刊杂志,尽在向道貌岸然的香港人招手。这种营销模式,是方便消费者在消费别人后继续保持道德姿态。而香港人到今天的最高道德指标就是“宗教是上流,性是下等”。陈志云个人回答传媒问他是否同性恋者时,他的答复与上述主流价值观不谋而合:“我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天主教是不容许同性恋的,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没结婚没拍拖,就觉得我一定是同性恋。”
媒体当然不会因为这个答案而对依然单身,又在传奥运圣火时“扭扭捏捏”的钻石王老五放弃明查暗访,只是相对于异性恋的艺人们,“性”已成为禁忌的事实反而令一直没有性丑闻——绯闻也没有——的陈志云少受了过往有同性恋之嫌的艺人所受到的“恐同”待遇。
(十三)手腕
无线电视是邵氏王国辖下的业务之一。邵氏的灵魂人物由邵逸夫到方逸华都是香港的“传奇人物”。陈志云在二人身旁有小心搀扶,也有相陪在侧,且大多春风满脸,感觉似子侄多于员工。这些留影给普罗大众的印象是,能在一个王朝内占有一席之地的此君肯定并不简单。
不简单的意思,未必是指对工作或办事能力高人一等的推崇,更多是暗示“聪明、醒目”,如何有助一个人扶摇直上。在这次涉贪事件前,陈志云被形容为“方小姐身边的红人”,甚至连“韦公公”的标签也被技巧性地贴在他的“分身”韦家晴身上。观其种种,香港人就是喜欢看见有人为了生存而层出不穷地使出手段——这样便毋须思考如何才可完善自己。
(十四)EQ
高EQ可不可以是一种魔术?可以的,只要魔术师熟习环境、悉知观众心理,他还是可以{L-End}
表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乍听有违魔术的原则,其实魔术师只是把情绪变化高度压缩。而不能让它穿帮的过程,叫做“控制”。
所谓“控制”,是魔术师要作出各种姿势,让观众相信他能从无变有,从有变无,其实他只是把有的东西收藏在大家看不见的某处。矛盾在于,“控制”也可以是一种破绽,因为愈是增加它的力度,愈是容易暴露这场魔术{L-End}
表演的动机——魔术师基于职业需要,他就是要证明权力在自己手上。
证明,往往把人放在被动的位置。魔术师要反客为主,首先得说服自己有说服别人的能力。然而高EQ作为魔术,它也许不是真的在说服别人,反而是令自己陷入对自己的迷信中。于是在变魔术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魔术师的焦虑,观众亦渐渐能在他对自己的迷信中,看见他正在把自信心变走。
在这个高EQ被奉若迷信的时代里,多少因自知平庸而自信不足的人,都在寻找别人作为他的观众,来感受自己的存在。{L-End}
表演高EQ的人不怕面对群众,正如魔术师在作法时必须镇定;{L-End}
表演高EQ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仍能保持情绪稳定,就像魔术师为了控制大局而必须控制自己;{L-End}
表演高EQ的人人际关系良好,与魔术师和观众的关系差不多,彼此都乐于享受在游戏规则之下的各取所需——不应该看见的时候不要看见,应该看见的时候不要看不见。
(十五)青云路
在和大学生交流的经验里,我发现他们经常分辨不出“答案”(answer)和“想法”(opinion)。问他们对一只水杯有何想法,通常在一番沉默后,都是小心翼翼的,但又总是捉错用神的回复,譬如“水杯里有水”。当我鼓励他们{L-End}
表达对“水杯”的设计或由这一只联想到那一只的“想法”时,眼前的一张张脸看似遇上最艰深的考试题目,由此,我明白教育如何严重地扭曲了他们的认知和思维。任何东西,只要不是他们主动地感到兴趣,就会是“意义不明”,故此,对于他们,这些东西的“意义”不可能往内探求,于是在被问到有何想法时,他们只能猜测问问题的人是否有既定答案,情况就如中学考试时,答案不是A就是B。
他们都是一些被失败的教育剥夺了自我沟通能力的年轻人。光从{L-End}
表面来看,他们并没有这个问题,甚至他们还可能以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即便有所欠缺,亦不过是高人、前辈、专家提供的指点,这些指点,最好又是一两个小时便可以掌握、应用的窍门。然后,他们进入社会、进入建制,成为不问原因便维持、巩卫社会价值的人。然后,生活遇上莫名其妙的变化,开始慌,开始乱,想要放弃,然后总算明白别人提供的答案不见得适合自己,原来最能陪伴自己渡过难关的,是自己的想法。
不知道陈志云日前往大学与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分享求职与入职心得时,当中可有包含他在最近这些经验里所得到的想法?
2010年3月19日
注释:
【1】指无线为节省成本而实施的艺人薪酬新制度。具体为同旗下艺人一年只签一个骚(show),从而艺人一年从无线领到的工资仅数千元。而在改制前,艺人每人每年可接数十至过百个骚,接骚越多收入越高。
【2】 Jean Paul Belmondo,法国著名小生。代{L-End}
表作是高达(戈达尔)的《断了气》(Breathless,又译《精疲力竭》)。
【3】问林奕华“此君是谁”,答曰“王家卫”。——编者按
【4】见本册第4页。
【5】广东俚语。原指麻将桌上输了不肯罢手,赢了赶紧要钱跑人的无赖赌品。现通常形容明明自己输了或错了,都要逼人顺着他,硬撑到底的行为。
【6】”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原是珠三角一带古老风俗,近年被用于讽刺乐坛颁奖每个人都有的情况。
【7】俾面在粤语中是给个面子、赏个脸的意思。《俾面派对》出自Beyond的一首歌名。
【8】指杜琪峰炮轰TVB总经理陈志云事件。“骑呢怪”正字为“骑籬蚧”,是一种会上树、会以尿射向敌人的青蛙,形象瘦弱丑陋,引指古怪、难看、猥亵、变态等意思。
【9】香港俗语,即依葫芦画瓢意。
【10】见本册《人心博人心的行为艺术3分39秒》一文。
【11】韦家晴即陈志云的化名/艺名,早年以此名做节目旁白、配音,并任业余DJ。
【12】港语,刷爆之意。
【13】 2009年香港最具创意潮语。口靓,斯文的解释是幼嫩,粗卑的说法是“未够秤”、“唔够班”,带贬意。指一众乐于展示性感又面目姣好的年纪很小的女模特,她们大多没受过系统的模特训练,身材比一般模特儿矮10厘米,气质一般,很少有机会在T台走秀,只能拍平面照片或电视广告。和top model相比,口靓模价廉物美,在少男少女中更有号召力。也有媒体称之为“嫩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