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头十年
当一个城市的电视文化是被一个电视台“承包”,而当这个电视台的品位又被公认很“师奶”,这城市便很难逃避她的宿命——成为“师奶之城”。
香港,便是因为TVB在过去三十年的“师奶化”而逐渐把香港人塑造成“万千师奶”。我不说整整四十年,是因为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七年的十年间,TVB确是给一个贫穷、无知的地方带来了创新、飞越和突破的希望。以电视剧为例,刚开台时的电视剧种还是以翻译与中国经典为主。曹禺的四幕《雷雨》分成四周在《电视剧场》栏目播映。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喂饲了多少不知道王尔德是何许人的小朋友们。今天的“甜孙爷爷”钟景辉之所以被誉为“戏剧大师”,洋名阿King,除了得力于在耶鲁大学修读戏剧,更是因为在电视剧仍属荒地一块的时代,他不怕现身说法地做开荒牛。
但随着时代进步,观众不可能满足于连续四十天看由姚克《清宫怨》改编—拉长的《清宫残梦》,即使女主角珍妃动用了阿姐汪明荃。电视剧中加上插曲的“潮流”便始于该时,每晚半小时的“翡翠剧场”,总播映时间不出二十分钟,一首插曲约三分钟,藉着演员对嘴{L-End}
表演,镜头配合歌词活动,一集戏只须有十来分钟的“戏肉”已足以交差。所以,七十年代初的演员们均习惯“寓演于唱”,郊游、上香许愿、折柳寄思等古方泡制的MTV有时比戏剧内容更能令观众印象深刻。
《书剑恩仇录》的诞生是打破钟景辉式戏剧的第一弹,监制梁淑怡不来自戏剧组而是节目部,“派系斗争”也在钟系人马投奔当年的丽的电视后从白热化转为尘埃落定——TVB的戏剧史从此进入新纪元。武侠剧过百集还不算百分百原创——如果没有佳视《射雕英雄传》收视告捷的威胁,梁淑怡可能还想不到电视也可以有这样的新剧种,更不可能令金庸红足半个世纪。然而,时装百集长剧《狂潮》才是最大胆一役。每晚一小时的拍摄量固然惊人,注入社会元素和时代气息更没有必然成功的前例。若以今天的标准看来,“名人秘史”已站潮流之巅,一点不算稀奇,但在一九七七年,只能说是梁淑怡因明白什么是欲望,而把一个制作人应有的前瞻性发挥出来。
2007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