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焦虑
20371600000016

第16章 潜抑的情绪,必然会留下痕迹

当我再次见到翟晓铃的时候,感觉她仿佛换了一个人。因为上次结束咨询时我曾提醒她下次来时最好穿休闲款式的衣服,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将要学习放松技巧。

今天,晓铃穿的是鹅黄色高领毛衣,宽松的驼色长裤,浅棕色平跟短靴。站在门口,犹如悄然绽放的一枝莲花。见此情景,我联想起唐朝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心中不禁一声叹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如果不了解翟晓铃的情况,仅从外表看,有谁会想得到她竟有如此之多的凄凉和无助!然而,我又转念感叹人的生命力之顽强。站在我面前的翟晓铃,尽管在生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较多磨难,造成很深的遗憾,但她也有将遗憾转化成力量的潜质,只要不遗余力地坚持,完全有战胜自我的可能。

我首先询问她最近一段时间的饮食和睡眠状况如何,因为我担心上次请她讲述不愉快的经历,可能会对她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尽管在结束时我曾帮她做过一些处理。

翟晓铃轻声说:“回去以后,我又哭了两次。但是后来,觉得痛快多了。我想,这是治疗的一部分吧,您肯定会帮我的。所以我就不再可怜自己,后来,情绪就慢慢好起来了。”

经过这几次的咨询,翟晓铃基本上摘掉了面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能的防御机制,戒备心也大大减少。她能够信任我,这使我很欣慰。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评述人际之间关系状态时,将处于关系中人的“自我暴露”程度,作为人际交往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暴露情趣爱好,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的内容。在心理咨询的特殊氛围中,翟晓铃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我,并得到我的同情、关注和接纳,使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密的感受。这就是在心理咨询的初期我们所要建立的咨询关系,或者说建立了治疗同盟。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简单、通俗一些的话说,就是每一个人对那些了解自己的人会逐渐产生信任感。了解越多,信任度越高,并且形成一个循环:开放——了解——信任——再开放。

我接过她的话头说:

“今天我们先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形成幽闭恐怖症,然后学习放松技巧。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如果你感到不理解、不舒服,可以随时告诉我。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翟晓铃脸上露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微笑,点头说:“没有问题!”

“很好!上次你谈到,在四岁的时候,家里差点失火。你感到很害怕,最后被浓烟呛晕了。之后你就怕被关在屋子里、怕黑。对吧?我认为这就是你现在产生幽闭恐怖症的直接根源。”

翟晓铃很快接上我的话说:“这件事情我也反复想过,我也觉得那可能是原因。我所不理解的是,那是我四岁时候的事情,而且在我长大以后早就忘记了,怎么可能会影响我到这样的程度呢?”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那确实是你很小时的事情,后来你长大了,那件事也已经淡忘了。问题在于你当时出现的恐惧、害怕情绪并没有消失,仍然留在你的记忆里,还在影响你的生活。这种状态我们把它叫做潜抑。如果当时你的恐怖情绪被人化解了,比如有专业人员进行了干预,那种害怕的刺激就有可能不会以现在这种方式影响你。当然,这是我们理想的状态。从人类进化和繁衍过程角度理解,痛苦或恐怖的经历记忆,也是提醒人类以后避开这样的危险,使种群得以安全。因此,你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必然会对你产生影响。这些你可以不理解,但心理学理论可以证明,你当时的恐惧情绪一定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决定了今后当你遇到与那时相似或有关的场景时,当初的恐惧、害怕就跳了出来。你想想,你怕黑、怕关在密闭的空间里,包括火车、飞机等,都有一个你所害怕的共同情况在里面:如果发生危险跑不出去。”

翟晓铃问道:“那我为什么也不敢到拥挤的商场和地铁里呢?”

“你说的这两个场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拥挤。你依然在假设一旦发生危险,这么多人,没有办法逃出去,所以你害怕、回避。这和你害怕乘电梯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实质是相同的。”

她点点头表示接受。

我接着说:“你再分析一下,汽车比电梯大;火车比汽车大;不拥挤的商场又比火车大。对你而言,空间越大意味着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越小、安全系数越高;即使真的出了事,还有余地可以逃避,所以越大的空间,虽然也是密闭,你就越可以接受。”

“嗯,您说得有道理。”翟晓铃回应着。

“按照我所理解的,所有的场所恐怖症,其核心实质都是高估危险的程度,经过中间的依恋关系,最后指向一个问题——害怕死亡。”我加重语气说。

翟晓铃问道:“什么是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我们小时候与获得安全感的客体对象的互动关系,比如母亲。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在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在我们高估一种现象的危险系数时,就会引发出曾经有过的死亡恐惧,于是我们就会逃开了。当然,问题的表现形式绝不是这样简单、直接,多数情况时,我们自己不会意识到这些,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我们潜意识中完成的。”

听了我这番话,翟晓铃没有响应,只是把目光盯在对面的墙上,尽管那上面什么也没有。我知道是刚才我所解释“依恋关系”的内容,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童年的经历,也可能想到了更多。

不够强大的心理力量,是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过了一分钟左右,她从回忆中走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

“您讲的这些我有的能理解,有的不能理解。但有一点我明白了,自己今天的情况与当初的那件事情有关。我所不能理解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躲开那些容易让我害怕的东西。按照我的理解,这样做应该会慢慢好起来。可不仅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把语气变得郑重一些说:“你的问题切中了要害。我先不忙于回答你,我们先讨论另一个问题好吗?”

翟晓铃的脸色也开始凝重了,点点头。

“你还记得四岁时发生的事情,当时你害怕得要从屋子里逃开,但房门锁上了,你出不去,更加害怕,然后就晕了过去?”

她点头说:“我记得。”

“是啊,当时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反应很合理。遇到危险逃开,因为她(他)没有消除危险的能力。我们现在做一个假设,如果你当时已经是大人了,在睡觉时被浓烟呛醒,首先会做出什么反应,会怎样去做呢?”我问。

翟晓铃回答说:“如果是大人,首先反应的是烟从哪里来,也可能会要跑出去。”

我又问:“假如发现门被反锁,出不去了,会怎样呢?”

她回答说:“如果不能出去,就可能会寻找烟的来源,然后把火关上,再把窗户打开。”

“或者先开窗,再找来源。”我补上一句说,“不管怎样,这都是成人的应对方式。即不能避开的时候就一定要面对,想办法解决。对不对?”

“是这样!”她非常肯定地说。

我有些微笑地对她说:“但你后来长大了,已经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但是还在用小时候的方式应对问题啊!”

“是这样吗?”她有些不解地问我。

我回答:“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你长大后自己心里很清楚,那些让你害怕的场所、情境根本不值得这样害怕,也不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危险。所有的恐惧都是你自己心里想象出来的,事实上并不存在。但你依然控制不住自己不去害怕……”

“周老师,我真的是害怕啊!”翟晓铃用近似哭腔的声音插嘴说。

“我相信你真的害怕,不是装出来的。但这正是我想告诉你的,你恐惧电梯、飞机、电影院……但你想到过怎样克服这种恐惧吗?好像没有听你讲过。你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宁肯爬楼梯也不乘电梯;或者坚决不去能够引起恐惧的地方,哪怕因此失去恋爱对象。你一直用回避的行为躲开害怕的事物,根本没有尝试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想想,这与当初你在冒烟的屋子里哭喊、砸门、逃避有什么不同呢?虽然你已经长大了,但当你遇到现实中的挫折时,当初被潜抑的情绪和应对模式就被调动起来,于是你在无意识中采用小时候的行为方式——逃避,来对待成年时的恐惧。这种情况不仅在别人看来不合常理,即使你自己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我停顿了几秒钟,看看翟晓铃的反应。她愣愣地看着我,眉头扬起、嘴唇微张,似乎是被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打中了。

“因为你也很清楚,一个孩子被关在屋子里或处于黑暗中时,为了避免恐惧的情绪出现,他可以逃避;而一个成年人不会因为躲避恐惧情绪出现而逃避密闭空间和黑暗。你是成年人,却恰恰出现了这种对成年人来说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这里面的内在原因就是你幽闭恐怖症的形成机制。”

待我的话告一段落时,翟晓铃问我:“上次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有许多孩子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是不是都会像我这样呢?如果不是,我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们讨论我的成长经历,您没有时间回答,今天我想可以回答了吧。”

我笑了,对她说:“看来你确实在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还记得上次的内容。”接着我收敛了笑容,继续说道:

“你问得很关键,不是每个孩子遇到像你那样的处境都会产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人事情过去后一切恢复正常,成年后也只会存留对事件的记忆,而不会有创伤的印记,更不会出现幽闭恐怖症。你之所以出现幽闭恐怖症,除了你那时已经潜在的原因和事件发生后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你个性上的因素。你性格比较内向、敏感、不爱与人谈心,尽可能回避社会交往,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非常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又不稳定,造成情绪经常波动,感到内疚、无助和缺乏自我力量。最核心的问题是你心理力量不够强大,依赖和不自信特质对你行为的影响较大,这些才是你形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把对翟晓铃目前症状成因的两条线索以及心理机制,都用她能够理解的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解释。

在我对翟晓铃讲述的过程中,她时而张开了嘴,露出吃惊和疑惑的神色,时而在脸上流露出一些不满的表情。

将掩藏在潜意识中的发病机制揭示、提升到意识层面,是心理分析的重要作用。这些分析有可能是翟晓铃以前所没有听过甚至也没有想过的,已经超出了她所习惯的思考范畴,必然有震惊的感觉,也会有一些内容不可能马上理解。但是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领悟和修通,这些内容一定会发生作用。

此时的她,一手托腮、一手握紧放在沙发扶手上,身体有些僵硬地前倾。待我话语告一段落后,她依然没有改变姿势地坐着。

我扫了一眼墙壁上的挂钟,打破了沉默:“我说了不少,有的话可能会让你不舒服。但是请你回去以后仔细想一想,如果依然有不认同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写下来,我们下次一起讨论。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就说过,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你不要因为我是咨询师就勉强同意我的观点,你有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合理的。何况你的理解、认识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咨询的效果,所以请你务必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翟晓铃几乎没有什么话语,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这次咨询已经没有时间做放松训练了,所以只好等下周来时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