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焦虑
20371600000006

第6章 是谁欺骗了他

梳理吴迪的问题,其认知理念中存在较大的偏差是主要因素,认知的偏差导致归因的错位,进而对现实进行歪曲理解,由此将攻击目标指向外界,也就是说他认为因为他人的行为而造成自己的不幸,受阻后出现愤怒情绪。心理学上我们称其为外归因倾向。事实上这是一种行为习惯,改变这种习惯需要从对当事人影响最大的事件入手,令其体会到换一种归因方式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感受,可以从中受益。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大脑的神经系统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对生物体予以奖励,使本人感到愉悦,并且可以储存在人的记忆中,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也是认知理论在咨询中发生作用的生理性原理。

既然吴迪为婚姻不幸而来,那么我就从这个“痛点”入手,引导他寻找痛苦和愤怒的真实原因,使其反思自己的责任,即进行内归因的训练。

我用一个开放式提问开始:“你认为现在这么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吴迪回答说:“因为我的婚姻不幸。”

我问道:“婚姻的不幸是怎样造成的呢?”

他不假思索地说:“是因为路雪欺骗了我。”

我问:“她是怎么欺骗的你呢?”

吴迪忿忿:“她在婚前婚后表现得不一样,那还不算欺骗吗?”

“那你把她不一样的地方讲讲,我们来看看是什么问题。”我建议他说。

“刚认识路雪的时候,我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我妈和我外婆特喜欢她。那时候我在感情上反正也比较寂寞,就答应与她交往。接触中我感觉她很听我的话,表现出非常温顺的样子。见过我们的朋友都说,和我在一起时她要多温柔有多温柔,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让他们羡慕死了!可是结婚后,一朝夕相处,她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原来结婚前的表现都是假的!”

别看他读到博士,事业也很成功,并且已经有过婚姻经历,但他在感情方面的思维竟然简单到了青少年的水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对此我心中升起了一个疑问:这难道是他真实的想法吗?我不确定!

我说:“你读了很多书,社会经验也不少,当初一个人在美国学习,后又打拼闯世界也很成功,我相信你的判断能力也不会很差。既然如此,你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欺骗的人吗?”

吴迪愣了一下,然后说道:“应该不会轻易被别人欺骗!”

我接着他的话说:“既然如此,你怎么会被路雪欺骗呢?有人用枪逼着你和她交往吗?”

他笑了,说:“当然没有啊!现在想起来,主要是我外婆和我妈看上她了。外婆整天念叼,我想老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让她为我操心不落忍。还有我妈特别喜欢和路雪聊天,净在我这儿夸她懂事、文静。嗨,也是的,如果不是她们这样,我也许不是这样的结果。”

吴迪外归因的习惯在这里又开始显露。对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不仅归咎于路雪的欺骗,现在还加上了外婆和妈妈。

我问他:“据你介绍说,你们结婚是由于两家人感觉你们很般配,也很好,所以催着结婚。婚后你发现妻子欺骗了你,因而造成你的痛苦。现在咱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人催你们结婚,你还会和她结婚吗?”

吴迪思考了几秒钟:“我可能还是会和她结婚,只是不会这么快。”

我继续说:“这么说,你同意结婚还有别的原因?”

吴迪有点不自然地说:“对,她特别有女人味儿……我也很想早点结束单身生活。”

“我怎么理解你这两句话呢?”我明知他所指的是什么,但依然要问。

“唔……我和她在一起经常有性冲动……但是她不同意发生婚前性行为。我理解她要守身如玉,所以只有结婚才能让我合理合法地和她发生性关系吧。”

“那么,你之所以结婚,除了外界的影响之外,还有你自己的需求?或者咱们直接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想满足你自己性的需要?”我问他。

吴迪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一下头:“是的,我以前没好好想过,现在看来这个原因很重要。”

我严肃地接着他的话说:“我认为不是你没有想过,而是你不愿意承认曾经想过,你不想把痛苦的原因找到自己身上,这样你就可以没有责任了,同时也就有了发怒和惩罚别人的权利了!是不是这样呢?”

吴迪脸上显出一些恼怒的神情,但是他没有说话。

我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然而他却克制了情绪,没有发作。而我此时也不讲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吴迪的眼神从我的脸上转向了侧面的窗外。窗外是几株茂密的杨树,枝条在随风摆动着。

过了半分钟左右,他转过脸来深深地叹了口气,对我说:“您说得对,我确实不愿意在自己身上看到原因。但我又不能不承认,结婚的决定是我做出的,这也是让我痛苦的地方。”

我继续说:“既然是你做出的决定,结婚后出现了问题,你是不是要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呢?”

吴迪想了想:“可以这么说吧!我并不想逃避我应负的责任。”

我问:“你应负的责任是什么呢?”

吴迪直着眼睛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我在结婚这件事上过于草率,结婚前没有仔细地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婚姻。如果我早想清楚和她结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性的需要,也许我会选择比她更适合我的女孩。”

在此,他暴露了一个很致命的缺口,我立刻抓住。

“你刚才的话让我得出这样的感觉,当初你在思考结婚的决定时,没有认真评估你们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在这次婚姻中所得到的好处——支配和性。我这样理解你同意吗?”我的话已经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吴迪眯起眼睛:“这几个月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结论是我们其实缺乏感情基础……可能因为我并不是真的爱她,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深入了解她,也没有想过自己怎么适应她。这应该就是我所负的责任吧!”

我接着他的话:“好,这里出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将会怎样发展?以你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我想完全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他慢慢低下头。

我说:“现在我们重新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自己现在这么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吴迪看了一下我的眼睛,移开视线,喃喃地说:“看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自己。”

我继续问:“有了新的看法,你觉得现在的感受是否有所不同呢?”

他停顿了一下说:“那股怒气感觉好像减少了一些。”

我说:“你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你的归因角度确实发生了变化。这也说明,一个人的归因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愿意,归因风格可以重新学习并加以调整。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能自觉选择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归因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和锻炼,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归因倾向甚至习惯。

“我们现在把刚才的谈话概括一下。你和路雪结婚,你这边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性的需要,其他外界的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婚后,你发现她在性的方面满足不了你,对你的打击很大。其次,你们感到结婚前并没有真正了解对方,当发现她与你在很多方面有差异时,你的做法是去改造路雪。可是最终你改造不了她,于是你很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后悔与路雪结婚,并且考虑结束这段婚姻。你之所以感到痛苦和愤怒,是因为你把婚姻失败的责任归因到路雪身上,认为她欺骗了你。现在你能够认识到,婚姻出现问题,有你自己的原因。”

吴迪不断地点头:“对对对,是这么回事。我现在感觉明朗多了。”

我说:“所以,你不是受害者。你是在承受自己选择的后果。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感觉不快乐甚至不幸,总是感到无法超越目前的现状,总觉得别人的运气比自己好,周围人与自己作对,总有怀才不遇之感……说明我们的情绪处于被破坏的状态,生活质量在下降。”

吴迪频频点头。这时他插话问道:“那么,您认为怎样寻找一件事情的原因才不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呢?”

我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正确的归因方式是一个人生活是否愉悦的重要保证之一。从心理学意义上看,影响一个人情绪大起大落的不外乎两种情况:做事情的成功或失败。我认为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归结为‘我行’、‘我有能力’,而要具体罗列出促使成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加以全面总结,尤其要把那些经过自己努力而充分转化了外在不利因素的个人优势找出来。在失败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会本能地为自己的失败寻找理由或借口,也就是外归因。由于这是人类的本能,不可能立刻断绝,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在最初几天不妨先顺应这些想法,几天后,再尝试从自身方面寻找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逐项寻找改进或调节的对策。更高一个层次是不仅做到这些,同时还要找出那些使外在不利因素发生作用的我们的内在因素。当然,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不要看我这样说,真正做到我也很困难。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果一个人在大多数时候做到了这些,他的愤怒、痛苦、不愉快就会减少了很多、很多!你说是不是这样啊?”

最后,我对他讲:“换一种归因风格,换一个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逐渐好起来的不仅是心情,还有你的生活。这也许是另一种‘马太效应’:有好心情的人,会有好生活;没有好心情,你现有的都会被剥夺。”

……

引导吴迪从自己内部寻找原因有两点作用:一是消除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形成的敌对、愤怒情绪;二是帮助他接受现实。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类似的人,他们习惯于遇到不满意的生活事件后产生对他人的怨恨,而很少寻找内部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因为人类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的归因向着有利于自我价值的方向倾斜,这一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自我服务偏见”。比如,在本人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认为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在本人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认为是条件不具备或竞争太激烈等等。而当别人成功或失败时却正好反过来: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外归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行(内归因)。客观地说,“自我服务偏见”在短期内会起到使一个人减少压力的作用。比如“阿Q精神”运用得当,可以使人在严重挫折下进行暂时性保护。但长此以往,就会习惯性地造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歪曲,终究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动机,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正确地归因,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