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公开时刻
20377200000023

第23章 传播环境与传播控制分析(2)

研究二 汶川地震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回顾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性事件,几乎每一次在大灾难之后都会有大规模的谣言传播。在人力无法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人们容易产生一些焦灼、恐慌的情绪,谣言便有了滋生的温床。此次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各种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短信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消息,或是道听途说,或是夸大各种不确切的消息,甚至是封建迷信的无稽之谈,谣言肆虐。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尤其对于那些面临变革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而亟须稳定的社会而言,谣言是一种心腹大患,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成为继自然灾害之后的又一社会灾害。本文将选取此次汶川地震谣言传播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以探求谣言传播及其控制的内在机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谣言,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52】本文所谈的谣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因为与公众感兴趣的事件有关而被广泛传播。

最早对谣言进行研究的是奥尔伯特和波斯曼(Allport & Postman,1947),他们通过对美国“珍珠港事件”中战时谣言的研究,提出谣言的流通量与该事件的重要性和涉及该事件的证据的模糊性成正比,即“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事件越重要、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越大。【53】这一谣言传播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模式是以美国民众对官方“战时损失报告”的不信任为基础的,“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则构成了谣言产生的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尽管在后人的研究中又有新的影响因子被加入进来,如“公众的批判能力”(克罗斯,1953),“事件的反常度”(胡珏,2000)等。从社会环境来看,谣言的产生与传播通常与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或是危险情境的出现有关。而从心理因素来看,造谣和传谣的心理之间没有一定的界限,当人们面对一件无法解释或暧昧不清的事件时,都会产生不确定感和焦虑感。而这种心态和情绪上的不稳定,极有可能使得谣言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而盛行。罗斯诺(1974)认为谣言的产生主要有自然的和蓄意的这两种动机,后者经常出现于商界和政治领域,而前者多出现于对自然灾害的预言或是人为的灾祸等。

谣言的传播是一个信息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变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信息赋予不同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些都能造成谣言的变异。对于谣言传播中的再造过程,奥尔波特和波斯曼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嵌入过程或机制:(1)削平(leveling):再传者会按自己的理解,将信息中不合理的成分削去,使之变得更短、更明确、更容易被理解和传告,经削平之后,谣言的故事性会加强;(2)磨尖(sharpening):从大量的背景材料中选择数量有限的细节加以记忆和传播,和削平是互补的;(3)同化(assimilation):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人们会依照自己或群体的习惯、兴趣、希望、担忧、预期、常识、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来进行信息的取舍和再造。这三个机制不仅为谣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而且表明谣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一系列传播者行为累加或“群体贡献”结果。

已有的研究显示,谣言传播的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级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形成期内的谣言呈现递增式的传播速度,当谣言在互联网中传播时则会形成几何式增长。随着参与传播的人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谣言逐渐为公众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其传播频率开始下降,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但在实际生活中,谣言也可能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进入休眠期,从而反复传播,而不是直接进入消亡期。

对于谣言传播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于谣言控制的掌握,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先后有近百条谣言流传出来。与以往相比,此次谣言的传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传播主题、范围、时间都相对集中(容易产生聚合效应、叠加效应);(2)多渠道同时传播(融合了人际、网络、手机等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更快,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更为明显);(3)相关部门在短时间内进行管制(网络中出现的谣言很快被删除,手机短信中流传的谣言也很快被澄清)。社会环境的不同,包括手机、网络的普及,新闻信息发布的透明等都构成了此次谣言传播、控制的特殊之处。

本文主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此次汶川地震中谣言是怎样产生、传播、消亡的?

2.有哪些变量在起作用,这些变量对于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以上对于以后的灾害谣言控制有怎样的启示?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二、案例呈现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云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震感。对未知自然灾害的恐惧,使得很多人失去理智,和地震有关的各种消息迅速在网络、手机、电话中传播,对所传播的信息真假的评判已经被置之脑后,人们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平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信息的快速流传中谣言就此产生。谣言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对信息的误读,也有可能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结果。卡普费雷(1990)认为,个体传播谣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信息满足了人们盼望或恐惧的心理,也可能是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态度,或者是基于要说服他人、以匿名方式发泄减压、娱乐等心理。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就有各种关于地震的谣言流传开来,范围遍及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在互联网、手机的帮助下,信息传达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次汶川地震期间,据笔者的观察以及媒体、地震局、政府的相关公告,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上先后有近百条地震谣言出现(统计截止日期为5月31日)。把这些谣言按照传播的主题进行分类,则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责政府预报不力;(2)质疑灾后救援工作;(3)散布灾区的各种传闻,如水污染、余震;(4)质疑名人、名企的捐款行为;(5)指责政府瞒报死亡人数,瞒报疫情;(6)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巧合与封建迷信相结合;(7)散布其他地方将发生地震的消息。

基于笔者对此期间谣言传播过程的认识以及相关材料的梳理分析,本文将着重研究以下几个主题的谣言传播过程:(1)对相关城市地震的预报谣言;(2)关于汶川地震能否被预报的谣言;(3)对红十字会救援工作的各种质疑;(4)关于灾区出现重大险情的谣言;(5)将汶川地震与奥运相结合的谣言。以下谣言案例也许不是本次地震谣言传播中最为典型的,但却是在目前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所能获得的资料最为全面,而且在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方面都是较为显著的,本文将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对相关城市地震的预报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很多城市尤其是高楼林立的地方都有较为强烈震感,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本地发生了地震。强地震之后必有余震,会不会再次发生地震,发生在何时何地?成为公众心中共同的疑问和担忧,相关的谣言的产生正是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在随后的半个多月中此类谣言占了谣言总量的半数之多,成为此次地震谣言的“主角”。

(1)5月12日晚22点到24点时间段北京局部地区会有2~6级地震。

【谣言的产生】

5月12日下午15时37分左右,人民网出现一条消息,称“北京局部地区5月12日晚22点到24点时间段会有2~6级地震”。该消息一经发出,就被新浪、腾讯等网站转载,随后在各大论坛、博客、手机、电话中迅速传播。

【谣言原文】

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中国地震局刚刚发布公告称,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点30分左右,北京局部地区发生2级轻微地震,另警告在2008年5月12日晚上22点至24点时间段,北京局部地区还会有2~6级地震,望大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传播情况与辟谣】

下午16时41分,在该消息出现后一小时,新华网发布《快讯:国家地震局称关于北京今晚将发生余震的传言不属实》,随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该辟谣消息。

虽然在随后的各条新闻中都在强调这是一个谣言,但辟谣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尽管各大网站的消息原文被删除,但在其他地方该消息仍在继续传播,直到当天晚上22时许还有网友在转发该文,百度贴吧中还是有人在讨论该消息的可信度。很多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度过了这一夜。事后有网友在博客中提到,当天晚上北京有很多人并没有回家睡觉,而是睡在自己的汽车里。

这可以算是地震之后广泛传播的第一个谣言,也是媒体的一次“乌龙”。虽然没有造成其他的社会后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心理上的恐慌。受此谣言影响,河北民间也出现了“河北12日晚22时至24时仍将有2~6级地震发生”的传闻。当晚,有人在QQ群上以广西地震局的名义发布“南宁今晚将发生2~6级地震”的消息,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一谣言的出现是否受北京地震谣言的影响,但“2~6级地震”的震级预报已经显示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2)南宁至海口将发生9.1级地震。

【谣言的产生】

这一谣言曾是巴西“预言家”朱瑟里诺(Jucelino)的预言之一,在2008年春节前后就在一些中文网站上流传着,据查证最初于2008年2月6日出现在大纪元的网站上,【54】3月初则已经扩散到新浪部落、西祠胡同、台湾雅虎等网站、论坛之中。当时,在海南、广西等地引起了一些讨论,海南省地震局曾经于3月14日在《海南日报》、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海南在线(电视)等海南主流媒体中予以驳斥,当时国内的主要网站都有转载,央视“朝闻天下”节目予以报道。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传言又在社会上传播,联系到汶川大地震灾害的惨烈、海南地区的震感、地震预报的困难以及海南气候的反常(台风早、气温偏低)等现象,有些人又开始感到恐慌,该谣言再次流传。

【谣言的变异】

该谣言从其产生到传谣后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异过程,目前有据可查的谣言版本有如下几个:【55】

最初,朱瑟里诺对2008年的每个月都作了十多个“预言”,其中第81条(9月份)说“一个造成百万人死亡的地震将发生在中国,如果不在中国发生就在日本发生”,这一版本中没有提及具体的时间、地点、震级,也没有说有海啸。

2007年底,日本朝日电视台邀请朱瑟里诺做节目,在介绍该预言的时候,把9月份大地震的“预言”描述为“9月13日,南海(吕宋岛弧)发生9.1级大地震和海啸,造成100万以上死亡,如果不在中国南海发生则在日本发生”。该谣言中添加了时间、大致的地点、震级和海啸。

2008年春节前后,该谣言在一些中文网站上流传,当时的版本是“9月13日南宁至海南岛之间将发生9.1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并可能冲到日本”。在“5·12”地震期间,流传的版本则变成了“南宁到海口间将于北京奥运会后发生9.1级地震,并将在香港一带引发30余米巨大海啸”。时间被模糊了,但地点更为精确,而且灾害的破坏力被增强了。

【传播情况与辟谣】

对于这一谣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伟琦5月1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通过分析广西和海南的地质条件来辟谣说“广西和海南不具备发生8.6级以上地震的条件,……海水平均水深不足100米,不可能引起海啸”【56】。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一谣言并没有引起公众更多的注意,但也没有就此消失。2008年9月初,“2008年9月13日中国发生超强烈9.1级大地震,其震源地在南宁与海南岛,同时也会引发30米以上的大海啸,造成数百万以上的人遇难死亡,如此强烈的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很可能冲到对岸的日本”。【57】这一谣言再度出现,为此,9月7日,海南省政府针对这一说法举行辟谣通报会,而广西地震局也对此谣言进行辟谣,媒体方面则大量转载该辟谣文章。

但是9月13日,在一些讨论版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该谣言的身影。此外,该谣言在8月份还有了进一步的变异,如烟台9月初也会出现会有海啸的传言。

(3)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在未来两周内将发生7级以上强震。

【谣言的产生】

5月15日,有网友发帖称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官网(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recenteqsww/Maps/10/105_30.php)发布预告:“汶川地震震源向东北方向迁移,地壳已出现大范围持续破裂,未来两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等地可能连续发生7级以上强震,请当地居民提前预防,并迅速相互转告。”

【谣言的变异版本】

美国地震局官方网站最新地震预告:四川汶川地震震源向东北方向移动,地壳已经出现大范围持续破裂,震源现在向着西安方向延伸,目前延伸大致方向在天水和西安中间。未来两星期内,天水、西安、甘肃等地有可能将连续发生7级以上的强震,请当地居民提前防犯。有那边的朋友快快互相转告。【58】

【传播情况与辟谣】

该消息及其变异版本在国内众多论坛、【59】博客、即时通讯工具中流传开来,虽然该帖已经附加了网页地址,但是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很多网友并没有仔细研读该网页的内容就急着传播这一消息。论坛上充斥着这样的消息,也有很多网友对此表示怀疑,但是更多的网友本着“宁信其有”的心理,充当了谣言中转站。

5月20日,CNN采访USGS专家的报道称,该机构并没有对中国汶川地震发布过余震预报。5月22日,中国地震信息网发文《未来两周内天水、西安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正式对此谣言予以澄清,并指出该网页上的图片只是汶川地震及其余震的震中分布图,并非预测图。

(二)关于汶川地震能否预报的谣言

汶川地震的震级之大、震幅之广,可以说是历史罕见的,对于为何会发生这么大地震,为何地震局没有能够预测到,坊间也是谣言辈出,众说纷纭。唐山大地震之后,国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大地震之前,地面必有异象。汶川大地震的发生,难道就不会有预兆?一系列谣言就此产生。

(1)“水命红颜”预测中国5月12日发生大地震。

【谣言的产生】

5月12日下午16时32分,有网友发现在武汉社集网有一网名为“水命红颜”的网友,在5月7日发的预测帖“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60】该帖作者声称自己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预测5月12日将会有大地震,但因为没有实际证据,所以发帖提醒武汉老乡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谣言原文】

【传播情况及辟谣】

该谣言的出现为众人质疑地震局的工作失职找到了根据,众多网友争相传播。虽然该帖在2小时后被删除,但根据google快照上的数据,截至删帖前有超过30万次的点击量和近百个回帖。该文被多家网站转载,在论坛、博客、QQ群中大量转载传播。

5月13日,社集网在首页对此事登出致歉信(http://news.sojiji.com/2008‐5‐13/37459.htm),明确表示该文为虚假信息,纯粹因为网站编辑出于炒作和出风头的目的而发。但直到5月14日,还是有网友在转载该网页的截图。

(2)地震预报被锁进了学术期刊。

【谣言的产生】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大家都在搜索相关消息,在探索究竟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谣言。其中就有网友发帖称,美国《国家地理》在近期的文章中提到(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8/05/080516‐earthquake‐predicted.html),在2007年7月的《地壳》(Tectonics)杂志中,欧洲、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仔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地壳撞击的能量在四川省汶川县积累,并将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科学家已明确表示出这些活跃断层的潜力,但被锁进了一份学术期刊”。

无独有偶,5月14日,国内有一篇论文在网络上被炒得很热,即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王祖四人于2006年发表于《灾害学》杂志上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该文的结论是“从灾害信息来讲,2007年和2008年的灾害信号比较强,尤其是2008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因此川滇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年份为2008年”。

【传播情况和辟谣】

龙小霞等人的论文在最初的惊叹之后,受到了多方的责难。众多网友从科学的角度对该文的逻辑严谨性进行质疑,最终把它视为一个笑谈。而美国《国家地理》中提到的这个预测却在网络中越传越盛。

5月22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此进行辟谣,指出该文只是作了地质灾害风险方面的分析,而不是一次地震预报。《国家地理》那篇文章的作者之一、四川省地震局的周荣军研究员也出来辟谣,说该文给出的只是背景性信息,其危险时间尺度可以是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

(3)据说汶川地震是人为的,与美国有关。

5月12日17时左右,网名为“来生还比你快”和“一水间501”的两名网友在百度空间发布了大量关于四川省汶川县“5·12”地震的虚假信息,【61】其中改编自百度贴吧—地震吧【62】内一条名为“大概这次地震有可能是人为的,与美国有关”的帖子影响最大,在网络中被广泛转载,引发了此类谣言的多米诺骨牌。有网友引用《环球时报》的报道《秘密研制地震武器苏联曾想制造海啸淹美国》,以及网络中关于地球物理武器的报道,进一步揣测此次地震是别国的有心之作。在国内的问答百科频道,如百度知道、雅虎知识堂等,都出现了类似于“大家来说说,这次地震有没有可能是人为的?”【63】“汶川7.8级大地震有没有可能是个阴谋?是不是地震武器呢?”【64】的提问,百度贴吧中也建了一个“汶川地震系人为”的贴吧(该贴吧现已被删除)。

(三)对红十字会救援工作的质疑

地震之后各地纷纷组织捐款赈灾,大量的资金通过红十字会送往灾区,对于这些善款、物资的使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无锡红十字会扣留善款”成为此次红十字会谣言风波的导火索,在这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万元帐篷”、【65】“天价大米”等谣言。

【谣言的产生】

5月14日,《无锡日报》在A2版发表《8点就来等开门捐款,无锡社会各界踊跃为震区捐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市红十字会将把本次救灾募捐与‘人道万人捐’善款的60%通过上级红十字会直接援助地震灾区,其余的纳入市红十字会备灾救助基金,用于本市红十字会的备灾救助”,该文无意中成为谣言出笼的“始作俑者”。

5月15日13时左右,网络上出现了一篇质疑无锡红十字会捐款去向的帖子,帖子中援引上述这段话,指出无锡红十字会仅将此次捐款的60%捐往了灾区,40%被无故扣留。笔者在5月15日晚上对该帖溯源时,能搜索到最早的帖子发表于5月15日13:02的东林书院。【66】

【传播情况与辟谣】

该文出现后,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并被迅速转载至国内其他论坛,如西祠胡同、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等,引发了一场“网络地震”。“无锡捐款六成援助灾区,四成自留!”“给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竟要被克扣40%管理费!”“如果每一级都扣下40%,那送到灾民手中的钱还会剩下多少?”评论和质疑迅速在网上流传。

虽然早在帖子发表后半小时内就有网友指出这是一个误读,相关论坛也相继把该帖作关闭、删除处理,也有网友于5月15日18:39发文《且慢谩骂无锡红十字会,大学生还要有些判断力的好》,【67】呼吁大家对这些谣言谨慎对待,但大多数网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5月16日之后谣言继续在网络中蔓延,pchome社区、百度贴吧—红十字会吧等论坛中都有相关帖子出现,很多博客网站中也出现了关于该谣言的讨论,有网友【68】提到“有不少网友发评论说,也许是无锡红十字会或者是记者没有表述清楚,文字有歧义,如果真是这样,无锡红十字会确实被冤枉了。不管如何,我们监督吧,等这个地震事件结束公布账目吧”。

另一方面,虽然5月18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出通知,要求其辖下的分会“切实做好‘5·12’地震募捐款物管理、使用工作”,“公众为此次地震灾害所捐赠的款物必须专款专用,严禁以转入备灾基金等名义扣留、挪用、截留或用作其他事项”,“各级红十字会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募捐情况及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提高透明度,同时要自觉接受和配合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但是对于“无锡红十字会”一事,无论是红十字总会还是无锡的红十字会都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也没有官方的辟谣声明出现。直到5月25日,香港《大公报》、【69】《联合早报》等媒体才报道无锡红十字会会长对于此前谣言的澄清声明。而这个澄清声明在国内媒体中几乎没有看到,网络该谣言至5月底仍在传播。

(四)灾区出现重大险情——化工厂水污染事件

【谣言的产生】

5月14日凌晨,都江堰市濮阳橡胶厂发生火灾,消防部门对当地居民进行了疏散。该火灾属于常规火灾范畴,未造成有害气体泄漏而影响供水状况,但关于“地震导致化工厂爆炸”的传言就此流传开来。【传播情况与辟谣】

14日凌晨,上万人由都江堰等地涌入郫县境内,并导致郫县因为谣言发生恐慌。当地政府及时辟谣,两小时后平息恐慌,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停止。

5月14日上午10时,大部分成都市民都收到这样的消息:“都江堰市蒲阳化工厂发生爆炸,危险化学品泄露严重,污染成都市饮用水源”,“紫萍铺水库被污染”“化工厂爆炸”“全城停水”等。据报道,刚开始是居民楼“内部通知”,成都市民亲朋好友短信、电话传播,后来则出现“刚刚恢复的手机信号,在停水消息传出后,立刻出现中断”,【70】这一切都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14日12时左右,成都部分区域开始出现停水现象,加大了公众对于“水荒”的担忧。据事后了解,所谓的“停水”现象,部分是因为正常检修,还有则是因为谣言造成用水突然大量增加,城市供水管网的压力下降,出现部分地区供水不足。

5月14日下午1时,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通过当地媒体发表紧急电视讲话公开辟谣,表示成都市水源充足,水质完全符合要求,同时市区物资供应充足。但恐慌的市民在当天上午10时许就把超市各种瓶装水和桶装水抢购一空。恐慌持续了4个小时,至下午2点逐渐平息。当晚,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也对外表示,都江堰的水没有被污染,并没有收到化工厂有泄漏或爆炸的消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4日上午“百度贴吧”和“仁寿人”论坛(bbs.renshou.net)出现了两个帖子。“百度贴吧”:“完了,彻底完了,都江堰的化工厂爆炸了……”;“仁寿人”论坛:“请大家不要饮用自来水和地下水……可能已经被尸源污染了……我一个朋友在指挥中心工作,他告诉我真实的死亡人数四川地区已经达到十几万了。”【71】这两个信息在网上迅速传播并扩散,引起了更大范围内的恐慌。

三、汶川地震中的谣言分析

(一)汶川地震中谣言传播的特点

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传播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分割。在对上述案例仔细分析之后,总结出以下特点:

首先,地震谣言的产生有一定的周期性,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各种与地震有关的谣言就开始流传,笔者在对这期间的谣言案例进行梳理的时候发现,看似杂乱无章、随机产生的谣言,其实在其产生的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此次汶川大地震期间产生的主要的地震谣言(选取的都是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谣言)的时间列表。

新增谣言的数量从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预报类谣言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从其整体的分布来看,则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12日~5月16日,这一阶段的谣言数量较多,几乎占到了地震预报类谣言总体的一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这点从这段时间各地政府、地震局发布的辟谣公告和相关发布会中都可以看到。第二阶段为5月19日~5月22日,这一阶段的谣言大多由四川省地震局5月19日发布的地震预报演变而来,对社会的影响力相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不少民众主动与地震局等相关部门联系,辟谣工作的展开也较为顺利。第三阶段则是5月27日~6月初,这个时间段的谣言已经不算集中了,只是陆续有一些,而且影响力明显下降。

其次,与以往的地震谣言不同的是,在此次汶川地震期间网络成为谣言的主要载体。笔者整理了此次汶川地震期间,传播范围较广,也较有影响力的42条地震谣言【72】来看,74%的谣言源起于网络,包括网站、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而其中又有13%来自于百度贴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警方查获的谣言传播案件中,就有多起发生在百度贴吧之中,如“据说这次地震是人为的,与美国有关”“四川汶川地震情况报道不符”等谣言,当事人或出于好奇有趣的心理,或是想借此提升贴吧点击率而为。笔者在对这些谣言案例的相关要素进行梳理的时候,也发现很多谣言出现在百度贴吧之后能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群体。从技术上来分析,可能是因为网民在搜索信息时最常用的搜索引擎就是百度和Google,而百度的搜索结果会优先显示百度自身的网页,这一发现对于我们后期谣言的控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第三,谣言传播的渠道呈现多样化、整合式传播态势。此次汶川地震的谣言从其产生到大规模流传,形成期都很短,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进入传播的高潮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其传播速度之快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无论是网页、QQ群、手机短信、博客还是论坛都可以在瞬间变成一个一对多的传播平台,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向外传播信息。尤其是手机短信,这种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集于一身的传播工具,在此次汶川地震的谣言传播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很多时候个体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不仅在于信息本身,更在于我们对信源的信任程度。霍夫曼的“可信性效果”研究显示,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而当我们收到自己熟识的朋友发来的信息,对这一信息的信任程度及其带来的说服力往往会高于其他媒介。以中山市小榄某19岁青年散布“6月中旬广东将有9.4级大地震,余震达3000多次”【73】的谣言为例,最初该青年仅仅把这条从网上改写的消息分两批发给自己手机通讯录中的10个人。

(二)媒体环境对于谣言传播的影响

已有的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大多注重于谣言本身的研究,而很少涉及谣言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以往的谣言产生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谣言的产生与传播通常与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或是危险境遇的出现有关,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对于谣言产生和传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笔者进一步认为,现代社会中谣言的产生不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更是与其所处的“媒体环境”息息相关。

有学者提出,“对新闻的不满足——在变化的环境中产生的对新闻的需求与正常渠道提供的新闻之间的不协调——构成了传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74】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新闻信息供给的不足会导致谣言的产生,这样的评判未免有点片面,但却不无道理。很多研究者在论证“大众传播媒介在谣言传播中的正向作用”时,通常会提到“沉默的螺旋”,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公开信息、创造有利的主流意见环境,可以使正确的信息和舆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形成波状传播,从而引导社会心理,构筑公众抵制谣言的防火墙。【75】此次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的媒体构筑了怎样的防火墙呢?我们首先来看一张图。

笔者整理的新浪网汶川地震专题中,震后一个月内的信息发布量的统计表。新浪网作为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在Alexa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是国内受众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地,几乎转载了所有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新闻,新浪网发布信息的总体趋势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信息发布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在震后的一个月中,信息发布主要集中于5月12日到5月底之间,6月份之后的信息发布一直处于较为平缓状态,没有太大的起伏。而在震后到5月底之间的信息发布却被很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存在两个波峰,临界点是5月18日。对比之前的地震谣言传播的时间图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闻信息发布数量图与谣言产生的数量图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如存在着相似的转折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这中间会不会存在一定的关联呢?

已往的学者大多从心理层面来理解谣言产生的原因,认为谣言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可以是为了满足人们盼望或恐惧的心理,也可能是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态度,或者是基于要说服他人、以匿名方式发泄减压、娱乐等心理(卡普费雷,1990)。如果我们从媒介议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这个谣言传播过程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看法,但却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来左右人们对某些事实和意见的关注程度。麦克姆斯和肖(McCombs & Shaw,1972)认为,公众是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的,他们会依据媒介提示的角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媒体,其反应之迅速,报道规模之大以及报道力度之强都是历史上罕见的。2008年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发出的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打响了此次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第一炮,随后各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迅速跟进。下午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四川地震的新闻,随后开始直播报道。十多分钟后,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正式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各地方台也相应地跟进,加入抗震救灾的报道中。

从5月13日开始,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下午都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民政部、中国地震局、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卫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总参、总政、总后、总装、国防部、武警部队司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监会等多部门的权威发言人,发布抗震救灾的各方面信息,接受中外记者提问,整个新闻发布会现场面对公众全程直播。而四川等受灾省份也每天下午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随时提供最新情况。【76】在整个汶川地震期间,媒体的信息渠道始终保持畅通,主流媒体每天定时公布相关的伤亡数字、救援进展情况,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可以及时获得有关灾区的各种信息。畅通的信息沟通环境是成功抑制谣言传播的第一步。

此外,媒体从5月12日下午就开始不断宣传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其中也包括对地震中谣言的辨识,尤其是对于地震预报类谣言的辨识。这也就为地震后期“出现了众多地震谣言,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一现象提供了依据。而且,媒体在这次的报道中对于谣言可谓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每一个辟谣和谣言案件的破获都会有相关的新闻出现,而且必定会被大量转载。国家相关部门也专门发出通告,明令禁止谣言的传播。公安部对全国公安机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对借机故意制造散播谣言、蛊惑煽动的别有用心者,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加强对手机、互联网的监控,正确引导舆论。

媒体的大规模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的批判力,面对谣言传播,不少网民呼吁:“人命关天,救人要紧,让我们少点猜疑,多些支持;少点抱怨,多些祝愿;少点旁观,多些参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团结一心,全力救灾。”【77】

四、谣言控制模式分析

鲁迅说谣言是人类的劣根性,“是畜类的武器,是鬼蜮的手段”。日常生活中的谣言通常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从而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而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公众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使得谣言的破坏效应成倍地放大,极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现代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谣言借助网络、手机短信等通讯工具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瞬间传播,其传播扩散也就更为容易。研究显示,接受者对于信息的重复接受,尤其是当该信息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时,就会产生“重复的力量”,【78】从而使得谣言在流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更何况原本就难辨真假的谣言呢?如何有效控制谣言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地震发生之后产生的谣言中,绝大多数是地震预报类的谣言,如果能够很好地遏制住这股谣言,那么对于整个谣言局势的控制也就成功了一半。在以往的谣言控制研究中,时间是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存在的。谣言的控制,以时间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预前控制、过程中控制和滞后控制三种。【79】一般而言,对于谣言的控制都是越早越好,如果能够把谣言扼杀在摇篮中自然是最好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是做不到的,但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谣言的产生多数时候是由于信息沟通的不畅,学者们提出“谣言止于公开”【80】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就此次汶川地震而言,在信息的公开这一点而言,我们是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从其传播过程来考量,谣言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谣言发源地的控制;(2)对谣言传播渠道的控制;(3)善后处理——辟谣的时机和策略的选择。但事实上对于谣言发源地和传播渠道的控制之间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知道谣言是从何处开始的,很多我们以为的发源地其实只是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而已。因此,对于谣言控制我们可以简约为两点,一是相关谣言的监测控制;二是对已有谣言的辟谣工作。对于前者,目前国际上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来跟踪网络谣言,如美国Agence Virtuelle公司推出的Rumor Bot(谣言机器人)就是专门用来跟踪谣言的,通过实时跟踪和分析在线新闻组、聊天室等,利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在互联网上追踪谣言,从而可以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81】相比之下,对于后者——已有谣言的辟谣更加需要我们注意。

已经有很多研究告诉我们,选择辟谣的时机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缪升、和飞和屈俊童【82】通过研究2001年6月在昆明盛传的地震谣言的社会影响,提出及时辟谣是消除地震谣言的社会影响最可行的办法,谣言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并指出,地震谣言的散播控制在3到5天内时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影响较小;在5到10天内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影响较大;在10天以上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严重,并进而提出政府应该在谣言出现后的3到5天内利用和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成功辟谣。在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恐怕这个时间限制是要大大缩短了。

对此次谣言案例的梳理中,笔者发现虽然理论上来说辟谣时间是越早越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在四川省卫生厅打人事件中,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就提前辟谣,结果却是闹了一个乌龙,反而影响了四川省卫生厅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此外,对于网络谣言与线下谣言也不应统一处理,而是应该根据其不同的传播特性选择相应的策略。在同等情况下,线下谣言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或许不如网络谣言,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网络谣言,线下谣言的传播通常伴随着更强的行动力。在此次谣言案例中,少数的几次群众集体行为的出现都是线下谣言的传播造成的,而网络谣言造成的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效果。因此,处理线下谣言绝对要快,而处理网络谣言时则更注重“准”。这一点从谣言在两者中传播时的变异特点就可以看出来,在人际传播途径传播的谣言,其变异程度通常会很大,如在这次的谣言传播中有这样一个案例:5月15日成都有传言说“成都马上要发生7级余震!”事后调查发现,整个谣言的传播堪比一场闹剧:某位银行职员A在防震部门的亲戚告知其“稍候有余震发生”,而后职员A将这一消息通报银行安保部,安保部决定先撤离银行人员以防万一。于是该银行另一职员B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自己在某学校化学组任教的父亲“待会儿可能会发生较强余震,银行职工已全部撤离办公楼”,该位父亲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学校,而后整个学校开始流传“马上可能发生7级余震”。整个谣言的变异非常迅速,而且因为口口相传无据可依,很难查证其原貌。对于这种谣言,通常都是越传越离谱,因此相关部门的辟谣就要赶在谣言进一步传播前,越早越好。相比而言,网络谣言通常是通过文本复制来传播,谣言的变异过程相对会比较慢,而且因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获得原始版本,在这种情况就更有可能存在“集体思考”,要破除公众“先入为主”的印象就必须要提供足够的证据,否则就会像上文案例中提到的那样,很多人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进一步传播谣言。

另一方面,有时网络中传播的一些谣言会呈现出观点针锋相对的时候,表面上看似乎真理已经呼之欲出,但事实上只要有关部门一天不辟谣,谣言就会继续传播下去。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无锡红十字会的事,虽然很多网友都知道这是一个误会,但是在有关部门没有出来正式辟谣前,网友还是乐于传播这一谣言。因此,对于业已存在的谣言,一定要辟谣,即便谣言传播已经处于衰退期也要辟谣,而且对于处于衰退期的谣言,其辟谣力度一定要大,这样才可以防止其反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