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口与发展、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
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29】
一、对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分析
1949年解放时我国人口有5.4亿(不包括港、澳、台和国外华侨,下同),到1978年底为止预计达9.6亿,其中解放后出生的就有6亿,占9.6亿的63%,几乎相当于一个印度或三个美国或六个日本或两个半苏联的现有人口。29年来净增人口(出生减去死亡)为4.2亿,比1949年增加了7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如果将三年困难时期和最近五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降低除外,那么不少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在2.5%上下,最高的年份达3.35%。1966年至1971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平均每年增加2000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罗马尼亚或南斯拉夫的人口。在经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增长这样快,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解放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加重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低,抚育一个孩子成长为劳动力的费用并不高,即使这样,抚养我国解放后出生的6亿儿童成为劳动力也已成为国家和各个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据计算,抚育一个婴儿到16岁(包括上中小学)成为一个劳动力,在农村要花1600元,城镇要花4800元,城市要花6900元。根据我国城乡人口的出生比例(农村占87.2%,城镇占4.2%,城市占8.6%),按这个标准匡算解放后出生的6亿人口,国家、集体和家庭一共负担的抚育费为1万多亿【30】,占解放后累计的国民收入总额30%左右。在这笔抚育费中国家和集体差不多要负担30%,家庭负担70%多一点。按此计算,国家和集体为抚育这6亿人口要支出396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我国解放后二十八年积累额总和约三分之一,各个家庭的支出要比这超出一倍多。这个数字是按最起码的生活标准计算的,还未包括新增劳动力参加生产时需要配备的生产资料和其他技术装备,也未包括上大学和进行技术教育的培养费用。
(二)解放后人口增长过快,安排劳动力就业相当困难
解放后除了三年困难时期外,每年出生的人口几乎都在2000万人上下,许多年份超过2500万,除去上学、中间死亡、残疾和不工作者外,95%以上即约2000万人要安排就业。这个数字比第一、二世界所有国家一年新增加的劳动力还多,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就业压力。
按目前我国一个工业工人的技术装备1万元为标准来计算(这是一个很低的技术装备水平,美国一个农民装备9万美元,制造业工人4.6万美元),在城市新安排100万人就业就要有相应的100亿元的新增固定资产。我国1952—1977年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大多在100~200亿之间。就算是一年有200多亿的新增固定资产,要有一部分用于提高原有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因此,能用于安排新增劳动力的资金是有限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一年最多只能勉强安排职工200万左右。要解决就业问题还要大力发展集体事业。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未回城的到1977年底有近千万人,在城镇待业的有几百万。这就是过去人口增长快造成就业困难的一种反映。
显然,我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中有近90%要在农村安排,这就遇到人口多与耕地不足和劳动力多与农业机械化的矛盾。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10%是耕地,所谓“七山二水一分田”,解放初也只有耕地16亿亩,只有美国耕地的一半、印度耕地的2/3,按人口平均也只有3亩。现在耕地已减少到不足15亿亩,按人口平均只有1.55亩;就是按农业劳动力来计算,每人平均也只能耕5亩地,在世界上是属于农业劳动力中耕地最少的国家。就是连人口平均只有7分耕地的日本,每个农业劳动力也有13亩地可耕,而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有近千亩地可耕,我国与美国相比相差几乎达200倍。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少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虽说我国有荒地可垦,但潜力也不大,而且需要很多投资,绝非一蹴即就。如忽视人口增长,垦荒的速度肯定不能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在我国的情况下,不能寄希望于垦荒来解决人口问题。
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都安排在农村就面临与农业机械化的矛盾。由于有大量的可供补充的农业劳动力就不去积极搞机械化、现代化,还是用落后的手工工具去生产,这样做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与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三)人口增长过快,衣、食、住和教育都跟不上,这是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
我国解放后到1977年底累计的消费基金中,用于抚育相当于解放后出生的6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占了近一半,因而用于提高原有人口和整个人口的生活水平的数额就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具体表现为我国人口在吃、穿、住和文化教育方面水平都很低,提高得很慢,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
解放之初我国粮食产量只有2264亿斤,按人口平均只有428斤。1977年粮食产量达到5700亿斤,增长了2.5倍,每年平均递增3.3%,比人口每年增长2%快。因此1977年按人口平均的粮食598斤,高于解放时40%,这是我国人民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证明。但如果以1977年同195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实际上是略有降低的,就是说1956年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实际上高于粮食增长的速度。
棉花产量按人口平均比解放初提高了不少。但是如果从1956年开始计算,则到1977年这段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
植物油料的情况比粮棉还差一点,七十年代按人口平均计算同解放前差不多,但比1956年低不少。
由于人口增长快,住宅建得慢、建得少,住宅问题更尖锐。据1977年统计,全国190个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比解放初的4.5平方米下降了0.9平方米,有的城市和某些地区按人口平均只有2平方米。
人口增长快严重地影响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解放后大量出生的人口对中小学教育造成极大的压力。入学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七十年代以来,小学每年入学都在两三千万人,中学入学人数也在千万人以上。到1977年末,我国在校的小学生达1亿多,在校的中学生也有几千万。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小学生经常保持1亿多,中学生也会逐步增加到1亿甚至更多。我国的教育经费拨款是有限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多了,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就要减少,能培养的大学生就受到限制。我国每万人口中只有6.5个大学生,在世界上是属于最低的,美国每万人中有大学生456人,日本、苏联都有185人,连印度也有37人,比我国还高几倍。人口增长快已经妨碍提高我国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历史任务。
上述困难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生产发展不快所造成;但是不可否认,人口增长快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国从1957年起就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像1971年以来那样每年递减1.63‰,那么1978年人口不超过8.1亿,比现在少增加1.5亿,困难就少得多。如果从1964年成立计划生育办事机构时起,就雷厉风行控制人口增长,每年也按1.63‰递减,现在的人口是8.8亿,比现有人口少8000万。按8.1亿计算,按人口平均的耕地面积有1.85亩,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有700斤,棉花能达5斤,中小学在校学生比现在要少七八千万,国家和集体可以减少1000亿元消费支出,每年少安排几百万到一千万人就业,国家和个人的经济状况比现在就好一点。
二、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的几种估计
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受到现有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而人口年龄、结构又决定于过去人口的再生产。因此必须承认历史形成的客观现实,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因势利导,控制人口增长。
(一)我国人口今后增长的势头仍然很猛
我国解放后到1978年底出生存活下来的是6亿人口。这部分人从7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即或按每对夫妇平均生两个孩子计算,从70年代前期起到20世纪末,光是解放后出生这一代6亿人就要生育出近6亿人口,这种增长势头很猛。
1.如果现有的9.6亿人口,按解放后到现在为止每年平均递增2%推算,到本世纪来人口就是14.8亿。如果按1966年至1971年期间每年平均递增2.6%推算,到本世纪末近17亿。
2.如果按照目前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水平,即农村两胎以上的仍有30%,城镇仍有10%,则每年仍净增人口1000多万,到本世纪末将接近13亿。
3.如果做到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小孩,那么到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能降到1%以下,但到1985年人口仍要超过10亿(10.3亿),到本世纪末可以控制到12亿,但21世纪初人口仍要继续增长,直到2026年人口达到13.2亿时,才能做到不增不减。这就是说从现在开始48年以后才能做到人口静止(不增不减,下同)。
(二)实现人口静止需要持续地长期不断努力
我国人口多,每年增加1%就是1000万人,而且到90年代前期还会出现一个回升,人口按现在的生育水平每年净增率肯定要超过1%不少。即使做到了人口每年只增1%,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又得再增加两亿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再降低人口增长速度,最好能做到不增不减,不过,很难短期内做到。
要马上做到人口不增加,每年就只能出生六七百万人,而我国今后二三十年每年进入婚龄的人数平均有两千万左右,就是说平均每年将有上千万对新婚夫妇。在这种情况下,即或已婚的夫妇一个小孩也不再生了,光是每年新婚夫妇也只能允许其中三分之二左右生一个孩子,这是无法实现的。现在世界上人口增长很慢、甚至人口有所减少的国家,如英、法等一对夫妇平均都有两个小孩。这些国家都是经历了几十年到上百年的较低出生后才出现现在的局面。日本在60年代一对夫妇平均生两个小孩,在世界上是属于最低之列,但现在人口还是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增长,也要到21世纪20年代人口1.4亿左右时,才能静止下来。看来要人口增长得很慢或不增加绝非朝夕之功。我国青少年和婚龄人口比重都很高,出生率已经从最高的40‰下降到20‰,因此,要再进一步下降到人口不增不减,不是很快就能做到的,要经历一个较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如高速行车不能急刹车一样,只能先减速才能刹得住。
现在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千方百计杜绝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和三个以上孩子(现在农村有30%、城镇有10%以上三胎),大力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然后逐年均匀地做到本世纪末城市有一半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农村能有四分之一家庭只要一个孩子。按这个方案计算今后十几、二十年内人口的增长率能稳定在0.9%~1%,到本世纪末增长率可以降低到0.47%,那时人口总数是11.6亿左右。如果20世纪末能做到农村有半数家庭,城市有三分之二家庭只要一个小孩,那么到2008年人口是12亿多一点时会做到不增不减。这些方案到本世纪末人口数比上述第三方案的12亿,只少两千万左右,区别好像不大,但实现人口静止的时间能提前18年,而我国最高时人口数(静止时)则能少1.2亿,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按照这样的方案,我国今后二三十年,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和兵源缺乏的问题。因为到20世纪末每年还净增劳动力1100万,即或到21世纪后人口不增加了,但劳动力还会增加几百万。至于兵役年龄人口(指18~22岁男子)经常能保持人口的5%左右,人数在5300万以上。
杜绝三胎、大力提倡一胎,虽然是我国目前能把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地降下来的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但决不能持之过久,因为有半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半数家庭也只有两个孩子,在21世纪初就会出现人口老化。因此在20世纪末以前就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人口前景作通盘考虑。
三、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
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除资金和科学技术问题外,人口问题也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已是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认为要控制人口增长,必须实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有效的经济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要采取有力的组织措施。
(1)人口发展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因为决定生育的是家庭,而家庭是一个消费单位,父母主要是从目前生活水平和今后生活保证等角度来考虑生育子女数。因此控制人口的一切经济措施要能有助于家庭目前生活的改善,也要有助于无子女户、独子女户和有女无儿户克服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应做到在长期生活中不因少子女而产生困难。为此要从经济措施上解决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问题。建议除了在就业、生活福利、假期享受、口粮分配、工资制度、奖金办法、医疗待遇、退休年龄、退休条例、托儿、上学等方面有利于计划生育外,还有必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社会保险,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同时大力发展生活福利事业,给无子女户、独子女户和有女无儿户以各种照顾和优待。
(2)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开展控制人口的思想教育。用经济手段控制人口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对用经济手段控制人口不能过分迷信。国外人口政策的经验也证明:光靠经济措施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我国能拿出来用于计划生育的资金是有限的,当物质鼓励或制裁办法对家庭生活无足轻重时,用经济手段控制人口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很大。因此必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过去行之有效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讲清控制人口的道理,使广大群众能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此,建议用各种方式公开大力宣传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同时进一步普及人口学的知识,在中学的政治课中加上人口发展规律和人口有计划发展的内容,在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中要讲授“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专题。要普及人口学的知识,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都懂得:人口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违反了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人口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出现以后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矫正;考虑人口问题必须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不要犯“悔之晚矣”的错误!
(3)要真正把控制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把控制人口作为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各级领导懂得不能因人口增长从一年来看增长率不高、对经济影响不大,而掉以轻心,要切实认识经过5年、10年人口增长积累起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各级计划部门不能把人口指标作为“软任务”,要认真过问。我们建议在计划的考核指标中,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外,加上一些必要的人平指标,诸如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和商品粮,每一个农民平均的纯收入,每人平均的消费额,每人平均的居住面积,以及每人平均的国民收入(或工农业总产值、净产值)等。
(4)大力禁止三胎,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关键在于少育,降低妇女生育率。现在多胎率约有30%,控制住三胎就能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幅度下降。要大力提倡一胎,加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
(5)我国成立了人口办事机构以来,控制人口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71年以来每年以1.63‰的速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一半。这样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比五十年代的日本降低得还要快。但这项工作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目前这项工作由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来领导使人感到,控制人口是权宜之计。为此,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常设的“人口委员会”来统筹我国人口发展,拟定人口规划,贯彻执行人口政策,开展各种有关人口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总结我国人口发展的经验。
(1979年3月21日)
人口非控制不行【31】
我国革命是在一个有五亿多人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里成功的。在旧中国,由于三大敌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为贫困。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有人估计旧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0‰,如果从鸦片战争时期算起,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2.6‰,人口增长速度很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比解放前大大加快。由于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医疗卫生事业普及了,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由解放前的28‰左右下降到目前千分之六七左右。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在70年代初以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保持旧中国的水平,即30‰~40‰之间;致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在2%。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又快,因而人口增加很多,由解放初的5亿人口猛增到现在的9亿,增加了几亿人。一方面是人口增长快,一方面,我国底子薄,显然,不控制人口的增长,就不能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一、控制人口增长才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几乎相当于第一、第二世界所有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9亿人口是我们建设的本钱,但是也不是说劳动力愈多愈好。我国农业劳动力已由50年代的2亿增加到3亿。耕地面积却由解放初的16亿亩减到不足15亿亩,按人口平均的耕地面积由近3亩降到一亩半;按农业劳动力计算,耕地面积也只有5亩,比日本还少。日本一个人平均有七分耕地,一个农业劳动力有13亩耕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今后还可以节约出大量劳动力。
社会生产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相对愈来愈少,在农业中已绝对减少,在其他生产部门,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也呈现绝对减少的趋势。国民经济中其他部门,如科学、文教、卫生以及各种社会服务部门,今后会吸收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但吸收的数量还是有限的。由于过去人口增长快,解放后出生的小孩已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现在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需要国家、集体安排升学或就业。如果增加的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没有相应的足够的生产资料供他们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不仅不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我国底子薄,做到使新参加劳动的人口都有相当的装备水平有很大的困难。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劳动力的增加已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使生产发展适应我国劳动力多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有效作用,达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有效的结合。同时,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比过去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二、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积累更多的资金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只能靠我国内部积累,而积累的提高却受到人口多、人口增长快的很大限制。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在世界上是属于最低之列,在第三世界中也是较低的。生产力低,积累的水平不可能高,因为国民收入用于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后,剩余部分已为数不多。
光是用于抚育解放后出生人口到16岁成为一个普通劳动力就用去了我国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原有人口的消费,整个国民收入中能用于积累的部分是不很大的。积累规模的大小和积累速度的快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人口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的限制,特别是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就像七十年代那样控制人口增长,那就可以节省出相当一部分抚育费用于积累,肯定会对发展我国生产力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现在我国人口基数比过去更大,而且育龄人群比过去多;如果人口控制得不力,今后每年出生的人数要比前二三十年每年出生的人数多得多,而且从现在起出生的这一代人到本世纪末,绝大多数都是被抚养人口,要消费大量社会财富,影响资金积累非常大。人口增长多了势必严重地妨碍四个现代化的进程。相反的,如果能降到1%以下,那么,由于少出生人口而可能由消费转化为积累的国民收入额将是很可观的。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对增加积累所起的作用决不能等闲视之。
三、控制人口增长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我国解放前科学文化就很落后。“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中学还未完全普及,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在世界上属于最低之列,在同一个年龄人口中只占1%。近十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反革命的“愚民政策”和法西斯的文化专制主义,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空前的浩劫,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任务更加迫切。我国老一代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总的来说已经比较落后,而受“四人帮”摧残的年轻一代则受害很深,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等方面都要补课。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是个别人、少数人,而是一两代人。由于过去20多年来人口增长快,现在光是这一代人合计起来就数以亿计。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我国庞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性积累后,能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余地已经不很大。人口增长快了,用于教育的资金,势必要受到影响。国民收入中用于教育的份额太少了,就难免“僧多粥少”,结果不是影响培养的数量,就是要影响培养的质量。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要求在本世纪内在教育普及和科学普及的基础上,培养出成千上万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能操作先进技术和能管理现代化工业、农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其中还必须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
科学技术现代化要求的人才,在数量上是庞大的,质量上是要受过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的,这种人才的培养费用比普及教育要高出几倍到几十倍。我国底子薄,每年教育费用有限,人口增长多了,普及教育的费用就不得不增加,因而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费用就会相应减少。按我国普及中学教育的要求,平均每年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几乎就是过去十个年份出生人数的总和(这里还未算上学前教育两三年)。由于解放后人口盲目增长,十年累计出生人数当以亿计,所需的教育费用数目很大。如果现在不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出生人数继续盲目增加,普及教育的任务更重,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更会受到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