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有种大无畏摧枯拉朽的精神——那底蕴是透着见过大世面的,又偏爱拔份儿,一定要走在潮流前面。没有哪个地方的人跟北京人民一样靠吃饭来划分品位,人家都是根据性价比来进行选择。不过到了首都,新鲜的、有典故的、够俗或够雅的美食场所最受追捧,要是成天混迹欲泯然众人的那种大俗馆子,您都不敢跟人家提“美食”俩字儿。
发现了一家新“情趣”饭馆的乐趣相当于与某人一见钟情。话说有个姑娘,最近结识了一名青年才俊,颇有好感但是还没有达到喜爱的不行那个地步。怎么朝下发展呢?如何才知道他是否适合自己?办法很简单:每天都和他约会,看看是更喜欢了还是很快就腻烦了。他们在不同的饭馆进行约会,一个礼拜下来,彻底颓了——这种密集约会完全摧残了爱情伊始的想象、试探、回味,直接变得没劲起来。这说明节奏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儿,过于频繁的约会通常是想象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吃饭开始考虑这个人的床上面目、婚礼规模、性格磨合、家庭理财计划……于是,连那点儿好感都吃没了。这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感情基础还没那么深厚之前,强行拉近距离是不靠谱儿的。
找到一家好的饭馆也非常不容易。口味当然是最重要的,然后还要环境有点儿品位,呆着比较舒服,其他食客素质比较高能叫人找着点归属感,不会觉着碍眼或自卑,此外无论想欢聚或谈心都能恰逢其所。更重要的是有点儿小典故:比如店老板其实是一艺术家,或者瞧这一屋子的雕梁画栋都是从外地全部拆过来的明代老宅子原结构,要么就是有某款配菜真正是从法国普罗旺斯一农村挖出来的新鲜款。最好一般大俗人都不知道这个饭馆的存在。于是,在这种地方吃饭,不由连自己都要感慨:我是多么有情趣有品位会生活啊。
然后北京人民那种逮谁毁谁的精神就来了——一个地儿好吃也架不住成天去啊。传销式美食鉴赏在北京最有市场,朋友告诉朋友,然后大家各自带领一堆人前往,今天去了明天还去,越是有人在门口儿等位排大队越是要去。突然而至的一波波小高潮严重地考验着饭馆的环境、厨师的应变能力以及食料的准备,影响着菜式质量的稳定程度。慢慢地,去的人多了,杂了,这个地方,就沦为了美食先锋所唾弃的俗饭馆了。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为了追捧潮流而选择用餐地点并且不控制节奏,通常会毁了自己的胃口和饭馆的牌子。
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这地儿现在不成了,什么人都去。我又发掘了一家新馆子,咱们改日去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