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力产生极端无助的感觉。事实上作为个人命运,这完全不是主观、客观、先天际遇或个人努力能够达成的顺理成章,也不是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您在这边厢“鞠躬敬瘁死而后已”,人家那边厢已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到最后怎么不可能产生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无助的慨叹……尤其是女人,无论您相貌如何、聪颖几许、家世怎样,或非要联系情商、学识、能力或其他随便什么吧,恋爱和婚姻,对一个女人来说,依然还像一场赌博。您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假如您看过无数多的女人传记,就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同时,您也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本关于个人经历和命运的书籍,都很难对当下、个体存在指导意义。所以,要么您就会把这本书当作猎奇,要么,您就会彻底地沦为泛神论者,开始相信冥冥中早就各有安排的命运轨迹。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我们农民才吃上肉,你们城里人又开始吃素了……很多书籍叫人无法不产生这种联想。当港台和大陆的爱情小说或连续剧里女主角受伤的时候,她们往往会拖一大旅行箱乘飞机离去,在那遥远的欧洲(或特指巴黎、罗马)静静疗伤然后开始新生活。不过在发达国家嘛,女性同样也有各种问题,她们就像吃腻了肉的城里人,开始朝相对“神秘、原生态、落后”的地方跑,来寻求心灵安慰,带着欧美人特有的优越感去那些地方找回自信。《探戈之恋》是说一姑娘从美国跑到了阿根廷跳探戈的故事,《一辈子做女孩》讲的是一姑娘从美国先跑到罗马饕餮了一番但是没解决问题,于是跑到了印度参研宗教,然后去了巴厘岛探讨身与心平衡最后找到了爱情的故事——你们觉得这样貌似传奇的东西,真的可以帮助女性自身成长吗?然后,我就看到了无数帽子大得吓死人的媒体,《时代》啊《洛杉矶时报》啊《GQ》啊《纽约客》啊对此进行了毫不吝啬的热情洋溢的赞美,但是,真的一辈子保持“女孩”特质,就是女性最终的救赎之道?
书的原名叫《EAT,PRAY,LOVE》,即美食、祈祷、爱。我相信这是一个女人自我救赎由浅入深的道路。改成了《一辈子做女孩》,无疑是寻求畅销的缘故所以不惜将智商朝下拉了N点。其实女人的一生,大多经历过无数次重塑——从小受教育而来的世界观、成年以后经过自我思考而重塑的世界观、因为爱情和婚姻被改变的人生新感悟、因为孩子带来的全新人生观……大部分女人都会从梦幻的公主坠入现实,一路磕磕绊绊但总归顺理成章地变成理智现实而强大的女人。只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有些女子,是天生在情感、性灵方面过于晚熟、过于浪漫、过于挫败,就好像软件中的BUG一样一定要打破日常生活的轨迹,她们作为脆弱女性的样本,比别人用了更多的力气去追求心灵的平静,没想到反而成了其他女性的标本,这根本就是个荒谬的命题:就好像优秀生考了90分并不值得表扬一样,而顽皮的学生从40分进步到60分就值得大书特书。
用美食来消解人生,我知道有很多人得了暴食症;用祈祷用宗教来消解苦难,历史上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至于爱,只有爱才能治愈一个女人的整个世界。在书中,女主角最终找到了一段爱,可那还是男人。女性主义总强调女人要独立于男人,但这个世界,本身就应该是男女不可或缺的和谐才是真实的。否则,终归还是到底意难平。所以,女主角命好,她不过是用了那些无数女人曾经用过的办法,最后居然找到了归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我只看见了命运的手,看不到其他可以鼓舞另外女人的东西——看看那个女人吧,她即使是要帮助那个无家可归的大姐都要遭到对方狡黠的戏弄,连基本人情世故都不熟练的人,她的人生新感悟又能如何呢?
至于祈祷这事,多年前气功中有一种叫自发功的东西,完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都可以通过冥想来调整自己。于是,很多人出偏了,走火入魔,出现幻听、幻视,最后被诊断为癔症的一种。现在,应该是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从来不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经验的人自行进行祈祷或冥想。即使是畅销书写的,也一样。从文章的开始,我就看到,也许,小莉会有轻微的幻听出现。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信请大声朗读此段落给精神科医生。当然,女主角是运气好的,至于其他,像我一样正常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女人们,还是找点其他的方式来解压吧。我相信宗教、性灵或其他,对我们的人生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只不过——她笔下的那些,描述得并不能让别人信服而已。或者说,其实,她最终是走出了自身构筑的虚妄——那么这本书总算可以让看的人由衷高兴一下了。但是,其他人的生活,还是要咬紧牙关自己坚持过来,否则,你就会沦为形式化的矫情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