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人如巴甫洛夫的动物一样已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条件反射,越是骨子里浪漫的,却越在世俗的大坑里摔的真切:情人节三字和玫瑰、巧克力还有烛光晚餐联系深厚,这老三样都快把人给俗哭了,但是还是挣脱不出这个范畴。其他如仰望情人节寒冷的星空或飞奔至情人酒店都逃不开之前共进的一顿晚餐,在家中被油烟熏扰显见不是最佳选择。更何况女人会默默地想:每年只有这么一天都不肯花钱带我出去吃豪华大餐,那么他到底爱我不爱?
好吧,浪漫的烛光情人节晚餐早在提前半个月就在报纸上拉开帷幕。从著名餐饮集团到高尚五星酒店的广告鳞次栉比,价格当然是成双成对的盛惠188元起乃至攀升到具有象征意义的8888元。环境也是从中式幽雅小包房到无敌高层城市夜景平台——从北京到上海,从香港到纽约,都是这个路子。那感觉就是在城市的星光下观赏全城景色,与桌席间点点烛光相映,恍然间觉得这一段感情简直是倾城之恋了。
烛光晚餐吃些什么?当然是西餐,就着一个西方的节日才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西餐充满了仪式感,繁复的桌面上鲜花烛台高脚杯摆整齐了就俨然像一场盛宴——鱼香肉丝绝对不具有纪念性,就算是鱼翅海参看起来也更有庆余年的世俗喜庆,和浪漫简直就是对头。主菜里的牛排海鲜才是情人节的上选,搭配造型美丽的甜品方可体会异国情调的罗曼蒂克。问题仅仅在于,良辰美景虽然好,但若可以复制,同样也降低了情人节的阈值。你不可能每年都在同样场景环境下铭刻一份爱的纪念,总要换些花样才能在记忆里留下不磨灭的回味。要是有一个男人年年带着自己的女人去吃各酒店的烛光晚餐,简直就是和复制盗版光盘一样没诚意。更何况要是随着感情从浓烈转为平静,但烛光晚餐的价格和档次一路攀升的话,那更让人觉得有种世俗文化的荒谬感——所以有的人干脆以不变应万变,烛光晚餐不可少,但是共进晚餐的情人是可以年年换的。
爱情有时需要形式感,有时则不需要。挥舞刀叉切割着浪漫晚餐倒是正好真切道出了男女关系的战斗厮杀实质,浪漫只不过是为了掩盖的附加物,就好像烛光晚餐一样。在国外的餐厅里享受豪华正餐时,毫无例外地是烛光晚宴,首先是为了灯火摇曳之间的浪漫气氛,然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对面的路人甲也可幻化出一副温润的好脸色。更重要的是,假如你选择生牡蛎或五分熟以下的牛排,烛光下可以掩盖盘子里剩下的那些血水淋漓的茹毛饮血的感觉变得容易接受起来。说到底,这样特殊的时刻,食些什么往往已经不重要了,那种摇曳暧昧的形式感变成了催情剂的一种。所以,每一年和每一年的情人节阈值都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享受过一个难忘的烛光晚餐,但转过身来对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加烛光大餐不屑一顾诟病甚多。
就好像经历了太多的爱情就往往变成了留恋花丛的“爱无能”花花公子一样,假如经历了太多的烛光晚餐,往往也会对这种形式感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嘲讽之情和厌倦感。人生的阈值就是这样不断地提高的,到最后索性想回头去追求一些内核、本质之类的深层感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