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依恋形式对亲密关系有着极大影响。依恋形式基本分为三种:依赖——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矛盾型。
依赖——安全型的人十分依赖并信任他的抚养者,愿意与抚养者合作,他的安全感强,能预见对方的反应并适时做出回应。这是非常良好的一种依恋形式,因为这种依恋型的人喜欢接触人,倾向接纳人,相信人。
他们注意感情沟通,在遇到问题时,都倾向于正面交流,不喜欢把问题藏在心里,从而导致更大的烦恼。
焦虑——回避型的人的内心的防御通常很强,他想接触抚养者,又没有充分的信心。因为他的需要总是不能及时被满足,抚养者似乎表现得不够敏感甚至迟钝,他们倾向于忽略他的需要或者错误理解他的意思。这令他开始回避自己的抚养者,不轻易以正面的方式表达自己,而采取一种扭曲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他们在后来处理感情问题时,多采取回避和被动的方式,遇到该表达自己时,往往因为对爱的得到的焦虑和不自信,讳莫如深。
焦虑——回避型的人在感情中表现出自私,难以建立真正开放和信赖的两人关系,就算足够亲密,也总让人感到紧张,对他的需要,要靠猜才能有所了解,但这也并不能取得他们欢心。不但他们不愿以正面表达,还可能埋怨你不够聪明和对他的需要不敏感呢。
矛盾型,是比较复杂的类型。这种人倾向于用两面而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同理,这也是由他童年时受到的待遇决定的。他的抚养者可能也有双重的抚养态度。有时对他表现得十分敏感和关注,热烈而积极地抚育他;而有时候又表现出惰性和冷漠,对回应孩子的需要上显得无力而倦怠。
这让儿童感受到矛盾和情绪的波动起伏,他开始不信任自己的抚养者,因为他不知道他们何时关注又何时冷淡,他开始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开始费尽心机防御外部环境的一丝一毫变化,渐渐变得焦虑和不自信,害怕某一天被抚养者随意地对待甚至抛弃。
矛盾型在后来的感情关系的处理中往往显得过分敏感和情绪化,有时候会表现出出乎意料的热忱和主动,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地怀疑关系的可靠性,表现出冷淡和自私的一面。
他们对伴侣的信任不容易建立,总是会神经质地从现象和从此时的感情出发,将问题夸大化,而把双方弄得精疲力竭,不知所云。
他们的感情方式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和糊涂的,所有表达中都充满着防御和不信任的情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全心全意对待自己的人,他们想要对方完全理解自己,甚至理解自己对待感情的那种奇怪态度,但他们的这种想法往往落空。
后两种依恋类型比较不容易建立起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需要心理治疗和辅导的类型。而前一种类型问题就少得多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爱与信任来维系的。所以,冲破自我的心理防线,大胆而真诚地表达自己才是处理之道。
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能积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真正了解自己和处理问题,只是任感情成为不系之舟四处飘流,那该是多么惰性和缺乏责任意识,这样的感情注定不能经受风浪的洗礼,成为彼此的牵绊。
冷漠和节制会凝结成一种难以治愈的疤痕,蔓延在整个心灵世界,它就像心灵中的毒瘤,扼杀了想象,毁坏了自尊,冲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暖。
每一次恋爱都是一次对创伤的治愈。因为恋爱让双方获得更多的同感和信赖。感情中最需要的其实不是性,而是一种基本的信任、温暖和支持。
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它纯朴、善良而高尚,它不倦于付出,并在付出中寻找乐趣,它带来感化,如春风雨露,让人如置身仙境,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忧愁。
感情到最后将越来越贴近自然,越来越上升成为某种简单慰藉的东西,它像水之于鱼一样滋养恋人。爱之河其实是一条通天的河,每个人都向往在其中洗涤一身的尘埃,回归到童年的天真和快乐中去。
当人与人之间采取回避和孤独的方式相处,当拒绝越来越多蔓延在每一个角落,当物欲横流,人们虽已处理自己的欲望,当“爱不需要了解,不需要理由”的声音响彻我们的耳畔,我们唯一要做的不是开放自己,而是保护好自己。磨平自己的棱角,戴起舒服的面具,一天天麻痹,一天天苍老。那将是可怕的。
现代人更需要心理治疗和调节,建立一个自身的精神的殿堂,坚固对爱的信念和追求。有爱的能力的人,能将爱与被爱统一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