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奋发图强
20465200000022

第22章 马钧革新机械

马钧,又名马德衡,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革新并发明了很多机械,后世人们曾称颂他“巧思绝世”。

马钧出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的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少年时,因为家境贫苦,要帮助父亲生产劳动,养家糊口,所以没有机会就师学习,甚至连自学的闲暇也没有。笔砚不能相亲,晨昏难得欢笑,经常为生活而不停地奔波。但是,他在生产劳动中,善于注意生活实际,特别注意生产工具的构造。每逢遇到新见的生产工具,就一遍又一遍地琢磨它的机械原理,以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耳闻目睹中,他听说了很多诸如“神农尝百草”、“伏羲教稼穑”、“鲁班制锯”、“蒙恬造笔”等为民造福一类美妙动人的传说,目睹了妇女们用旧织机织布和农夫提水稼穑的艰辛,于是头脑中产生了一系列幻想。他想:要是能造出新的既省时又省力的织机和灌溉机械该有多好啊!从此,他在实践中刻苦自学,专心致志地钻研机械设备,干中学,学中干,取得了许多机械制造方面的杰出成就。

当时的织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综是使经线分组一开一合上下运动,以便穿梭的机件,蹑为踏具,就是说,有五十个综这样的机件,就有五十个脚踏板来分别控制它们,有六十个综这样的机件,就有六十个脚踏板来分别操作它们,这样的织绫机笨拙而效率极低,六十天才能织出一匹绫,虽然有了某些方面的改进,但效率仍然很低。于是马钧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使织绫机的操作程序简化,提高织绫机的效率。他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改进的关键,在他看来,就是用较少的脚踏板来操作更多的综件。他把五十蹑、六十蹑的织绫机都改成了十二蹑,使操作简便易行,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他发明的名声家喻户晓,人们都把马钧看成是巧思绝世的人。

马钧的兴趣是广泛的,他没有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也没有在人们的赞许声中陶醉,他深切地感到,织绫机改进的成功,只是自己奋斗的开始,还有更多的事要求自己去投入、去努力。

在马钧之前约半个世纪的东汉人毕岚曾制造了一种叫翻车的洒道机械,但是否是后世用于农业排灌的龙骨水车,难以稽考。马钧猜想着传闻中翻车的模样,思考着它的运行原理,还不时地征求别人对翻车的猜想和判定。这时马钧因发明而名噪天下,在朝廷做了官,住在河南洛阳。

在他住宅的旁边有一片坡地,可以种些蔬菜、瓜果之类的东西,就是引水灌溉极不方便。灌溉时节,每天都要用很多人力到坡下的河塘提水,费了好大的劲,可烈日炎炎之下,禾苗和果树的叶子依然黄黄的,浇到田地的水,没有多久就被蒸发掉了,土地仍然干裂着,活生生的现实又进一步激发了他制造新的汲水机械的渴望。他依着地势的坡度,在揣测翻车原理的基础上,终于制成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连小孩都能使用的翻车,这种翻车就叫龙骨水车。这种水车,运用了齿轮和链唧筒的转动原理,用一两个人在水源处蹬踏齿轮,随着齿轮的转动,链唧筒也转动,链唧筒载着水就接连不断地由低处向高处的田地转动,将水顺势洒在田地里。将功效提高了很多倍。这种汲水方法,很快传到民间,促进了灌溉农业的发展。

马钧是个肯动脑筋、勇于实践的人,由于成绩显著,受到皇帝的奖赏,官至给事中。一次马钧和官员们一起聊天时,谈到传说中的指南车问题,有的官员认为黄帝时就有指南车的说法不可信,马钧则坚信古时候确有指南车。这虽是不傲今世,不藐古人的见地,但地老天荒,年代久远,终是难以稽查,因此,双方争执起来。有人讥笑马钧是“巧思致痴,不辨真伪”。但马钧不想和这些人作无谓的争论,他决心在实践中做做看。他征得了魏明帝曹睿的同意,便造起指南车来。可是史书上只提到黄帝靠指南车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并没有传下图纸,现实中又没有实物可参照。马钧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灵感重新设计制造。由于他平时肯钻研,又掌握了很多机械运动的原理,不久就制成了指南车。指南车制成后,连过去曾经嘲笑过他的大臣也为之叹服。

马钧还奉朝廷的命令,改制了那些不能转动的各种用来观赏玩耍的机械。他把那些不能转动的俑人及其他玩物放在木轮的上面,用流水冲击木轮使其转动,于是木俑便像真人一样动起来,能击鼓吹箫,能跳丸掷剑,也能攀缘绳索做难度较高的倒立。使朝廷上的君臣以及宫中的后妃侍女无不为之叫好。马钧对武器的革新也很关心,他认为蜀国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并未尽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能成功,可使效率提高五倍。于是他创制了轮转式发石车,能连续发出大块石头,石块可射出几百步之远。马钧的发明创造是多方面的。他不论为民还是做官,都在不懈地钻研、探求。丰硕的发明成果对他来说并不意外,春播秋收、春华秋实当是顺理成章的。马钧制造的新式织绫机、龙骨水车、指南车等,都给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经验。他在龙骨水车、指南车的制造中所运用的机械原理,比外国要早七八百年,他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机械改革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