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奋发图强
20465200000037

第37章 说早慧“诗鬼”李贺

李贺,唐朝疏宗郑王李亮的后裔,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

李贺的早慧,表现在他善写诗,据说他7岁就能作诗。不但常人觉得出奇,就连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都以为不可信。

有一天,韩愈路过李贺家,便进去看个究竟,让李贺当场赋诗。李贺见韩愈让自己当即作诗,竟然没有丝毫的胆怯,而是不假思索,提笔就来,刷刷点点,很快就写了一首《高轩过》。韩愈不但相信了李贺善写诗,还连连称奇,说这个孩子早慧。

7岁的李贺便能写出不错的诗篇,早慧是事实。但若要追溯李贺早慧的根源,几乎不存在任何神秘,他的天才,来自他的勤奋,来自他的刻苦努力,乃至来自他的呕心沥血。

从很小的时候起,李贺对诗歌的迷恋,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以为,要作出好诗来,非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所不能。因此,每天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李贺就从家里出来,他在前头骑着一匹瘦马,身上背着一只破旧的锦囊,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小书童。主仆二人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行走着。他边走,边观赏沿途的水色山光、花草树木。面对大自然的一切,李贺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时而释怀。那凝重,大约是得到了某种重要的启示;那微笑,可能是由凝重而来,或许是产生了好的构思、佳句;那沉思,可能是由景物联想到了人或更重要的问题;那释怀,似乎该是把难解的问题想通了吧。诗人,只有将与诗有关的问题迎刃而解,才会如释重负!

李贺要的是紧紧抓住那本来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每有所得,便赶紧记在纸片上,再把纸片装进那只锦囊里。

当夜幕降临,并很快就包围了大地的时候,似乎一切全都化作了乌有。当时李贺觉得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当日的直观追寻诗的踪迹的活动,也就只好到此为止了。他刚走进家门,还要伏案工作,是要把白天写的诗,重新整理修改或补充完善。

就是这样,李贺每天早出晚归,从大自然中寻觅诗的踪迹。他的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李贺的诗歌创作,坚持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从来也不先命题而后创作。这样一来,他的诗便没有了束缚。

李贺的母亲很为儿子的健康担心,李贺一回到家,她就立即吩咐使女检查李贺的锦囊,如果发现纸片稍多,便生气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李贺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心血付出的结果。李贺的诗,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浓郁,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语言极精练,每个字都是经过锤炼的。历史上对他的诗,有“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的评价。今天看来,这样的评价是中肯与恰当的。

李贺的诗,直到今天,仍旧影响着世人,如那“天若有情天易老”,还有那“黑云压城城欲摧”,再有那“一唱雄鸡天下白”等名句,不但脍炙人口,影响更是深远。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都是李贺呕心沥血的结晶。

李贺的生命是短暂的,仅仅活了27岁。至于他的早死,与一个字有关。不过,这个字可不是他诗中的字,尽管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字狱”往往是屡见不鲜的。那究竟是个什么字,竟然要了李贺的性命呢?说起来,这又是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李贺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却并不顺利甚至还遭到了同僚的排斥。当时最重视的是进士科,以进士出身为无比的荣耀。以李贺的才学,考中进士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他在顺利通过府试,正雄心勃勃地准备去应进士考试的时候,突然有人说,李贺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同音,应该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就是这个字,把李贺的锦绣前程生生地给断送了。

文学家韩愈对李贺非常同情,他还专门写了篇《讳辩》的文章,批判了这种愚昧无知的现象。

诗人李贺是脆弱的,他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从此,他郁郁寡欢,虽然仍旧作诗不辍,但劳累与精神打击,使他过早地衰老以至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李贺不但留下了二百多首诗,还给世人留下了学习上早起步,创作上重实际与有感而发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