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少年卷诚实守信
20465400000054

第54章 便宜不捡圣誉不认

北宋仁宗年间,皇帝对进士考试。考场上一千多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他就是后来的大词人晏殊。别人都是进士,晏殊是“同进士出身”,这个称号还是皇帝特赏的。

试题发下来了:诗赋论。一千多名进士都埋头论诗赋,考场静悄悄的。这时,却见“同进士出身”的少年起身走向主考的席位。

“请给我换个题目。”少年对主考说。

人们很惊讶,就在昨天初试的时候,他的卷子还答得又快又好,皇帝对他很欣赏,才赏了他“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今天复试他怎么竟要求另外换题,莫非他做不了这个题目?

“试题乃是陛下亲自出的,众才同做一个题目才好比较高低,怎么可以给你另外出题?”因为他是特殊参加考试的,主考对他并不严厉,何况他才14岁。

“我不应当做这个题目。”少年说。“那是为什么呢?”“我要做这个题目,就太不诚实了。”这句话把主考一下子送到了云里雾中。

没等主考再问,少年接着说:“这个题目,我恰恰在十天前做过。那时又不是考试,时间充裕,可以反复斟酌修改……”

“这样现成的便宜竟然不捡?”有人心想。“啊,文章草稿还在。如果不相信,我现在可以背诵一遍。”

晏殊接着说。

皇帝听到这件事,特别赏识这个少年的诚实。

晏殊自小就聪明过人,7岁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被人称为“神童”。“神童”的名声越传越广,就传进了皇帝的耳朵。晏殊这次进京,就是皇帝特召的。皇帝为了亲眼看看“神童”的本领,才让他参加了这次考试。

后来,晏殊被皇帝破格任用为翰林。一次,朝廷的大小官员都到京城的郊外去游玩,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这次盛大的宴会上没见到晏殊。时间长了,众人发现,无论是什么宴会,几乎总是见不到晏殊的影子。他在做什么呢?这种时候,他都是在家里同兄弟们一起读书做文章。

这种情况也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这天,皇帝把朝廷的许多官员召到了便殿。官员们不知道有什么事。皇帝说:“今天,朕要告诉你们一件事。”

众人屏气静听。

“朕要为太子选一位老师。”众人头脑里飞快地转动着可能的人选,准备皇帝问到自己时奏对。

“你们看哪位卿家合适呢?”

不知道皇上想选个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皇上心里是否有谱,大臣们谁也没说话,反正没问到自己。

“这个人,”皇帝扫视众人一遍,笑着说,“不必众卿家推举,朕已经选好了。”

是谁呢?大家都在猜。“朕要选晏殊做太子的老师。”皇帝看着晏殊说。晏殊忙跪倒谢恩。

皇帝对晏殊说:“朕知道,晏卿家常常闭门读书,不参加各种宴会。这样忠厚谨慎、不喜游乐嬉戏的人放在太子身边非常合适。众卿家以为如何?”后边的话是对众人说的。

得到圣上的赞誉,这下可是前途无量了,不少人心里想,有的羡慕,有的嫉妒。

“启奏陛下,”晏殊说话了,“陛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晏殊并非不愿游玩,也并非不愿参加宴会,只是因为我家贫,无力办到。臣如果有钱,也会像别人一样游玩,参加宴会的。”

“嗯?”皇帝先是一怔,接着就笑了,“如此诚实不欺,诚属难能。这样的人放在太子身边,那就更合适了。”

晏殊到庆历年间做了宰相。现成出风头的机会推掉,皇上的夸奖不认,非得说出自己“不那么好”,诚实到如此程度,确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