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少年卷诚实守信
20465400000056

第56章 表里如一,发愤图强

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九月,柴荣生于邢州龙冈。父亲柴守礼是个庄园主,姑母是五代后周太祖郭威的结发之妻。因姑母无子,柴荣从小由姑母收养,住在郭威家里。郭威对这个孩子很喜欢,就收他为养子。

当时,郭威还是个小军官,生活不富裕,柴荣就帮助姑母料理家务。

他聪明伶俐,为人谨慎。

为了减轻郭威的家庭负担,年少的柴荣经常跟着商人做茶叶生意,到过许多地方,接触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物,看到许多民间疾苦,养成了刻苦自励的精神。

后来柴荣当家,郭家越过越富,这使郭威十分高兴,从而更加信任他了。

郭威的职位不断升迁。柴荣跟郭威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尤善骑射,并且粗通书史,逐步地培养起军政才能,开始在郭威手下担任军官。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郭威建立后周,史称后周太祖。柴荣以皇子身份出任澶州节度使,成为郭威的得力助手。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郭威病死。皇后柴氏无子,后来娶的姬妾生的两个儿子早已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所以郭威一死,皇位顺理成章地落到柴荣头上。郭威经过多年考验,知道柴荣敢于负责,表里如一,便于临死前对柴荣说:“国家重任,就由你一人承担了。”

柴荣即位,史称后周世宗。北汉主刘崇趁后周国丧,勾结契丹南侵,想一举消灭后周。世宗闻讯,毅然率领人马前去抵御。这年三月十八日,两军在高平相遇。当时,双方都有数万人马,但柴荣一支后续部队尚未赶到,并且由于急行军,士兵都很疲劳。北汉刘崇率领三万大军居中,契丹大将杨衮率军居西为右军,先锋张元徽率军居东为左军,阵势十分严整。后周一些将领见状,不由得胆怯起来。

刘崇见此情景,竟骄傲起来。契丹大将杨衮劝他说“:千万不要轻敌!”他不加理睬,反而叫契丹骑兵不必出战,把杨衮丢在一边,想要独夺全功。他对杨衮说:“将军不必出战,看我破敌吧!”他深信胜券在握。为了显示镇静,他还传令军中奏乐饮酒。

两军刚一交锋,后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便扔下部队,只率少数骑兵逃离了阵地。右军骑兵大乱,步兵数千人见逃跑已经来不及,都丢下武器向敌军投降。

樊爱能、何徽拼命逃窜,还造谣说后周大军已经战败投降,阻止后军前进,扰乱了军心。溃军一路抢劫。柴荣派人命令他们停止逃跑,他们反而杀害使者,继续逃跑。

柴荣见此情景,仍能镇定自若,端坐在马上督战,没有一点惧色。他率身边的亲兵数十人向前冲去,直奔刘崇营帐。周军将士见皇帝亲自冲锋陷阵,也都争先恐后,奋勇冲杀。一时间杀声震天,吓破了敌胆。后周大将赵匡胤喊道:“皇上都不怕死,我们还不拼命吗?”说着,便和禁军将领张永德分左右两翼直冲敌阵。

北汉军没有料到周军来势如此凶猛,顿时大乱,左军大将张元徽在激战中被杀。右军契丹大将杨衮因刘崇不重视他,心里不高兴。当他看到周军冲杀过来时,忙带着骑兵撤走了。

刘崇只得披上蓑衣,戴上斗笠,仅带一百余人狼狈地逃回太原。会战胜利后,柴荣为寻求治国方略,经常寝食不安。他对近臣说:“我刚刚即位,经历还浅,懂得的事情不多,而国事这样重大,我担心不能办好。”为了集思广益,世宗开始求贤求谏。他规定臣子要随时上疏议事,批评朝政,推荐人才。显德二年(955),世宗命令文臣武将都要写《为君难为臣不易》和《平边策》各一篇,提供治国方略和进取大计。大臣王朴在《平边策》中说“:中原残破,来自政治腐败,以致君昏臣邪,兵骄民困。现在要想治国,一要整顿政风,好官留下,坏官革职,君臣间以诚相见,建立严明的考核与赏罚制度;二要理财,减轻赋税,让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可用的人才和物力,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王朴的建议正合柴荣的心意。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首先,严肃军纪,选练军队。当时,后周的军队缺乏训练,纪律松散。

将领骄横跋扈,经常不执行命令,每遇大战,不是望风而逃,就是缴械投降。尤其高平一战,给柴荣留下的印象极深。于是,他对作战有功的人加官行赏,如赵匡胤因作战得力,升为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对于怯敌的人则予以惩罚,如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被斩首示众,共有七十余临阵脱逃的将士受到惩罚。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纵容下属敲诈百姓,被免官放逐。这年十月,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放纵部下鱼肉百姓,向百姓多征正税以外的耗余,激起了民愤,世宗将其处死。有人说:“孟汉卿的罪不至于死。”柴荣说:“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杀了他可以惩戒旁人。”

其次重用人才,任人唯贤。一天,柴荣要提升出身低贱的魏仁浦当宰相。有人说:“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不能当宰相。”周世宗反问道:“自古以来有才能的宰相,难道都是科举出身吗?”他力排众议,破格任用小吏出身的魏仁浦当了宰相。为了防止舞弊,世宗下令对已选取的进士进行考核。世宗所任命的官员都是有才干的。

唐末以来,佛教在中国发展得很快。后周时,寺院遍及各地,有僧尼近百万。许多富户为了逃避赋役,托名僧尼,甚至将庄园托名寺产。军队中的逃兵、无业游民、逃亡奴婢、罪犯等也多遁迹寺院,求得庇护。这使国家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收入。世宗下令道:“除少数法定寺院外,其余一律废除。”经过整顿,废去寺院三万余所,汰减了大批僧尼。

周世宗下令将民间的佛像、铜器销熔铸钱。国家因此获得了大量钱币,充实了国库。在拆毁佛像时,许多人不敢动手,怕来世受报应。面对慈眉善目的大铜佛,人们好像看到了释迦牟尼。柴荣为消除人们的疑虑,解释说:“佛是佛,铜像是铜像。况且佛为了利民,连自己身上的肉和眼睛都要拿出来施舍,我们把佛像砸了铸钱,于民有利,佛也是会同意的。”

在《平边策》中,许多人建议先进攻江淮地区的南唐。周世宗采纳了这个意见。

在进攻南唐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世宗决定先从后蜀手中夺回秦、凤、成、阶四州,这四州是后晋时没入后蜀的。后蜀主孟昶是个暴君,四州百姓民不聊生,痛恨后蜀政权,先后多次派人到开封要求后周收复四州。

显德二年(955)四月,周世宗命令大将王景、向训等分头出兵西进。战役进行了两个多月,秦、成、阶三州相继投降。十一月,王景又攻克了凤州。

紧接着,周世宗下令进攻南唐。战争从显德二年(955)十一月出兵起,前后打了两年之久。其间,周世宗曾三次亲征。

显德四年(957)十月,世宗第三次亲征南唐。从十一月起,周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南唐怕后周大军渡过长江,于显德五年(958)三月割地求和,划江为界。

周世宗三征南唐,取得了江北十四个州、六十个县的土地。接着,周世宗决定收复幽州。显德六年(959)三月,周世宗亲自统兵北伐,战争进展得非常顺利。四月,契丹宁州刺史王洪献城投降。接着,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延辉开关投降。赵匡胤率军进入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也献城投降了。仅四十二天,后周大军就收复了三关十七县土地,契丹统治者惊慌失措。

周世宗表里如一,发愤图强,为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