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男子举重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举办女子举重比赛。1984年,美国受国际举联的委托,组织了第1届女子举重通讯比赛,有12个国家参加。同年,国际举联在洛杉矶代表大会上审定并通过了新的国际举重规则,将女子举重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同时制定了女子举重比赛的9个体重级别标准。198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美国德托纳比奇举行了第1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9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冠军的成绩被公布为女子举重世界纪录。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扩展阅读
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男子举重85公斤级的比赛中,中国选手陆永勇夺冠军,总成绩为376公斤。这是此届亚运会中国举重军团摘下的第六枚金牌。陆永已经贵为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冠军,唯独缺一个亚运会冠军,来成就自己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的大满贯。
第15届亚运会,陆永屈居亚军。在广州亚运会之前的世锦赛中,陆永因伤只得到第五名。但是在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上,陆永并没有受到伤病的过多影响,最终完成了大满贯梦想。
马术——辗转腾挪
马术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接着出现在1912年的奥运会上。马术比赛包括三项赛事:障碍赛、花样骑术和综合全能马术赛(三日赛)。
赛人还是赛马
马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公元前680年,古代奥运会设有马车比赛。
现代马术运动始于欧洲。古代为了做到战车所用的马匹在战场上移动的准确性,常对马匹进行各种技巧和协调性的训练,后来就发展成为马术比赛。
1734年,美国弗吉尼亚成立查尔列斯顿马术俱乐部,这是世界最早的马术俱乐部。
马术比赛1900年首次进入奥运会,当时只设障碍赛一个项目。1912年,马术比赛扩大为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从1952年起,女骑师被允许参加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马术也成为奥运会中唯一一个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
马术比赛需要骑师和马匹默契配合,考验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碍的能力。
中国的跑马
早在元代,大都就有了赛马活动。那是蒙古人定都北京以后,便把他们最喜爱的跑马比赛带到了北京,并逐渐在京城盛行。当时朝廷还将这种活动和兵役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制度,特别是遇有大型集会时无不将赛马骑射作为活动内容。
到了明代,北京地区每到春季都要进行走马和骑射活动。进入清代以后,赛马活动更是盛行。因为满族也是非常善于骑射的民族,尤其是乾隆年间,在北京修建了很多赛马场,并在各种民俗节日里举行赛马活动,上自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旗兵都热衷于这种活动。
马术比赛的项目
盛装舞步骑术赛
比赛时,马和骑手要在长60米、宽20米的场地内用12分钟的时间完成一系列规定和自选动作。以骑手完成动作的姿势、风度、难度等技巧和艺术水平评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花样骑术个人于191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团体于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三日赛
三日赛又称综合全能马术赛。骑手在3日内连续参加3项比赛,第一天花样骑术,第二天越野赛,第三天障碍赛。以3项总分评定名次,分个人和团体两个项目。1912年,三日赛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障碍赛
场地至少需2500平方米,设置十多个高1.40~1.70米的障碍。运动员骑马必须按规定的路线、顺序跳越全部障碍。超过规定时间、马匹拒跳以及运动员从马上跌落等都要罚分。罚分是负分,最好成绩为零分,罚分少者名次列前。
围棋——聪明人的游戏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
起源于上古
围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了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目前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最早的围棋文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时棋盘为17路,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围棋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围棋最迟在唐朝初期被传到了西藏,相传松赞干布的大臣琼波·邦色是一位围棋高手。后来围棋被藏族人民改良为藏棋。
清朝初年,中国古代围棋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大批著名棋手涌现,留下大量名局棋谱,如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篇”,施襄夏与范西屏的“当湖十局”。同时,围棋理论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施襄夏的《弈理指归》等。但随后,中国围棋渐渐衰微,围棋发展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日本。
式微中国,盛行日本
围棋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很快就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日本战国末期(16世纪中期),丰臣秀吉设立“棋所”,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在天皇或将军面前对弈的“御城棋”,日本围棋逐渐兴盛,出现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围棋世家。其中坊门尤其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道策、丈和、秀和、秀策、秀甫、秀荣等杰出棋士。日本围棋由于废除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古代中国围棋是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布局),布局理论得以极大发展。
明治维新以后,棋手失去幕府支持,开始谋求新的谋生手段,导致了新闻棋战和现代段位制的出现,并创立了全国性的日本棋院。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时代,吴清源和木谷实共同宣起了“新布局”的潮流,开始了现代围棋的时代。其后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辈出,如坂田荣男、藤泽秀行、高川格,及后来的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小林光一、石田芳夫等。
1984年,第1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幕,拉开了中日围棋交流的序幕。聂卫平在前三届擂台赛中取得11连胜,极大地带动了中国围棋的普及。
1988年,曹薰铉在第1届应氏杯世界围棋锦标赛中夺冠,同样引发了韩国围棋的热潮。此后,大量世界性新围棋战出现。在这些棋战中,李昌镐从众多棋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棋界第一人。2004年后,李昌镐的状态有所下滑,李世石、古力等新锐势力开始对其发起冲击,国际棋战呈现中韩对抗、日本落后的局面。
目前围棋运动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日本、韩国最为兴盛;西方国家已渐热;东南亚正在发展中。
最复杂的游戏
围棋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汉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阔的落子空间,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其他棋类更加复杂深奥,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也能训练人的注意力和控制力。
国际象棋——人世方寸间
国际象棋,又称欧洲象棋或西洋棋,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发源于印度,在世界上流传甚广。
桌上治国用兵
国际象棋的棋盘由6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黑白棋子各16个。国际象棋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数以亿计的人们以各种方式下国际象棋。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国际象棋在思想性、科学性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将棋、中国围棋、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中,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在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在体力上进行坚韧不拔的较量。
印度人的贡献
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最早出现在印度。大约公元3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一种叫做“恰图兰加”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