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庞大的生物家族——昆虫
20505900000015

第15章 脉翅目、螳螂目——神奇的两大家族(1)

脉翅目和螳螂目是昆虫纲中神奇的两大家族。说它们神奇是有根据的,先来瞧瞧脉翅目这一家子吧。脉翅目一族在昆虫王国中有好听的名字,如小巧玲珑的水上仙子——水蛉,有在家族中呼风唤雨独树一帜的小粉蛉,还有形态美丽的“职场杀手”小草蛉等。它们体形小,不是很强势,却可以在险恶多奇的大自然中世代生存着,你不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吗?说起螳螂,我们也并不陌生,螳螂本领很大,它是昆虫界中深藏不露的“杀手”。螳螂界中有堪称最完美昆虫的兰花螳螂,这是一种与兰花相似度很高的昆虫,它如果躲在兰花里,你会不知道它是花还是虫,很有趣吧!

水蛉——会唱歌的水上仙子

水蛉是一种轻盈的昆虫,拥有一身美丽的棕色,像是穿着一身棕色的婚纱,又像是一个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天使。漂亮的水蛉既是可爱的美丽天使,也是有才的音乐家,它的鸣叫声非常悦耳清脆。

小小水蛉的生命轨迹

水蛉的身体非常小巧,相比其他的昆虫来说,水蛉应该是属于“小巧玲珑”型的。刚刚被成虫生产下来的小水蛉是以卵的形式存在的,很轻盈的卵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水面的起伏而不断地飘摇,水蛉的卵往往是很多团在一起成块状出现的。有时候这些小小的卵块也依附在水中的丝网上,依靠着小小的丝网到处游玩。

随着水流漂流一段时间后,小小的水蛉开始慢慢成长,从卵壳的保护中走出来。幼年的水蛉是水生,一般是生活在水上,靠淡水海绵和藻类为生,自小便离开父母保护的水蛉都是自己采食以满足自己不断生长的需要。

当小水蛉慢慢再长大一点后,就离开了它从小生存的水面,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第二阶段的重要蜕变:离开水面后的水蛉开始织一个厚重的茧,慢慢化蛹,在蛹内逐渐长大后,慢慢破茧而出,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水蛉。成年水蛉分布于世界各国有海绵的地方,因为它们仍然是依靠海绵生存的。

美丽的浮游昆虫

水蛉是小型昆虫,即使是成年的水蛉体格也比较小巧。成年后的水蛉一般生活于水边,水蛉不像其他昆虫那样喜欢整天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水蛉生性喜欢阳光。

小小的水蛉翅膀仅有3~7毫米长,形状看着与褐蛉有些相似。头部的触角像念珠一般,长度约为翅长的一半。

水蛉的前胸短宽,在中后胸具有发达的小盾片;由于水蛉一般是漂浮在水面上或者生活在水中,因此它们的足部进化比较简单,前足基节较长。水蛉拥有两对漂亮的翅膀,两对翅膀的长相有些相同,长得像小时候的蛉卵一般,翅脉和翅缘具大毛,翅外缘具缘饰,翅痣不明显;阶脉很少,腹部大部分为膜质。

小巧玲珑的水面音乐家

水蛉是自然界中鸣叫相对来说比较好听的昆虫,它们的叫声清脆明亮,在河边经常会听见水蛉的歌唱,悦耳动听。

水蛉的数量很多,一般成年的水蛉经常聚集在一起共同演奏着一曲曲美妙的曲子。目前就国内来说,以江苏和浙江的水蛉声最为悦耳清脆、动听悠扬。

水蛉生存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因此它们的音乐往往也并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这有些令人遗憾。但是它们往往是一群群地生存在一起,合唱着一曲又一曲对自然和生命的赞歌。

水蛉一般生活在中国中北部和南方,在这之中又以江苏、浙江最多,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水蛉大概有40多种,在我国国内目前已发现10多种,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水蛉的身影,伴随着的是令人陶醉的鸣叫。

草蛉——形态美丽的灭虫能手

夏天的田野,常常会看到一个绿色柔软的小身影,它长着四个宽大而透明的翅膀,在半空中缓慢地飞翔,它就是著名的灭虫能手——草蛉。草蛉是一类捕食性昆虫,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属共1350种,它们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由于草蛉是捕食害虫的重要能手,因此人们广泛地开展了人工利用草蛉消灭害虫的工作。

长相美丽的小草蛉

小巧玲珑的草蛉体形细长,长约10毫米,身体呈淡绿色;有金色闪光的复眼;翅较宽阔,透明状,看起来就像一个绿莹莹的小精灵,美丽极了。

草蛉常飞翔于草木间,通常选择在树叶或其他平滑的光洁表面上产卵。卵为黄色,有呈丝状的长柄。幼虫为纺锤状,在树叶间捕捉蚜虫为食,有“蚜狮”的称号。

厉害的“蚜狮”

草蛉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不同的形态,卵期和蛹期的草蛉是不能取食的,幼虫和成虫时期则为捕食的主要时期,也是消灭害虫的主要时期。

草蛉幼虫长得很丑陋,但捕食极其凶猛,“蚜狮”称号就由此而来。草蛉十分活跃,虽然没有翅膀,却能不停地在植物上爬行,到处寻找害虫捕食。

草蛉捕食害虫或虫卵,主要的武器是生在头前方的上、下颚,当发现目标后,就会张开上、下颚,紧紧地夹住目标,然后用身体里的消化液将其溶解,而溶解的液体又能马上被草蛉吸到肚子里,剩下的害虫就只是一个空壳了。每只草蛉一天最多可以吸食一百条蚜虫。

成虫阶段的变化

有“蚜狮”之称的草蛉幼虫有像吸管的口器和发达的脚,捕捉蚜虫等软体昆虫并吸食其液体。幼虫连续取食两周后,在叶背面织一个珠形的丝茧,用以化蛹,在成虫破蛹而出前,蛹期为两周。

草蛉的成虫时期,有的就从食肉性变成植食性了,它们像蜜蜂和蝴蝶一样,飞舞在花丛中,吸食植物的花粉和蜜露,这时的草蛉就失去了消灭害虫的能力。还有另一些种类的草蛉则坚持肉食习性,仍以害虫为食,像大草蛉、丽草蛉等,平均一天仍能吃一百多只蚜虫。

漂亮的绿草蛉

绿草蛉,有时又称金眼草蛉,体形细长,身体为淡绿色;眼为金色或铜色,触角长丝状;翅有网状脉,常在草丛和灌木附近穿梭飞行。

身体可以用发出的一种臭味来保护自己。雌虫能分泌出许多长丝,卵产在每根丝的顶部,用以防止成形的幼虫吃尚未孵化的卵。

草蛉的卵,在昆虫中是较特殊的,除一小部分外,大部分的卵都有一条长长的丝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条、叶片、树皮等上面,而卵则是高高悬挂在丝柄的端部,这样卵就可以躲避其他昆虫的侵袭了。雌虫一般都是选择在蚜虫密集丛生的地方产卵,等到幼虫一孵出来,就能立即在附近捕食。如果周围缺少或没有蚜虫,幼虫为了生存就会凶恶地互相残杀。草蛉一生仅交配一次,却是可以多次产卵的。

粉蛉——自然界独树一帜的小虫子

粉蛉是一种美丽的小昆虫,一身白色蜡粉外衣,令人着迷。身披白色蜡粉,这也是其被人类称为粉蛉的原因。

个头小小的粉蛉

粉蛉属于昆虫中的脉翅目,其体形较小,可以说是昆虫纲脉翅目中体形最小,又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在粉蛉的身体和翅膀处都会有白色的蜡状粉末覆盖着,因为前后翅膀都比较相似,因此使得粉蛉的翅脉比较简单,它的纵脉最多不会超过10条,而且到翅膀的边缘后也不会分叉,翅膀前缘的横脉就更少了,最多不会超过两条。

小粉蛉有两个长长的像念珠一样的触角,在脑袋前面高高地翘着,与它小巧美丽的身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伫立着的两只触角却好像在对别的昆虫说:“别看我个头小,但是我力气大着呢。”

粉蛉也有雌雄之分,但是雄性粉蛉和雌性粉蛉的外貌差别不是太大,主要是它们的生殖器不太一样,比如雌性粉蛉的生殖器处骨头相对于雄性粉蛉来说显得特别脆弱,结构也比雄性粉蛉要简单很多。

粉蛉的生长史

成年雌性粉蛉会找些雄性粉蛉交配进行繁殖后代,交配后的雌性粉蛉过一段时间会产下很多的粉蛉卵。粉蛉的小卵是椭圆形的,看上去有点扁扁的,而且十分漂亮,在卵上分布了很多网状的花纹,在卵的一端有一个小小的受精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卵里面的小虫慢慢地从卵里面钻了出来,好奇地看着这个自己以后将要生活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幼年时候的粉蛉身体是非常可爱的,呈扁圆形,两端尖尖的,像只小小的船儿。这时候的小粉蛉就已经开始要长出自己的触角了,幼年的粉蛉触角只有两节。

幼年时期的粉蛉已经有了成形的上颚和下颚,但是上下颚组成的吸管会被唇基和下唇包围着,而下唇须有两节,呈小棒状。

再过上一段时间,小小的粉蛉就长大了,这时候粉蛉就要开始到处活动,身体上也开始长出白色的蜡粉。它四处招摇,似乎想努力成为这个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粉蛉的活动地盘

粉蛉是粉蛉科最大的一族,其活动范围相对于其他昆虫也是比较广泛的。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均有粉蛉的活动足迹。在我国,粉蛉也可谓是遍布大江南北。

粉蛉是昆虫种类中比较有个性的一支,即使是在脉翅目昆虫的系统进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河北、山西、山东等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粉蛉的生存迹象。粉蛉往往栖居在果树和林木之间,喜欢在白天出来活动,晒晒太阳,向美丽的大自然展现自己轻盈窈窕的身影。

蚁狮——聪明的“食肉虫”

蚁狮是蚁蛉的幼虫,蚁狮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是肉食性昆虫,依靠捕食其他昆虫为生,可以说是昆虫界少有的“肉食主义者”。蚁狮的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因此极容易在沙质的土壤中造成旋涡状的漏洞,从而形成小小的塌陷,并且利用这小小的塌陷进行捕食。蚁狮是一种很聪明的小昆虫。

绰号大揭秘

蚁狮有着很令人发笑的俗称,那就是“土牛”“沙猴”,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沙王八”。蚁狮外貌有点像蜘蛛,之所以称蚁狮为“沙王八”,就是因为蚁狮的身体颜色一般和沙土相近,头部比较小,却有一对大大的触角。和别的小昆虫比起来,蚁狮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别的昆虫走路都是向前看向前走,它却是向后走,因此又被人称为“老倒”。

蚁狮的头部较大,呈一个小小的方形,有个镰刀状的大颚;前胸形成一可动的颈;腹部成卵形,沙灰色,有鬃毛。

当蚁狮的幼虫成熟后,就用沙土和丝做球状茧而化蛹。成年的蚁狮头部触角成短棒形,翅膀窄小而且脆弱,一般翅膀上覆盖着褐色或黑色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