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自由的飘浮——航空知识
20506400000018

第18章 宇航员——太空里程碑上的飞天英雄(4)

负压式防护服的用途是在人体下半部四周建立负压,并对其支撑—肌肉组织施以纵向载荷,以防其在长时间失重作用下发生障碍。“联盟号”上用的负压式防护服为“风头麦鸡”型,做成气密裤的形式,裤腰部分具有刚性。裤腿的波纹管式外壳系用不透气织物制作。外壳内的若干金属环用以防止裤腿在建立起负压时收缩。波纹管式的皱褶有助于外壳沿轴向收缩,同时给人体支撑肌肉组织施加载荷。裤腿与铝合金制的鞋子相连。腰部装有气密“围腰”、编织带和仪表。围腰系用涂胶布制作,用腰带贴身地系在宇航员身上。仪表有真空度调节器(节流机构)、真空(安全)活门和真空度指示器。衣内真空度(负压)借助一装有真空泵的便携式装置提供。真空泵由电机驱动。舱空气通过真空度调节器进入服装,再由衣内流入泵体,而后改善环境,从而在衣内建立真空度,同时实现通风换气。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你想象中的宇航生活是怎样的呢?宇航员在失重的状况下怎样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呢?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员的饮食就变得十分复杂而且特别奇妙。可以说,宇航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和他们的进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他们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太空可以吃到鱼香肉丝和宫爆鸡丁

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如骨、刺、皮、核等。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航天飞行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食品要针对航天员生理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例如:肌肉萎缩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骨质丢失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飞行初期,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间运动病;为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要限制食品中钠的供给,保证钾的供给。

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中国特色。太空生活中,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吃到中式菜品,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等,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航天员饭后还可用一杯茗香清爽的绿茶来提神。这种绿茶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食品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舱内飘浮。苏联和美国的早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采取“嘴对嘴”的进食方式,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进食时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内。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进食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如今航天员可将一餐所要吃的食物装在一个餐盘上,然后用无异于普通餐具外形的餐具,以类似于在家中进餐的方式进食。

航天食品的供给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将地面食品带上天;二是在飞船上用原料自己加工。由于载人飞船发射费用昂贵,约1万美元/千克,而一个航天员每天消耗食品1.5千克,约1.5万美元。迄今为止,美国和俄罗斯都采用第一种方式。

舱内舱外不一样

航天服按功能分为舱内用应急航天服和舱外用航天服。

舱内航天服用于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让航天员在飞船发生故障时能安全返回。正常航行时,航天员一般在飞船上升或下降时穿上它,以便在发射或返回时发生故障能保证安全;飞船沿轨道飞行时,航天员一般不穿航天服。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舱内航天服由3部分组成:一是限制层。它由耐高温、抗磨损材料制成,用来保护服装内层结构,并使航天服按预定形态膨胀,保证航天员穿着舒适合体。二是气密层,这部分用涂有丁基或氯丁橡胶的锦纶织物制成,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服装加压后气体泄漏。三是散温层。这部分与内衣裤边接在一起,有许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将气流送往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汇集到总出口排出,带走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

航天员穿戴的头盔、手套和靴子更加特殊。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不仅能隔音、隔热和防碰撞,而且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为防止航天员呼吸造成水汽凝结以及低温环境下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航天服专家设计了特殊的防雾涂层。手套与航天服相配套,充气加压后具有良好的活动功能和保暖性能。

舱外航天服更为复杂,它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宇宙空间活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它可以看成是一个可以操作活动的最小载人航天器。一套舱外航天服系统重量约120千克。舱外航天服能保证航天员在舱外独立工作8小时。目前,研制生产一件舱外航天服需上千万美元。

宇宙环境是极为恶劣的,对人体有害的主要环境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辐射、温度差异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宇航员若无保护措施是无法生存和工作的。于是,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密闭环境座舱,用来保护宇航员。

瑰丽的太空美景

哦,浩瀚神秘的太空啊!美得一塌糊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瑰丽的太空吧!

神秘的北极光

加拿大魁北克一个陨石坑水库上方闪烁着绿色的北极光。

极光是一种美丽的天象,在地球高纬度地区能够观测到,但是从太空观看到的极光是什么情形?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和搭乘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从太空拍摄下了奇丽的极光,比从地球上观看到的更为壮丽。

在两极上空大气层以上数十公里远的太空,极光现象仍能被清楚地观测到。多姿多彩的极光闪烁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色彩。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芒。它轻盈地飘荡,同时忽暗忽明,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

地球大气中的不同成分导致了极光颜色的五彩缤纷。地球周围的大气中,含不同的气体分子。当从太阳来的带电微粒与不同的气体分子冲撞时,就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比如大多数的极光是红色和绿色,是氧原子同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碰撞产生的,氮气受到冲击能产生粉色、蓝色和紫色极光,如氖气受到冲击时就发出比较罕见的橘黄色极光,氦发紫光。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息息相关,太阳风活动的水平同样会对极光的颜色和强度产生影响。逢到太阳活动极大年,可以看到比平常年更为壮观的极光景象。在许多以往看不到极光的纬度较低的地区,也能有幸看到极光。2000年4月6日晚,在欧洲和美洲大陆的北部,出现了极光景象。在地球北半球一般看不到极光的地区,甚至在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和德国的中部及南部广大地区也出现了极光。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丰功伟绩

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三光年高的尘气柱上方的无序活动,这个尘气柱正被周围亮星的光芒侵蚀。尘气柱也遭到内部攻击,因为埋藏其中的处于婴儿期的恒星喷出的气体也从柱顶流出。这个混乱的宇宙尖峰位于一个名为船底座星云的动荡不安的恒星摇篮,船底星座南端7500光年处。

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一个引人注目的星系,叫做NGC 4452,从地球上看它就是一个侧面体。数十亿的星星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产生了一个离奇的效果。中间是明亮的星云,一个极薄的碟状物,从我们这个非常的视点看像一条直线。NGC 4452首见于1784年,是英格兰的威廉·赫瑟尔用他那47厘米的望远镜发现的。他说这是个明亮、小巧、特别长的星系。哈勃望远镜的新图像恰恰显示出这个非常的物体有多么细长。

极光这一名称来源于罗马“黎明女神”奥罗拉(Aurora)。奥罗拉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北极光又称为“Aurora Borealis”,通常是在9月到10月以及3月到4月发生,不过这种美丽的天象只有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而南极光又称为“Aurora Australis”,只有在南极洲、南美洲的高纬度地区才能观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