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发现水世界:水族万象
20511700000021

第21章 其他水族动物(2)

一寸长的红珊瑚要长20年,300年才能长一千克。可能由于大海深处巨大的压力,因此红珊瑚质地紧密,硬度较高,十分滋润,有韧性。质地有点像象牙,可以与象牙一样经得起精雕细琢,雕刻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海葵之花

门:腔肠动物门

纲:珊瑚亚纲

目:海葵目

科:海葵科

海葵是腔肠动物门珊瑚亚纲的一目,总共有1000种以上。广泛分布于海洋中。一般为单体,无骨骼,富肉质,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

一海不容二葵

大多数海葵喜独居,个体相遇时也常会发生冲突甚至厮杀。二者常是触手接触后都立即缩回去。若二者属同一无性生殖系的成员,就逐渐伸展触手,像朋友握手相互搭在一起,双方不再有敌对情绪。若属不同繁殖系的成员,触手一接触就缩回,再接触再缩回,然后彼此剑拔弩张,展开一场厮杀。

在厮杀中,先是口盘基部的特殊武器——边缘结节(瘤)胀大,内部充水,变成锥形,继而海葵体部环肌收缩,使身体变高,将整个身体向对方压去,在压倒对方的一刹那,立即将延长的结节朝对方刺去,结节顶端有毒素的刺胞一旦刺到对方会立即射出毒液。

双方总是你来我往,以牙还牙。几分钟后弱者也常主动撤退,脱离接触。若无隐身之所,它会使身体浮起来,任海水把自己冲走。若无任何退路,就会不停地遭受攻击,时间一长,也难免一死。

海葵争斗的主要目的是争夺生存空间。有一种连珠状大海葵,直径可达15厘米,能捕食海星。据观察,当猎物接近时,它突然用触手拥抱猎物,并同时向猎物射出数百到数千个有毒液的刺胞,很快把对方置于死地。

危险的触手

海葵圆柱状的身躯靠底部强有力的吸盘牢牢地吸在海底的岩石、淤泥上,甚至吸附在贝与蟹的外壳上,即使海浪冲击,也不会把它们冲掉。

海葵触手有各种奇异的色彩,状如卷包花心,或似金丝下垂,或呈放射状向周围伸展着,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触手在水中不停地摇摆,犹如风中摇曳的花瓣。许多缺乏经验的小鱼、小虫、小虾常漫不经心地游过来,好奇地探察这不知名的花朵,却突然被快速收缩的触手所擒获,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触手里的刺细胞杀死,成了海葵的果腹之物。

黄海葵为海葵科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黄海葵呈黄棕色或淡黄色,埋在泥沙内生活,基盘固着在沙中的碎壳上或其他物体上,退潮后,仅口盘及触手露在泥沙表面,呈葵花状,颜色与泥沙极为相似,不易被人发现。

“降落伞”般的桃花水母

门:腔肠动物门

纲:水螅纲

目:淡水水母目

科:笠水母科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是一类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生命周期由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组成。因为它们栖息于淡水,古英文名字又称为淡水水母。迄今世界上发现了11种淡水水母,除日本伊氏、英国索川外,其余9种都分布在我国。

“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级的无脊椎腔肠动物,在地球上有几亿至十几亿年的生存历史,它们的存在比恐龙还要早,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

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幼小的桃花水母(螅状体)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的要求很高。当环境适宜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当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如今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桃花水母已经濒临灭绝的地步。在我国桃花水母已经与金丝猴一样,被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桃花水母的身体结构

桃花水母的身体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圆形的伞体,一缩一放来进行游动;第二部分是触手,在游动中用来控制运动方向,上面布满刺细胞用来捕捉及麻痹猎物;第三部分包括生殖器、缘膜、消化系统、平衡囊等。

桃花水母的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的嘴和肛门是同一个器官。伞缘有一水平缘膜,这是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像一个透明的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们中间长着5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像一朵桃花在水中表演“花样游泳”。

濒危的中华桃花水母

中华桃花水母分布在四川乐山、四川泸州、湖北宜昌等地,1939年被发现。2004年在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上,中华水母被正式列为世界最高着色濒危级别的“极危生物”。

2009年8月底,在湖北第二大淡水湖——梁子湖江夏水域,出现了成群的中华桃花水母。只见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漂游着成群的形如小蘑菇的物体,这些微带乳白色的物体,在阳光照耀下,通体透明,身体直径0.5~1厘米。它无头无尾,柔软如绸,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在水中显得异常优美。

目前世界上共发现桃花水母11种,有9种分布在我国,在这9种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信阳桃化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而杭州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种也被列入濒危级物种。

蘑菇般的海蜇

门:腔肠动物门

纲:钵水母纲

目:根口水母目

科:笠水母科

海蜇属腔肠动物。可供食用,并可入药。在我国南北方各海域都有分布,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

海蜇的模样

海蜇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海蜇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做腕或触手。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伞体高过半球形,外伞表面平滑。

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口腕愈合,把原有的口封闭,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称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

海上游泳的人接触海蜇的触手会被蜇伤,导致红肿热痛、表皮坏死,并有全身发冷、烦躁、胸闷、伤处疼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

预防海蜇蜇伤最重要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一旦被海蜇蜇伤,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如果处理不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发生危险从而加重病情。

海蜇的生活习性

海蜇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欢栖息在河口附近。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

海蜇自泳能力较弱,主要靠发达的内伞环状肌有节律地伸缩,挤压下伞部的海水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海蜇依伞顶部的方向作缓慢游动,随波逐流。

在风平浪静、多云、阴天或黎明、傍晚,一般都浮在水的上层或表面;遇有大风、强光照射或夜晚则活动于水的下层。

海蜇主要以小型浮游甲壳类、硅藻、纤毛虫以及各种浮游幼体等为食。当有敌害接近时,海蜇伞部收缩,瞬间潜入深水,逃避敌害。

在海蜇的生长过程中,不论是在螅状体阶段,还是水母阶段,它们捕食的欲望十分强烈,且昼夜连续不断,尤其在水母体阶段,食量很大,所以海蜇水母体生长得非常快,体重3毫克的碟状幼体,只要3个月,伞径就可达30~50厘米,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

当海蜇水母体生长到性成熟时为生长最大值,之后其生长速度为负值,个体收缩体重下降,直到死亡。水母阶段一般存活不过5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