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档案
时间:前202年~263年
首都:长安,洛阳
国家领袖: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帝
政治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汉族
汉帝国的经济实力强盛,疆域辽阔,是同时代的东方第一大帝国,是罗马帝国称雄之时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帝国,是公元前后两个并存的“超级大国”。
帝国档案
时间:前202年~263年
首都:长安,洛阳
国家领袖: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帝
政治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汉族
汉帝国的经济实力强盛,疆域辽阔,是同时代的东方第一大帝国,是罗马帝国称雄之时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帝国,是公元前后两个并存的“超级大国”。
辉煌的大汉帝国
汉朝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东汉(25年~220年)两个时期,蜀汉(221年~263年)政权也自认为是继承延续了汉朝的正统,人们通常将西汉和东汉合称为两汉。
东方大帝国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并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而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匈奴帝国战败后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华夏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一年的第一天)为水德,到汉武帝刘彻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正”和“朔”分别为一年和一月的开始。夏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天历是一种依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正月,月半为朔。从汉武帝时候和太初历直至今天的夏历,都用夏正。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孔颖达疏:“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史记·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辉煌一时的西汉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
雄才大略汉武帝
汉武帝统治时期,即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是汉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汉武帝统治时期,即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是汉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风雨飘摇的东汉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西汉和新莽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西汉和新莽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征战不休的蜀汉
蜀汉(西元221年~263年),又称季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之能与魏吴抗衡。
混战中崛起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后,于成都称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继续汉之大统,年号“章武”。但是在此前,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名将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东吴孙权怕刘备势力威胁到自己,于是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功败垂成,兵败身亡。关羽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导致后来的蜀汉又少了一个统一天下的条件。
暂时的稳定
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逝世,谥号为昭烈帝。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丞相诸葛亮扶助朝政。诸葛亮立即与东吴修好,恢复了联吴抗曹的政策,双方从此再无互相争战。蜀汉此后的三十多年历史中,内外几乎只有对曹魏作战一个焦点,小有出现魏吴两国政变、叛乱等情况,政权的向心力很强,得到了益州士族的支持。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多郡的叛乱,并利用怀柔政策降服了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势力,解决了蜀汉的后方问题。
在征战中灭亡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陆续夺取郡县,马谡却在在关键的街亭战役中失败,迫使诸葛亮撤军。后来依法处斩对此负有重大责任的参军马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挥泪斩马谡”。
之后诸葛亮继续北伐,但多次因补给线太长粮草不济被迫撤军,致使北伐始终无法获得重大成效,不过仍然长期占据了原来曹魏的武都、阴平两个郡。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之后由蒋琬、费祎、董允等接手执掌朝政,蜀汉因而仍保持政治清廉。到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刘禅开始自摄国政,但因宠信宦官黄皓和陈祗,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大将姜维在247年至262年不断的北伐,又使得蜀汉政治压力加剧,宫中政事无人处理,力量日渐消耗。内廷逐渐为宦官黄皓把持,使得前方战事不为刘禅所知,最终导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举国而降。后来姜维“诈降”,意图借助钟会之力复国,但是计划失败被杀,蜀汉至此灭亡。
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说道:马谡被斩后,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提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贬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不断变更的疆域
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汉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边塞的少数民族开始活跃起来,对汉朝的巩固有很大的威胁。西汉末期,由于汉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开始不断的变更。
加强国防
河南地区再度被匈奴侵占后,南越,闽越,黔中地区也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擅自发起进攻。此时恰值汉武大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
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灭了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大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形,而在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疆域萎缩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则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莽篡汉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大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等地区,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是终究未大规模地改变蜀汉的领土面积。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建宫殿,“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到了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面积较大的郡给分割了。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