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14

第14章 盛世遗珍——玉器时代(3)

曾侯乙墓是曾国君主乙的墓葬,此墓年代属于战国早期。其出土的大量玉器质美工精,展现了战国时期玉雕发展的新面貌。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西北郊擂鼓墩曾侯乙墓东室墓主棺内的镂空多节玉佩,其纹饰的起伏自然顺理,琢工精巧妩媚,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历史渊源

镂空多节玉佩属于玉组佩,玉组佩始见于西周,到战国趋于全盛,成为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镂空多节玉佩正是战国玉佩中环节最多、纹饰最繁的一件,代表了战国早期的典型风格。依据文献,玉佩的组合是有一定规矩的:一般是衡在最上,起提梁作用。上下穿孔,下系三条丝缕,两边系璜,中悬冲牙,还要杂以玛瑙、松石等制成的小饰件,并加以串联,形成组佩。但从镂空多节玉佩的组成来看,似乎没有依据什么严格程式,也与其他出土的组佩不同,这就为我们探讨战国的佩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照。

镂空多节玉佩由五块玉料分别琢制而成,共26节,分为五组,由三个带金属销钉的镂空椭圆玉活环及一根玉销钉联缀,可拆亦可合。每组内各玉片之间则经以玉套环相连,各部分均使用了镂空、浮雕及线刻手法,饰以龙蛇、凤鸟纹,并以蚕纹、弦纹、云纹、绳纹等作为辅助纹饰。其繁复的纹饰,依然带有明显的春秋时期玉器装饰的风格。这件玉组佩玉质晶莹润泽,设计匠心独运,装饰玲珑剔透,隐隐流露出战国时代生机勃勃、浪漫自由的审美情趣,是一件在前代绝无仅有、在后世也不多见的稀世珍宝。

国宝欣赏

镂空多节玉佩全长48.5厘米,宽8.5厘米,由13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26个圆环、半圆环和方扣连接而成。其中有4个银挺玉插入,拆卸银挺玉之后便成为5块长度不同、环片多少不等的连环玉佩,折叠起来便形成一块玉团状。

玉佩的制作工艺十分精致:其第一块玉的下片以自身凸出的玉环连成一体,上片刻有方形夔龙,下片则是四角出夔凤的玉环。第二块玉最上层一片镂了四个勾连活环,第二片是半椭圆形镂空变相夔龙的纹环,第三、四片琢成腰圆形片,均以十字间隔,每一空间内饰镂空涡纹。第三块小玉琢成饰以蛇纹的扁方形扣,中间一素环勾连一夔龙环。第四块椭圆形玉宽7.3厘米,上下两层腰圆玉片均为镂空螭虎纹,各琢镂两个固定的半圆环与侧面出脊角的扁方二孔扣环连接,扣环饰夔龙纹。第五块玉最上的方形玉片为镂空夔龙纹,上下镂二方孔,与其下之镂空二夔龙、二蛇纹扁方孔玉片相连,再其下是以二环连接的尖首玉片,宽8.1厘米,饰镂空蛇首纹,最下方的玉片为镂空螭纹,有固定的半圆环。由此可见,此玉佩设计非常巧妙,工艺高超,技术更是炉火纯青。

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国宝名称: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所属年代:清宫旧藏,是清宫中最大的玉雕

国宝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也永远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和国之瑰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索国宝历史

乾隆皇帝以爱玉和藏玉著称,他还亲自过问宫廷造办处玉雕工作的诸项事宜,督导了多次大型玉雕的琢制工程。在乾隆三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短短二十来年中就制造了“秋山行旅”玉山、“南山积翠”玉山、云龙玉瓮、大玉瓮、“大禹治水图”玉山等数件千斤以上的大型玉雕。其中,清大禹治水玉山则为上层之作。

此玉山是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当时,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的画轴为稿本,并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在乾隆五十三年时,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国宝赏析

清大禹治水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玉山全体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其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而从刻文中我们能够得知,清大禹治水玉山的材料系新疆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玉雕琢。乾隆帝雕琢此器的目的是通过颂扬大禹治水的功绩,表白自己师法古代圣王之心,博取明君的声名,并以此显示国力的强盛。此玉山采用新疆和田青玉制造,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和古木苍松。

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神仙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清大禹治水玉山的雕琢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因为,和田距离京城何止万里,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运输的艰难可想而知。据估算,行程竟耗去三四年时间。玉料到达京师后,经设计、绘图、制蜡样、制木样,然后发运江苏扬州,由匠师施工,再运回北京,择地安置,刻字钤印,至乾隆五十三年大功告成,又花去八年时间。前后共费时十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工作日,用去白银万余两,才制成这一件中国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玉雕作品。

新疆玉石是中国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负盛名。历代进贡皇帝的新疆玉石,多取自新疆和田白玉。由于这种白玉质地细腻,纯洁浑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

镂空龙凤纹玉套环

国宝名称:镂空龙凤纹玉套环

出土时间:1983年

出土地址:广州市越秀山旁的南越王墓

国宝现状: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镂空龙凤纹玉套环于1983年出土于广州越秀山旁的南越王墓,属于西汉玉器珍品,其精致的纹饰反映了西汉精湛的治玉工艺以及西汉玉器的特点。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是由内外两个圆环相套形成,呈扁平状造型,采用的是上等的青玉镂空透雕法精雕而成。其外环比内环宽约一倍,内环刻着一条“S”形的龙纹,外环刻着一个回首鸣凤,也呈“S”形,内外环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出土现场

1983年6月的一天,广州越秀山旁的象岗山上,工人们正忙着为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工程挖地基。当推土机把山冈削低17米并开挖墙基时,人们就发现了一块平整的大石,而四周都有巨大的石板,石板之间还隐隐约约露出一些裂缝。他们立即将此事上报给文物局,不久,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勘测,最后一致确定这是一座西汉墓葬。国务院领导得知相关情况后,批示宿舍楼工程暂停,并划拨专款组织一批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挖掘清理。就这样,南越王墓被发现了,结果里面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宝。而镂空龙凤纹玉套环,便是这次出土的西汉早期玉雕杰作。

国宝鉴赏

该器为内外两环相套造型,采用上等青玉镂空透雕琢制,玉套环的外环比内环宽约一倍,两环内镂雕龙凤纹。内环上阴刻8形纹,外环饰弦纹及节纹。内环的“S”形龙,张口露齿,似在鸣吟,昂首挺胸,体态矫健,似在鸣吟,整体呈腾空飞奔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龙尾与后足伸向外环,并一直延伸到外环壁,使内外环纹饰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保持了作品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与中原地区传统玉器较为规矩的构图程式有着显著的差别,颇为生动活泼。外环的凤纹,头部稍写实,身体随形如多瓣云朵。并且,外环的回首鸣凤与内环的龙相比显得较为纤细苗条,凤首和龙首恰好相对,像是在互相倾诉衷肠,夸张的凤冠与凤尾随环形升腾飘舞,风姿柔美,与内环雄壮之龙相呼应,寓意龙凤呈祥,寄托着男女青年想要摆脱世俗的美好愿望。整个玉环套的线条流畅,轻灵剔透,充满动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汉代玉器中难得的精品。

镂空龙凤纹玉套环继承了战国纹饰的特点,更加大胆地运用“S”形构图法则,使曲线的变化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龙形刚劲,凤形柔和,刚柔相济。镂空、浮雕、线刻等技术炉火纯青,尤其是它的构思,充满了汉代玉雕固有的浪漫主义气息,必定是南越国内玉器高手的杰作。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构思的巧妙和技法的娴熟,充分展现了南越国高超的琢玉工艺,因此,对它的研究,足以启发我们深入探讨南越各国的国家状况,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的“文帝行玺”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此墓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