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18

第18章 虚证用方配伍 (5)

第六章 虚证用方配伍 (5)

【类方】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适应证:阴虚热扰证:身热面赤,自汗,盗汗,口干唇燥,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表,泻火止汗。

组成:当归、生地黄、黄芩、熟地黄、黄柏、黄连各等分(各10g),黄芪加一倍(20g)。

方歌:兰室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良。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五钱(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第五节 温阳

辨阳虚病证,其基本证型有3:①心阳虚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汤;②肾阳虚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右归丸;③脾胃阳虚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理中丸,(详见温中祛寒法)。

一、温补心阳法

【适应证】心阳虚证:心悸,或怔忡,或烦躁,胸闷或胸满,气短,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温补心阳。

【代表方剂】桂枝加附子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方歌:桂枝汤中加附子,主治心阳虚弱证,心悸胸闷或胸满,若有表虚亦奏功。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配伍技巧】心阳虚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阳虚不得守护;心神不得守藏。所以治疗心阳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心阳药心为阳中之太阳,心主藏神。心阳虚弱,因而不得固护于心,心神不得守藏于内而失主,则心悸或怔忡。治当温补心阳,以使心阳得以温煦,心神得以固守。如桂枝加附子汤中桂枝,附子。

2.合理配伍补气药心阳虚弱,其气必虚,故治疗除了选用温壮心阳药外,还必须合理配伍补气药,只有补气药与温阳药有机结合,才能起到补阳作用,即辛甘相伍而化阳、化阳以补阳。若单用温壮心阳药,虽可温达阳气,但不能达到补心阳作用。可见治疗心阳虚,补气药与温阳药合理配伍,这就是用药的配伍技巧。如桂枝加附子汤中大枣,甘草。

3.妥善配伍补血药心主血,阳气从血中而化生。心阳虚弱,治当温补心阳,可在温补心阳时,用之不当,可有温燥太过而伤阴血,阴血受伤又不利于心阳、心气化生。因此,在治疗心阳虚弱证时,除了选用温阳药与配伍补气药外,尽可能配伍补血药,以使阳从血从气而化生。如桂枝加附子汤中芍药。

4.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温阳;若营血虚者,加当归,阿胶,以和营补血;若胸闷者,加香附,薤白,以开胸理气;若胸痛者,加郁金,川芎,以活血行血等。

【用药要点】方中桂枝温心通阳。附子温心壮阳,与桂枝相用,以增温壮心阳。芍药补血,与桂枝,附子相用,可使阳从血而化生。大枣补益心气,与桂枝,附子相用,则可起到辛甘化阳而补阳作用。生姜温阳通阳,与桂枝,附子相用,以增温阳通阳散寒之作用。甘草益气,与大枣相用,以增强补气益阳作用,并能调和诸药。诸药相用,以奏温补心阳作用。

【临床扩大应用】

1.太阳中风证与阳虚重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头痛,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舌淡,苔薄,脉沉或弱。

2.太阳中风证与阴阳两虚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心烦,小便数,脚挛急,舌淡,脉浮大无力。

3.阳虚自汗证自汗出,或恶风寒,或手足不温,少气,脉弱。

本方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以及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胃型感冒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桂枝甘草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心阳虚悸证:心悸,胸闷,汗出,悸则欲得按,按则舒,面色萎白,形寒,舌淡,苔薄,脉虚无力。

(2)胃阳虚悸证:胃脘疼痛,胃中时有筑筑然跳动,按之则舒,或呕吐,或恶心,或形寒,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心阳,益心气。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同煎,温服一升,去滓。顿服。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心阳虚烦躁证:心悸,心烦,胸闷,身燥,汗出,乏力,或失眠,或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脉虚弱。

治法: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3g),甘草炙,二两(6芍g),牡蛎熬,二两(6g),龙骨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二、温补肾阳法

【适应证】肾阳虚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阳虚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或神疲气少,舌淡苔薄,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兼益精髓。

【代表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山茱萸微炒,三两(90g),枸杞子微炒,三两(90g),菟丝子制,四两(120g),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杜仲姜汁炒,四两(120g),肉桂二两(60g),当归三两(90g),制附子二两(60g)。(编者注:若用汤剂只用原方用量的1/10)

方歌:右归丸中附桂地,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补肾益阳兼益阴。

【用法】上将熟地黄蒸烂杵膏,余为细末,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6~9g),以滚白汤送下。

【配伍技巧】肾阳虚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肾阳虚不得温煦;寒气从内而生;阳虚必气虚。所以治疗肾阳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补肾阳药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弱,不能温煦其府,证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阳虚无子。治当温补肾阳,强筋壮骨。如右归丸中鹿角胶,杜仲,菟丝子。

2.合理配伍温热药治疗肾阳虚证,法当温补,又知补阳药作用缓慢,温热药作用峻猛,因此,在补阳时最好配伍温热药,以协助补阳药及时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补阳之中有壮阳,散寒而不伤阳气之目的。如右归丸中肉桂,附子。

3.妥善配伍补气药温阳药与补气药同用,即辛甘化阳而补阳。治疗肾阳虚弱证,必须妥善配伍补气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右归丸中山药。

4.适当配伍益阴药阴无阳则无以化,阳无阴而无以生,阴阳互根而互用。若欲补阳,必须重视阴中求阳,只有适当配伍滋阴药,才能达到补阳的目的;又,阴生于血,血能化阴,故在用滋阴药时最好选用具有补血作用的药,则其治疗效果会更好。如右归丸中熟地黄,枸杞子,当归。

5.随证加减用药若阳虚明显者,加鹿茸,锁阳,以温补阳气;若阳虚及阴者,加肉苁蓉,巴戟天,以阴阳并补;若恶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以温阳散寒等。

【用药要点】  方中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补阳气,使虚阳得补。肉桂,附子温壮阳气,与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相用,以大温峻补阳气。熟地大补阴血,使阳从阴血而化生。枸杞子滋阴和阳,以使阳复有源。山药益气,助温阳药以补阳,更使阳得气而化生。山茱萸温肾固精,强健筋骨。诸药相用,温补肾阳,兼益精髓。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老年骨质疏松症,男女性功能低下,女子不孕,男子不育,慢性前列腺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右归饮(《景岳全书》)

适应证: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遗精阳痿,或精冷滑泄,全身瘦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舌红苔薄,脉虚弱。

治法:温阳益精,滋阴补血。

组成:熟地黄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6~9g或30~60g),山药炒,二钱(6g),山茱萸一钱(3g),枸杞子二钱(6g),甘草炙,一、二钱(3~6g),杜仲姜制,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制附子一、二、三钱(3、6、9g)。

方歌:右归饮枸药萸地,杜仲甘草肉附子。

用法:上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2.干姜附子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肾阳虚烦躁证: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或恶寒,或手足冷,或汗出,舌淡,苔薄,脉沉微。

治法:温阳散寒。

组成:干姜一两(3g),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5g)。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3.附子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肾虚寒湿体痛证: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手足寒冷,口中和,脉沉。

(2)妊娠宫寒证:腹中冷,遇寒则甚,少腹作冷如风寒吹样,似有胎儿欲动欲胀感,或腰痛或腰酸,或发热,苔白,脉弦。

治法: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g),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

方歌:附子汤苓参术芍,身体疼痛手足寒,妊娠宫寒腹痛证,温暖肾阳不一般。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六节 阴阳并补

辨阴阳两虚证,其基本证型有2:①心阴阳两虚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炙甘草汤;②肾阴阳俱虚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肾气丸。

一、滋补心阴阳法

【适应证】心阴阳俱虚证:心动悸,或怔忡,自汗出,胸痛,胸闷,气短,头晕,两颧暗红,或痰中带血,舌淡或紫,苔白或少苔,脉结或代。

【治法】滋阴养血,温阳益气。

【代表方剂】炙甘草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甘草炙,四两(12g),生姜切,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48g),桂枝去皮,三两(9g),阿胶二两(6g),麦冬去心,半升(12g),麻仁半升(12g),大枣擘,三十枚。

方歌: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亦有效。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配伍技巧】心阴阳俱虚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心阴虚者血必虚;心阳虚者气必虚,所以治疗心阴阳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益心气、补心血、助阴阳药心气血阴阳俱虚证,气虚不得推动,血虚不得荣养,阳虚不得温煦,阴虚不得滋润,则心空虚无主,证见心动悸,脉结或代。治当益心气,补心血,温心阳,滋心阴。如炙甘草汤中炙甘草。

2.合理配伍益心气药心气虚弱,心气不得守护于心,不得职司其能。证见少气乏力,神疲。治当补益心气,以使心气内守而和调于内外。如炙甘草汤中人参,大枣。

3.妥善配伍补心血药心主血,血主滋养。心血不足,心不得血滋养,则证见怔忡,面色不荣,治当补益心血,以使心血得滋养于内。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阿胶。

4.适当配伍温心阳药心阳虚弱,阳气不得固守则恶寒,阳虚不得温煦则胸中气机滞涩,治当温补心阳。但是,中药里只有补肾阳药而没有补心阳药,若欲治疗心阳虚弱,必须将温心阳药与补气药相配伍,才能达到辛温药与味甘药相互作用而起到补阳作用。如炙甘草汤中桂枝,生姜。

5.配伍滋心阴药心阴虚弱,阴不得滋润则虚热内生,证见口舌干燥,治当滋养心阴。在配伍滋阴药时,最好选用既有滋心阴作用,又有清虚热作用的药。如炙甘草汤中麦冬,麻仁。

6.随证加减用药若失眠者,加茯苓,远志,磁石,以益气开窍安神;若胸痛者,加薤白,全瓜蒌,香附,以宽胸理气止痛;若气喘者,加蛤蚧,黄芪,以补气纳气定喘;若舌紫者,加丹参,川芎,以活血行血散瘀;若有痰者,加石菖蒲,清半夏,以开窍化痰醒神;若胸闷者,加厚朴,枳实,香附,以行气理气宽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