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45

第45章 表里病证用方配伍 (2)

第十九章 表里病证用方配伍 (2)

【适应证】太阳中风证与脘腹寒积证相兼:寒疝腹痛,手足逆冷或不仁,身疼痛,发热,恶寒,汗出,或头痛,或呕吐,或不能食,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逐寒,解肌散邪。

【代表方剂】乌头桂枝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乌头五枚(10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编者注:仲景方中乌头无用量,本书引用剂量源于《医心方》]。

方歌:

温中乌头桂枝汤,寒积腹痛此方良,表虚里寒均能治,方药组成记心上。

【用法】上一味(乌头),以蜜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上五味(桂枝汤),,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配伍技巧】

太阳中风证与脘腹寒积证相兼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风寒卫强营弱;寒邪阻滞脾胃气机。治疗太阳中风证与脘腹寒积相兼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里散寒寒邪侵袭于里,脾胃受寒,寒气阻滞不通,证见脘腹胀满疼痛,其治当温里散寒。如乌头桂枝汤中乌头。

2.针对证机选用解表散寒药风寒侵袭肌肤营卫,营卫受邪而抗邪,正邪相争于营卫,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汗出,审证在表是风寒表虚证。治以桂枝汤解肌和汗,调和营卫。如乌头桂枝汤中桂枝汤。

3.随证加减用药若腹痛明显者,加元胡,乌药,以温里散寒,行气止痛;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白芷,蔓荆子,以祛风散寒止痛等。

【用药要点】方中乌头温中逐寒,善解阴寒痼结,并有通达阳气作用。桂枝散寒通经,与芍药相用,解肌散风寒,并调和营卫;与乌头相用,则倍增温中散寒,调理脾胃而复升降。生姜降逆散寒,与桂枝相用,增强解肌散风寒;与乌头相用,既温中又散寒,还能调畅脾胃气机。芍药益阴和营,与桂枝相用,善于调理营卫,缓急通阳止痛;与乌头相用,以逐寒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脾胃,既助桂枝、芍药解肌和营卫,又助乌头祛寒不伤正,并能调和诸药。蜂蜜,既缓解乌头之毒性,又增强乌头温中缓急之用,从而使方药配伍更加趋于合理与完善。方中诸药相伍,共奏其效。

【临床扩大应用】适用于脾胃阳虚寒积证者。

本方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肠胃炎及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盆腔炎,肠胃痉挛以及肠胃型感冒,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太阳伤寒证与少阴阳虚证相兼发热,恶风寒较重,无汗,或腰酸腿软,小便清而量多,或脚跟痛,或阴部恶寒而拘急,苔薄白,脉沉或脉迟。

2.少阴虚寒证者。

治法:温壮阳气,解表散寒。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细辛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解表扶正法

【适应证】风寒湿表实证与肺气虚弱相兼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代表方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各30g)、甘草半两(15g)。

方歌:

人参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梗壳,益气解表能散寒,主治气虚表实证。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菏煎。

【配伍技巧】

风寒湿表实证与肺气虚弱相兼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风寒湿侵袭营卫而相搏;肺气虚弱而不降。治疗风寒湿表实证与肺气虚弱证相兼,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营卫,营卫奋起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营卫,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困。治当祛风胜湿散寒,以发汗解表。如败毒散中羌活,独活等。

2.针对证机选用补气药病者夙体肺气虚弱,邪气乘机袭肺,肺气不降而浊气上逆,证见咳嗽,痰稀色白,脉浮无力。治当补益肺气。如败毒散中人参,茯苓,甘草等。

3.随证加减用药若有阳虚者,加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气喘者,加杏仁,半夏,以降逆平喘;恶寒明显者,加荆芥,桂枝,以发汗解表散寒等。

【用药要点】方中羌活辛温解表,振奋营卫,祛风胜湿散寒。人参补益肺气。独活发散,与羌活相伍,通治在表的风寒湿之邪,独活偏于治下,羌活偏于治上。茯苓通利水道,渗湿健脾益气,使脾运化水湿,以杜痰湿变生之源。生姜辛温,助羌活、独活解表散风寒湿之邪。桔梗宣畅肺气。枳壳降气,与桔梗相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前胡祛痰。柴胡理气,与前胡相伍,则气顺痰消。川芎行气活血,通行经脉经气。甘草与人参、茯苓相伍,补益肺气,兼防辛药耗散太过,并能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治表散风寒湿,治里益肺气,表里之气和,然则表里之证得解。

本方配伍特点:散邪药与补益药相用,散邪而不耗伤正气,补气不留恋邪气,以达扶正祛邪;补气药与调气药相用,补而不壅滞气机,调气而不戕伐正气,以达肺气得补,气机得畅。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再造散(《伤寒六书》)

适应证:风寒表实证与阳虚证相兼。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畏寒,手足不温,倦怠嗜卧,面色不荣,语言低微,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助阳,解表散寒。

组成: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各9g)。

方歌:

再造散黄芪人参桂,甘子细活川防姜。

用法:水一盅,枣二枚,《槌法》再加炒赤芍一撮,煎三沸,温服。

2.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适应证:风寒表证与阴血虚相兼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舌干燥,舌淡苔薄白,脉浮弱。

治法:滋补阴血,解表散寒。

组成:葱白连根切,一升(12g),干葛切,六合(18g),新豉一合(3g),生姜切,二合(6g),生麦冬去心,六合(18g),干地黄六合(18g),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遍。

方歌:

葱白七味饮生姜,葛豉麦冬与地黄。

用法: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忌芜荑。

3.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适应证:风热表证与阴血虚相兼证:发热恶寒,或汗出或不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滋阴清热,解表发汗。

组成:生葳蕤二钱至三钱(6~9g),生葱白二钱至三钱(6~9g),桔梗一钱至一钱半(3~5g),东白薇五分至一钱(2~3g),苏薄荷一钱至一钱半(3~5g),炙甘草五分(2g),红枣二枚。

方歌:

加减葳蕤与葱白,桔薇薄荷草红枣。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