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①,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不快:不舒服。
【译文】治痰饮为患,症状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胃脘部不适,或出现寒热,或因食生冷食物,致脾胃不和等。半夏、橘红各150g,茯苓90g,炙甘草45g。以上药物切碎,每次服用16g,用水适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六分,去除药滓,热服,不拘时候。
【按语】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生痰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湿痰犯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湿痰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湿痰阻碍清阳,则头目眩晕;湿痰凌心,则为心悸;湿痰黏腻,阻滞胸隔,气机不畅,则胸隔痞闷;湿痰困脾,运化失司,则肢体倦怠,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滑也为湿痰证之征。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为君药。橘红理气行滞,燥湿化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痰消,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使脾健湿去,以杜生痰之源;生姜降逆和胃,温化痰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化痰,和胃止呕;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祛而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健脾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以“二陈”为名。本方配伍特点: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标本兼顾。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趣味速记】苓陈姜夏草梅(想象:凌晨将下草莓——茯苓、陈皮、生姜、半夏、甘草、乌梅)。
临床应用
(一)喘证(慢性支气管炎)
【原文】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伤肺,气失于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喘逆等证矣。(《成方便读》)
【译文】然而痰涎壅盛就会阻滞气机形成气滞,气滞则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气不肃降反逆于上,于是发为咳嗽、喘证等疾病。
【按语】痰涎壅盛于肺,使其宣肃功能失调而发为咳嗽、喘证。针对此种病症,可选二陈汤燥湿化痰为主,兼可理气以助肺宣肃功能恢复正常,且能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如此痰湿可消,肺脏恢复,气机正常,咳嗽喘证自除。
【病案举例】某男,59岁,工人。1994年l2月16日初诊,主诉:患慢支8年,每于冬春两季发作。5天前又感冒诱发。自服先锋霉素,止咳糖浆等效不佳。刻诊:咳嗽,劳累后加重,咯痰量多色白,偶有黄痰,喘息难于安卧,乏力,懒言,纳差,便干溲略黄。查体:双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中小水泡音,其他(-)。X线示:双肺下野纹理紊乱、增强。舌体胖大,苔白腻,微有黄苔,脉滑略数。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中医诊断:喘证,素体气虚,痰湿内蕴,感邪而发。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为主。并嘱其戒烟,避风寒,勿过劳。方药:二陈汤加味。
半夏15g陈皮25g茯苓20g甘草10g黄芪30g
党参15g苏子10g莱菔子10g金银花25g连翘25g
瓜蒌15g
1994年l2月22日二诊:自诉服上方5剂,喘息得减,咳嗽次数明显减少,诸症好转。症见:微咳,咳痰色白量少,易于咳出,微喘,二便正常,体力有增,纳食尚可。舌淡苔白腻,体大,脉滑。两肺底闻及少量小水泡音。治仍以二陈汤加味,药用人参、半夏、陈皮、茯苓各15g,甘草10g,黄芪30g,白术25g,莱菔子10g,继进10剂,诸证悉平。[徐要君.二陈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0例.中医药信息,1998,2:28]
【中医解析】慢支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多因痰浊阻肺,肺失宣降所致。本例患者,素体肺脾气虚,脾失健运,湿无以化,聚而成痰,痰湿内蕴于肺,受外邪触动,令肺气不利,升降失常,而现诸证。故治宜兼顾痰之标本。一诊以参、芪、甘草扶助肺脾,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渗湿化痰,湿化则痰化;陈皮、苏子、莱菔子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金银花、连翘、瓜蒌清热以化痰,乃针对病势之急。二诊咳喘不重,则以培土生金为要。如此药证合拍,则见效彰著。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合并胃溃疡)
【原文】凡气病久阻,血亦应①之。(《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注释】①应:本意为呼应,在此指血液也发生相应病变。
【译文】气机长期阻滞不通,血液也会因此产生疾病。
【按语】痰湿易阻碍气机,故早期仅为气滞疼痛;病久必然累及血液,产生气滞血瘀,故后期疼痛伴有瘀血疼痛。治疗除选二陈汤燥湿化痰行气外,还应当配伍活血化瘀之品以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赵某,男,53岁,2005年3月21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12年,每发胃痛即服摩络丹、猴头健胃灵等药,可缓解疼痛。近年来,胃痛加剧,空腹时痛甚,痛处拒按,伴嗳气吞酸、胃纳不佳,再服胃药,症状不能缓解。复查胃纤维镜后,确诊为慢性胃炎合并胃溃疡。诊见:面色萎黄,舌质紫暗,脉沉滑。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痰瘀交阻。治以健脾和胃,化痰祛瘀。处方:
半夏9g陈皮9g炒蒲黄(包煎)9g赤芍9g
茯苓12g五灵脂12g延胡索15g佛手10g
枳壳10g炙甘草5g
每天1剂,水煎服。服15剂,胃脘疼痛减轻,继续调理善后。[张雅萍,等.二陈汤临床应用举隅.新中医,2007,39(5):71]
【中医解析】患者胃痛日久不愈,久痛入络,瘀血内阻,瘀久生痰;痰瘀互结,致脾胃气机运化不畅则疼痛;气滞血瘀常与痰湿互为因果,使水液停聚,湿浊内生,而湿浊又可阻遏气机,加重气滞血瘀。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五灵脂、炒蒲黄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通络止痛;赤芍散瘀血除滞止痛;佛手疏肝理气醒胃。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化痰祛瘀、通络止痛功效。
(三)失眠(神经衰弱)
【原文】有痰湿壅遏神不安者,其证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①去其痰,其卧立安。(《医学心悟·不得卧》)
【注释】①导:疏导,此处指除祛之意。
【译文】有因为痰湿壅遏而致睡眠不安者,其证候中当有呕吐恶心,气运受阻,胸闷不畅,用二陈汤除祛其痰,其睡眠可立刻改善。
【按语】因痰湿乃秽浊之物,心乃清静之脏,故痰湿易影响心神,以致失眠。当选化痰之代表方二陈汤燥湿化痰以治其本,如加用安神之品治其标则起效更速。
【病案举例】姜某,女,46岁。2003年10月9日初诊。失眠近2个月。夜间难以入睡,每夜只能睡2~3小时。甚则彻夜不寐,服镇静催眠西药起初效果尚好。但数日后药效渐差。常伴有脘腹痞满,时感恶心,曾呕吐少量痰涎,头晕目眩,心悸烦躁,神疲乏力,饮食乏味。舌质淡,苔白腻,脉缓而滑。证属痰浊中阻,扰及神明。拟化痰和胃、宁心安神之法。方用二陈汤加减:
半夏15g陈皮15g炙远志15g柏子仁15g白术15g
枳实10g茯苓20g炒酸枣仁2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脘痞除,呕恶止,食欲增,头晕等症缓解,复诊前夜睡4小时左右。原方去枳实,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均先煎)。再服7剂,并嘱其调情志,适当体育锻炼。半月后病人来诉,其睡眠已基本正常。[温树萱.二陈汤临床应用举隅.山西中医,2005,21(6):31]
【中医解析】该患者失眠伴有脘腹痞闷,恶心吐涎,头晕目眩,心悸,纳呆,苔白腻,脉浮滑。为痰浊中阻、上扰心神所致。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白术健脾利湿,枳实化痰除痞,炙远志、柏子仁、炒酸枣仁宁心安神,复诊去枳实,加生龙牡以加强镇静安神之效。因辨证用方得当,收效颇佳。
结语
本方为治疗湿痰的代表方,也为治痰的基础方。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舌苔白腻,脉滑为证治要点。本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若风痰,可加天麻、僵蚕;热痰,可加黄芩、胆南星、瓜蒌;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等。
痰由湿生,湿聚成痰。本方既为治疗湿痰之主方,随证加减,亦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楼、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本方药味不多,但配伍严谨,后世许多治疗痰湿证的方剂即由本方加减而来,如《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主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的六安煎即由本方去乌梅,加利肺化痰药白芥子而成;《脉因证治》卷二主治“痰火上冲,呕吐呃逆”之栀连二陈汤由本方去乌梅,加清热泻火药栀子、黄连而成。临床上,本方多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耳源性眩晕,以及妊娠呕吐等病属湿痰内阻证者。
使用注意:因方中半夏、橘红药性偏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