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施今墨医案解读
20681100000006

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

黛蛤散为中成药。本方为宋代民间验方。原见《医说》卷四,并无方名。清·祝补斋《卫生鸿宝》曾命名青蛤丸,后改为黛蛤散。方由煅蛤壳180克,青黛18克组成。共研细末,每次服10~15克。布包,水煎服。方中蛤粉滋养肺阴、软坚散结、化痰止咳、止血;青黛散肝郁、泄肝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二药参合,清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肝火犯肺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咳嗽不已、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另外,也可治疗支气管扩张所引起的咳嗽有痰、痰吐不尽、咯血等症。外用可治黄水疮。

马勃为马勃科植物大颓马勃、脱皮马勃、紫颓马勃的干燥子实体。味辛,性平。入肺经。本品质轻,善宣肺气、清热解毒、解散郁热而利咽喉,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等症。外用能止血,用于治疗鼻衄、外伤出血等症。

马勃清热解毒,宣肺气,利咽喉;黛蛤散清热化痰,散结。二药伍用,泻火解毒、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化痰散结、清利咽喉之力增强。用于治疗热聚上焦所致的咽喉肿痛,淋巴腺肿痛等症以及肝火犯肺,咳嗽不已,热伤肺络,痰中带血,甚则咯血、鼻衄、齿衄等症。

施老临证处方均注“同布包煎”,以免液汁过浓粘锅。

炒栀子——炒香豉(淡豆豉)(见第2页)。

白前——前胡(见第7页)。

陈皮(橘皮)——紫菀

陈皮辛散苦降,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陈皮偏于燥湿化痰,紫菀侧重润肺祛痰。二药伍用,一燥一润,一化一祛,痰可去、嗽可宁。外感、内伤咳嗽均可选用。

施师临证处方,习以炙陈皮、紫菀,炙前胡、白前并书。所云“炙”者,即以蜂蜜为辅料,与药同炒而得。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缓益气、润肺宁嗽、解毒矫味之功。与药同制,可缓和药物过偏之性,并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

赤茯苓——赤芍药(见第21页)。

桔梗——枳壳——薤白——杏仁(见第4页)。

第七节 百日咳(鹭鸶咳、顿咳)

王某 女 5岁 病历号 51、1、12

咳嗽十余日,日渐加重,且呈阵发性咳嗽,偶遇哭闹及饭后则阵咳尤剧,甚则呕吐食物,或咳带黏液痰,剧咳发作之时,连续呛咳,面红憋气几至妨碍呼吸,涕泪交流,极为痛苦。常于睡中咳醒,即须坐起,待阵咳平息,方能就寝,因而睡眠不足,饮食失调,大便干,小便黄。

舌苔腻,脉弦滑。

【辨证立法】

咳为阵发,面红憋气,甚则呕吐,痰稀有泡沫,眼睑浮肿,均是百日咳征象。痰浊壅盛,肺失肃降,拟清肺化痰为法。

【处方】

炙前胡

白前 各3克

炙紫菀

苏子 各3克

莱菔子 3克

云茯苓

神 各5克苦桔梗 3克

白杏仁 5克

炙甘草 1.8克

赭 石

旋覆花 5克

3克(同布包)

炙麻黄 0.6克

酒黄芩 5克二诊:药服3剂,仍咳,只是次数减少,阵咳时呕吐。前方去酒条芩,加紫苏叶2.5克,北沙参3克,化橘红3克,陈橘络3克。再服3剂。

三诊,前方又服3剂,咳嗽次数更为减少,仍是阵咳状态,咳剧时呕吐。

【处方】

炙麻黄 0.6克

苦桔梗 2.5克

莱菔

白芥子 5克

1.5克

紫苏叶 2.5克

白杏仁 5克

款冬花 3克

生石膏 6克

北沙参 各3克

炙紫菀

苏子 各3克

炙前胡

白前 各3克

炙甘草 1.5克【解读】

百日咳中医谓之“顿咳”、“鹭鸶咳”、“疫咳”等病名,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节发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幼儿。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痰咳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声为特征。由时行疫毒犯肺,以致肺气不宣,气郁化热,酿液成痰,阻于气道,气机上逆而成。剧咳伤及肺络,遂有咯血。初起邪袭肺卫,宜辛温化痰,顺气降逆;中期邪热恋肺,宜清热宣肺;日久肺脾气虚,宜兼顾脾肺。施师临证,习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再加西洋参或南、北沙参之类效果良好,服药后阵咳次数逐渐减少痊愈。本案患儿之母,后来诊病时云:第三诊方连服6剂,只有微咳,末再服药即愈。

炙白前——炙前胡(见第7页)。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炙麻黄——白杏仁(见第6页)。

旋覆花——赭石

赭石味苦,性寒。入肝、心经。本品苦寒体重,以苦清热,以寒泻火,以重镇降。善走肝、心血分。既能镇胃降气而止呕止噫,又能平肝息风、镇肝降压,还能凉血止血、降气。

旋覆花咸寒,消痰平喘,降气止呕,宣肺利水;赭石苦寒,平肝泻热,镇逆降气,凉血止血。旋覆花以宣为主,赭石以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共奏镇逆降压、镇静止痛、下气平喘、化痰消痞之功。

旋覆花、赭石伍用,出自《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汤。治伤寒发汗,若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元代医学家罗谦甫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又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此即“浊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气可除”是也,古人谓:“气下则痰喘止。”故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喘和肺心病之咳喘。

按:据气为血之帅,气升血亦升,气降血亦降之理,旋覆花、赭石伍用,可治疗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类似高血压病),以及吐血、鼻衄、齿衄诸症。

炙紫菀——炙苏子(见第7页)。

莱菔子——白芥子

白芥子又名辣菜子。味辛,性温。入肺经。本品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温肺开胃、利气祛痰、消肿止痛,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又能温通经络、利气散结、祛经络之痰。

莱菔子辛平,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消胀除满;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

莱菔子、白芥子伍用,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心汤。治气逆痰滞,以致咳嗽气喘,痰多,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苔黏腻,脉滑者。

咳嗽一证,当先治痰。治痰分为两种途径,一肺一脾。痰多者以豁痰为主,当选白芥子治之;食滞运化失职,主取莱菔子为治,二药参合,相互为用,化滞豁痰止咳甚妙。

炙麻黄——生石膏

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宣肺气以定喘;生石膏辛寒,质重气浮,清泻肺热以平喘。二药伍用,一温一凉,互制其短而展其长,辛凉平喘止咳之力益彰。用于治疗表寒里热,咳嗽气喘等症。

南沙参——北沙参

《本草求真》云:“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微。”施师认为:“南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弱;北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养阴生津、清热止渴、润肺止咳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热性病之伤津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舌光无苔等症和肺虚有热,咳嗽不已等症。

沙参古无南北之分,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源》始分南北两种。北者质坚,南者质松。北者力强,南者力弱。合而用之,可增强药效也。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

吕某 男 9岁 门诊

高热2日,头痛呕吐,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昏不知人,经医院抽脊髓液检查,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2日未见好转,情势危急,拟服中药,以冀万一。

口紧未见舌苔,六脉细数无伦。

【辨证立法】

感染时疫,邪热炽燔,热盛风动,四肢抽搐,热入心包,神识昏迷。险象堪虑,泻肝清热,辛香通窍,以复神志,姑拟清热镇惊通窍法治之。

【处方】

全蜈蚣 1条

干蝎尾 3克

龙胆草 2.5克

黄菊花 6克

青连翘 6克

僵 蚕

酒地龙 各5克

双钩藤 6克

酒杭芍 10克

炙甘草 2.5克

首乌藤

蒺 藜 各10克

鲜生地黄 各6克

西洋参 3克(另炖兑服)另:麝香0.15克,西牛黄0.3克,羚羊角(代)0.6克,研细末分2次随药冲服。

二诊:昨日1昼夜尽1剂,夜间即现缓解,热势渐退,抽搐停止,但神识仍昏迷,喂药曾吐1次。

【处方】

前方去麝香、西牛黄、蜈蚣、蝎尾、大生地黄、鲜生地黄。加郁金5克,夏枯草3克,节菖蒲3克,明玳瑁5克(打碎先煎),仍用羚羊角粉(代)0.6克随药冲服。

三诊:前方连服2剂,体温恢复正常,神志清楚,但精神倦怠思睡。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象。

【处方】

北沙参 10克

盐元参 10克

青连翘 6克

双钩藤 6克

炙甘草 1.5克

焦远志 5克

麦 冬 5克紫贝齿 15克(打碎先煎)

杭白芍 6克

大生地黄 10克

黄菊花 6克

蒺 藜

制首乌 各10克

【解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球菌所致的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以3~4月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畏寒,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惊厥,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高热神昏,项强抽搐,头痛呕吐,中医谓之“急惊风”,即是热极生风。中医,仍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息风止痉,醒脑开窍等法施治。取黄菊花、龙胆草、连翘清热解毒;全蝎、蜈蚣、僵蚕、地龙、钩藤平肝息风止痉,杭白芍、大生地、鲜生地、西洋参养阴凉血,清热退热;首乌藤、白蒺藜平肝止痛;麝香辛香通窍;西牛黄、羚羊角粉清心泻热,平肝息风止痉。

全蝎——蜈蚣

全蝎又叫全虫。味辛、咸,性平。有毒。入肝经。本品既能散肝经风热,而平肝息风止痉,又能祛风通络以止疼痛,还能解毒散结。另外,还可镇静降压。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本品走窜之力最速,内至脏腑,外至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功善通经络、息肝风、解痉挛、止抽搐。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搐瘈疭、小儿脐风、破伤风诸症;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以及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又能解毒消肿,以治疮疡肿毒、瘰疬溃烂等症。

全蝎平肝息风解痉,祛风通络止痛,解毒散结消肿为主;蜈蚣息肝风解痉挛、止抽搐,通经络、止疼痛,解毒散结消肿为要。二者均入肝经,为息风解痉圣品。相须为用,其力相得益彰,息风解痉作用倍增。

全蝎、蜈蚣伍用,名曰蜈蝎散,又叫止痉散。蜈蚣、全蝎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服1~1.5克,日服2次,治疗惊痫,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僵蚕——地龙

僵蚕又叫白僵蚕,为家蚕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发病僵死的虫体。味咸、辛,性平。入肝、肺经。本品得清化之气,故僵而不腐。其气味俱薄,轻浮而升,既能疏散风热、祛风止痛,又能息风止痉,还能化痰散结,祛风止痒。

地龙又叫蚯蚓。味咸,性寒。入肝、脾、膀胱经。本品既能清肺平喘,息风止痉,又能祛风清热、通络止痛,还能清热利尿。

僵蚕辛咸,气味俱薄,升多降少,息风解痉,散风止痛,化痰散结;地龙咸寒,以下行为主,清热息风,通络止痉。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息风解痉,舒展神经,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僵蚕、地龙伍用,可治疗神经性头痛。施老谓:僵蚕、地龙参合,有舒展神经之功。笔者体会,舒展神经与息风解痉类同,故可治疗风痰头痛,若与天麻、白术、半夏参合,其效更著。僵蛹为蚕蛹经白僵菌发酵的制成品,功用、主治与僵蚕类同,故可互用。

全蝎——钩藤

钩藤又叫双钩藤、钩藤钩。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本品既能清肝热、平肝风、降血压、舒筋脉、除眩晕,又能泻心包络之火,以清心热、息风止痉。

全蝎辛平,专入肝经,以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钩藤苦寒,入走肝、心,功专清热平肝,息风解痉。二药伍用,肝、心同治,相互促进,息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全蝎、钩藤伍用系施师为治疗顽固性头痛(类似神经性头痛)而设。也可用全蝎、钩藤各10克,人参6克,共研细末,每日服2次,每次服3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头痛。

制首乌——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