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外治验案
20681200000011

第11章 医论医案精选 (4)

第3章 医论、医案精选 (4)

3.施方于自拟痛风汤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自拟痛风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痛风汤由土茯苓30g,山慈菇10g,益智仁10g,秦皮15g,槐角10g组成,每日1剂,水煎取200ml,早、晚分服。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5g,络石藤30g,忍冬藤30g;伴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30g,鸡内金20g;关节肿甚者加萆薢25g,防己15g;有痛风石者加穿山甲10g,地龙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夹瘀血者加丹参30g,赤芍15g。同时多饮水以利于尿酸排出,少运动,并予低嘌呤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脑、海味、蛤蟹等高嘌呤食物,戒酒。本方以土茯苓为君,取其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本品亦有明显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山慈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益智仁温脾开胃、补肾化气以复水津代谢;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本品含马栗树皮苷,而马栗树皮苷有镇痛、利尿及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槐角能清泄血分之热,“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也”(《本草求真》)。诸药合用,既可利其湿毒使邪有出路,而又不伤其正,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中国中医急症》

文绍敦

1.病因病机痛风是一组因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高尿酸血症是其重要的生化基础。属于中医痹证、历节范畴。文绍敦教授认为痛风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若遇外因触动,如局部关节损伤、穿紧鞋、走路多、饱餐、饮酒、过度劳累、感受风寒湿邪等,引发内伏血分之浊毒,浊毒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浊毒浸渍于关节肌肉,致痛风反复发作。痛风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期和间歇期。

2.治疗方法

(1)急性期:多为湿热浊毒瘀滞经络,不通则痛。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泻浊通络。①火针放血疗法。选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取患侧穴。患者取坐位,双足垂地,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由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每次治疗总出血量控制在100ml以内,每周1次。关节局部肿胀明显者,可在患部散刺数针,使炎性渗出物排出。②痛风舒胶囊。药物组成:大黄、泽泻、车前子、川牛膝、汉防己(由青海绿色药物研究所制备,每粒相当于生药1g)。服法:每次2粒,每日3次,饭后30min时服,20d为1个疗程。

(2)间歇期:多为痛风反复发作,致肝肾脾虚,湿浊瘀阻,气血不畅。患者血尿酸值高于正常。治宜补肝肾脾、祛湿泄浊,化瘀通络。文教授在饮食、一般治疗的同时,采用痛风舒胶囊内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治验1:陈某,男,52岁。因右踝关节、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2d,于2001年10月7日来就诊。患者自诉已有5年的痛风反复发作史,曾确诊为“痛风”。此次于2d前夜间突然发作,右踝关节、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服用秋水仙碱0.5mg,4/d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不能耐受,即停用。查体:右踝关节、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皮色发红,局部皮温高,有压痛,右耳轮见一2cm×2cm大小的痛风石结节,无破溃,查血尿酸692?mol/L,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予以痛风舒胶囊口服,2粒,3/d。火针放血外治,在患侧行间、太冲、内庭、陷谷穴及关节红肿处用火针如前述之法点刺放血,总出血量为85ml,红肿即时减退,患者自觉轻松,治疗3d后,疼痛逐渐缓解,肿胀消退,关节活动改善。继续服药2周,症状完全消失,查血尿酸为410?mol/L,随访1年未见复发。

治验2:马某,男,58岁。因反复发作的右足跖趾关节疼痛肿胀3年,近6个月内加重,于2002年11月10日来诊。患者自诉3年前夜间突发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在当地县医院查血尿酸增高(具体不详),诊断为“痛风”,经服用秋水仙碱后缓解。此后每遇寒冷、劳累后发作,自服秋水仙碱可缓解,平素未服用任何药物治疗。近6个月内,疼痛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时间延长,服用秋水仙碱疗效不佳,且恶心呕吐严重,伴头痛,故来就诊。查体: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局部皮温高,有压痛,活动受限,未发现痛风结节。

查血压21.3/12.0160/90mmHg,血尿酸730?mol/l/L,血三酰甘油4.9mmol/L。确诊为痛风伴高血压。治疗以痛风舒胶囊2粒,3/d,并辅以波依定和血脂康胶囊口服,嘱患者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饮食,忌服酒类,多饮水。2周后,疼痛肿胀较前缓解,查血压17.3/10.7130/80mmHg,血尿酸628?mol/L,血三酰甘油3.77mmol/L。继续服药至1月后复查,症状消失,血压130/75mmHg,血尿酸398?mol/L,血三酰甘油2.27?mol/L。随访1年,患者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河北中医》

第二节医案

田从豁

(一)痛痹(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男性,41岁,初诊日期:1998年5月18日。主因“两膝关节疼痛,肿胀不断加重月余”前来就诊。1个月前因开车出差,途中劳累后受凉,出现全身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著,经服用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后全身症状减轻,但两膝关节仍肿痛,且有加重之势。就诊时所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步履艰难,甚则不能站立,近两日来双手腕关节及腰脊也感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中医:痛痹(风寒外侵);西医:风湿性关节炎。治则:疏风散寒止痛。治疗:取梁丘、膝眼、阴陵泉、足三里、阳池、合谷、肾俞、气海俞以及脐周四穴。针后施灸,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次选2~3穴用温和灸5min,或针上加灸。1周针灸3次。疗效:针灸治疗1次后,膝肿减轻。二诊后疼痛减轻,行动自如,共针24次,临床症状全消。

(二)寒湿型痹证(类风湿关节炎)

王某,女性,46岁,初诊日期1998年3月。患者主因“右肘关节疼痛,屈伸不利1年余”前来就诊,患者年轻时从事运动员工作,中年后转为体育教练,在运动生涯中经常出现关节疼痛,但均未予以重视。1年前右肘关节疼痛伴关节肿胀,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关节变形,右肘伸展受限,3个月前开始接受中药治疗,但疗效不显。查血沉68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外院予激素及抗风湿类西药,患者因惧怕其副作用,拒绝接受。就诊时见右肘关节疼痛,肿胀,色不红,肘关节伸展受限,约90°角,疼痛固定,局部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弦。中医诊断:痹证(寒湿型);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原则: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治疗:①针刺脐周四穴(阴交、水分、肓俞)曲池、天井、肩髃以及肘关节局部阿是穴2~3针,施平补平泻手法,每周3次,每次留针30min。②留针期间用红外线灯于肘关节局部熏烤。③肘关节周围敷药。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量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糊,敷于肘关节局部,每周1次。二诊后患者觉疼痛减轻,关节较前松解舒适。十诊后关节活动度增大。二十诊后血沉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更大,肘关节伸展时角度可达170°,之后又巩固治疗10次停诊。3个月后因家中老人病故,昼夜操劳、跪拜,肘关节疼痛又有反复,故再来就诊,又经10余次治疗病情明显改善,此后仍时觉右肘关节疼痛,但活动不受限,能坚持正常的教练工作及操持家务。

《当代中医名家丛书·田从豁临床经验》

魏稼

热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李某,男,36岁。左膝关节红肿疼痛半个月,不能行走,伴发热,口苦,咽干,尿黄等症,经血化验诊断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转针灸门诊。魏氏据其舌苔薄黄,脉细数等,辨证为热痹,于膝关节部施隔蒜灸,灸至疼痛微解,每次约45min,施灸3次,疼痛减轻,灸6次红肿消退,能行走,共施灸8次,症状基本消失。嘱关节肿痛,即施艾灸以防治。

《魏稼针灸经验集》

杨甲三

行痹(类风湿关节炎)

皮某,女,45岁,1988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于去年春季感受风寒后,自觉各小关节疼痛而无定处,尤以手指关节疼痛为甚,渐至肘、膝关节亦痛。曾在某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现指关节轻度肿大、变形、拘紧,膝关节活动不利,活动后疼痛更甚,伴疲乏,活动不利,面色萎黄,腹胀便溏,自汗,舌质淡,苔腻微黄,脉弦细。辨证:痹证之行痹。治法:祛风养血,佐以散寒化湿,兼以疏通经络。针灸处方: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太冲、大椎、太白、阿是穴(灸)。方义:风池、风府、合谷行泻法,稍强刺激。膈俞、太白、大椎、太冲行补法。留针20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4次后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腹胀便溏、自汗消失。经治疗30余次,面色转为红润,精神转佳,步履较前轻快,各关节肿痛消失。嘱内服玉屏风散及八珍汤以善其后。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

张涛清

(一)湿热痹(类风湿关节炎)

吴某,女,43岁,干部。自诉:1968年因居住环境潮湿,次年开始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疲倦乏力,低热、手足麻木,至1970年开始手指关节和足趾关节疼痛、肿胀,双手指间关节和指掌关节强直变形,持物走路均感困难,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无效,1970年3月来就诊。查:患者双手指间关节,指掌关节及踝关节,足趾关节肿胀,皮肤潮红,扪之灼手,压痛明显,活动受限,指间关节呈梭形肿,指掌关节呈半屈曲状态,手指偏向尺侧,肩、肘、膝诸关节亦有疼痛,但不红肿,舌尖红,舌苔微黄,脉弦数,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辨为湿热痹,治宜清热、除湿、通络。取穴:风门、膈俞、肝俞、大椎、曲池、申脉,照海、环跳、肩髃、鹤顶、合谷、太冲。以上诸穴每次取8~10个,轮流交替针刺,隔日1次,连续治疗1年后,肩、肘、膝关节疼痛消失,指,趾、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针治2年后,疼痛消失,关节外形及功能复正常,1977年追访,疗效巩固。

(二)风湿相搏型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柳某,女,21岁。自诉:1971年9月随夫进入西藏,怀孕流产后,因气候寒冷,加之操劳过多,又用雪水洗涤而经常受凉,造成手指关节及腕关节痛,后来出藏时,又因旅遣行程中气候寒冷,感受风寒,手指、腕关节疼痛加重,相继腰和下肢关节痛,膝、踝关节红肿,痛不可触,以致全身关节疼痛,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病情严重时卧床不起,失去运动能力,吃饭、大小便等全靠家人帮助,经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于1971年10月来我院就诊。查:患者呈慢性病容,形浮面白,体格消瘦,双膝及双踝关节热痛拒按,关节轻度肿胀,咽红,双侧扁桃体中度肿大,充血,舌淡苔白,脉濡缓。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辨为风湿相搏证。取穴:膈俞、血海、大椎、17椎下、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鹤顶、足三里、手三里。以上穴位每次取10~12个,手法用三进一退紧按慢提的烧山火散寒止痛,行气活络。第1次针刺后即能站立并缓慢迈步,但腿不能屈曲,针治7次后,四肢关节伸屈灵活,疼痛解除,即痊愈出院。后来,又曾在严冬季节往返西藏2次,旧病未复发。

《张涛清针灸治验选》

郑魁山

(一)行痹(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