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外治验案
20681200000021

第21章 效方精选 (9)

第4章 效方精选 (9)

【治疗方法】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刺1~1.5寸,捻转泻法,其余穴位直刺1~1.5寸捻转平补平泻,足三里针后留针期间加灸,留针20min,温灸10min,每日针灸2次。

【经验心得】主穴风池清热祛风,三阴交养阴清热,养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配穴合谷、腕骨清热利湿,止痹痛,内外关通达阳维阴维,关乎内脏、血脉、四肢、躯干,取之通则不痛之意;犊鼻、阴陵泉、足三里为脾胃经穴,脾胃健则水湿可化,取之健脾利湿并治痛;阳陵透阴陵,助三阴交养血活血,柔筋蠲痹。

治验:王某,男,44岁。初诊时间:2000年3月25日。病史:患者手足、腕、膝、踝关节肿痛1年,手足近端指(趾)关节对称性肿胀Ⅱ度,膝关节肿胀Ⅲ度,晨僵4小时,四肢活动受限,双手平均握力7mmHg,纳差,大便黏滞不爽,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ANA(-)、抗dsDNA(-)、抗ENA(-)、RF178U/ml,ESR111mm/h,CRP61.4mg/L,IgA4.85g/L,IgG15.3g/L,IgM1.86g/L。

X线:双手近端指关节及腕关节间隙变窄,双小指近端关节间隙消失,右拇指关节位置异常,骨质密度减低,皮质变薄,右拇指及掌指关节半脱位,双手X线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犊鼻、阳陵泉透阴陵泉、风池、合谷、内关、腕骨,温灸足三里,治疗3个月。于2000年6月26日复查,结果为:手足、腕、膝、踝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晨僵时间减为半小时,双手平均握力40mmHg,四肢活动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RF88.5U/ml,ESR41mm/h,CRP16mg/L,IgA2.90g/L,IgG14.8g/L,IgM1.43g/L,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

【方剂出处】刘维,等.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3;23(10):577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

【穴位组成】①整体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命门。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髎、肩髃、臑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池、尺泽穴,腕关节取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阳陵泉、犊鼻、膝阳关、梁丘穴。

【治疗方法】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30min,4周为1个疗程。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针刺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穴一般用隔姜间接灸法。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属痹病之尪痹,为本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针灸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肾散寒,祛风活血,局部取穴通络止痛,疗效达85%。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较一般痹证复杂,病情深重,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因风寒湿三气已经深侵到了肝、肾、筋骨,尤其是伤害了肾。且病程较长,寒湿、痰浊、瘀血,互为影响,凝聚不散,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故病情迁延不愈并逐渐加重,而其关键是肾虚寒凝,故采用针灸温阳益肾为主,辅以养肝荣筋,疏通经络,达到了一定的疗效。且针灸治疗无明显副作用,体现了价廉、安全、有效的特点,患者容易接受。

【方剂出处】蒋赛金,等.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41

脊里药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组成】在督脉选穴。肩、肘、手指关节病变选大椎、二椎下、陶道、髋部及下肢关节病变选腰阳关、命门等穴。

【治疗方法】用细型空针深刺达硬膜外腔后注药,注入药物以丹参、当归、祖师麻、维生素B12、地塞米松组成1~5号注射液根据病情选择使用,5~7d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行脊里……”国内有人明确将“脊里”解释为脊柱的里面,即硬膜外腔。脊里药针疗法就是在督脉选穴,用细型空针深刺达硬膜外腔注药的一种方法。选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组成,每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脊里药针选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组方,起到针药协同作用,针可通调督脉之气血,鼓舞一身之阳气,使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增强;药物可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温经散寒,两者共奏“阴平阳秘”“通则不痛”之功效。

治验:张某,女,53岁。以双手指关节肿痛10余年,双膝关节肿痛屈曲畸形2年余主诉入院。患者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双手指、双足趾肿痛,晨僵感明显,病情时轻时重,并与天气变化有关。5年前又出现双膝关节肿痛、僵硬,活动不灵活,近2年双膝关节屈曲固定,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查体:双手中指、右手示指近端关节梭形肿大,压痛阳性,活动功能尚可。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压痛阳性,双膝关节屈曲110(,屈伸活动度小于15(,双下肢肌肉萎缩。X线片示:双手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双手腕关节间隙狭窄,并有缺损、破坏。双膝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周围软组织肿胀。化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76mm/h。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晚期)。给予脊里针治疗。从大椎穴、腰阳关、交替进针,每周1次,每天做双下肢牵拉、按压及下肢肌肉按摩2次,每次约40min,以患者耐受为度。经脊里针治疗3次,患者双膝关节活动度增加为30(左右,可扶物缓慢行走。10次后,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达50(度,患者不扶物可半蹲式行走。3个月后复查双膝X线片示:双膝关节间隙仍狭窄,较前间隙稍增宽,周围软组织肿胀消失。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20mm/h。

【方剂出处】张俊莉,等.脊里药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8例.陕西中医,2004;25(1):62

耳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组成】取指、腕、肩、肘、肩关节、趾、踝、膝、颈、骶腰椎、胸椎、颈椎、上耳背、中耳背、下耳背。

【治疗方法】耳郭常规消毒,找准穴位,取中药王不留行子,用0.5cm×0.5cm胶布粘贴于耳穴上,并适当加压。根据病变部位每次取穴4~5个,两耳交替,隔日换贴1次,每日按压耳穴3次,每次持续20min,按压时活动病变关节。

【经验心得】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经络空虚,气血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被阻,不通则痛。耳穴为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当耳压刺激耳穴时,引起不同经络与相关脏腑形成偶联通路。王不留行子耳穴按摩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感,调节阴阳,舒通经络,运行气血,温通经脉,通痹止痛,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治验:田某,女性,48岁。患类风湿关节炎11年,四肢大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因双膝关节肿痛而行走困难。夜间难眠,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失去工作能力。曾多方治疗未愈。诊见双手、双腕、双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浮髌试验(+)。X线示双手腕骨及掌指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毛糙,并有小囊样破坏,双膝关节间隙变窄,有小囊样破坏。血沉82mm/h,类风湿因子(+)。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耳压治疗3个月。患者关节痛肿消失,睡眠改善,能上、下楼梯,生活基本自理,随访6个月未复发。

【方剂出处】郑春雷.耳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国民间疗法,2001;9(3):11

太乙神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组成】病变关节穴位,大椎、神阙、足三里。

【治疗方法】治疗时患者取卧位及坐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在穴位或患处覆盖棉纸7~10层,或棉布5~7层,将太乙神针一端点燃,待燃旺后以右手持针,隔纸或布按在穴位上施灸,使太乙神针的热力透过布层,深入肌肤,直达病所。当病人感到灼热痛时迅速提起,如此反复施灸。也可用5~7层棉布包裹点燃的太乙神针一端,趁热按在穴位上或患处,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提起,热减后再灸,若艾火燃灭,重新点燃,周而复始,以皮肤发红为准,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1周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痹证,概括起来属于虚、邪、瘀变的环节(过程),其虚即身体虚弱,阳气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使经络肌肉、关节瘀滞,闭塞不通,运行不畅,久之化热,关节肿疼,其后变形,骨质破坏形成强直、固定。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公认为一种炎症免疫性疾病。

大椎、神阙、足三里等穴均为强壮穴位,具有补气、补血、补肾的功能。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灸上穴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氧自由基代谢等途径起到正盛邪去的作用。

太乙神针实为药物艾条,处方特点是选用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肾坚骨之品组成,燃烧后对准病变关节及强壮穴位施灸,药到病所,邪去正复,故对治疗本病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太乙神针治疗本病能够达到早期治愈,中、晚期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所以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

治验:洪某某,女,38岁。初诊日期,1997年6月10日。主诉:患类风湿关节炎5年,两腕踝关节及手足指关节疼痛、肿胀,手指活动受限,每于冬季及天气变化复发或加重。反复发作,影响工作。罹病后曾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及中药等治疗,均未奏效。体检见腕踝以下关节肿胀,关节变形不明显,手指不能拳曲,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乳胶试验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遂按上法太乙神针治疗。经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方剂出处】曾红英.太乙神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7例.针灸临床杂志,1999;15(8):33

巨刺治疗膝骨关节炎

【穴位组成】对侧膝眼、梁丘、血海。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后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运针1次,同时患肢做屈伸动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d。

【经验心得】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调经论》“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所以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腧穴而能有效。因此,巨刺治疗膝骨关节炎,配合患侧肢体作曲伸动作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方剂出处】陈小凯,等.巨刺治疗膝骨关节炎82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53

前后交替针刺配合TDP照射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

【穴位组成】第一组穴:主穴:内膝眼、犊鼻、鹤顶;配穴: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第二组穴:主穴:委中穴直上约3寸;配穴:阳陵泉、阴陵泉。

【治疗方法】针刺第一天取第一组穴,嘱患者仰卧位,于腘窝处置一高垫使膝关节屈曲,局部以10%乙醇常规消毒,以28号2寸毫针针刺各穴,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同时以TDP照射膝关节30min,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针刺第二天取第二组穴,嘱患者俯卧位,于患膝委中穴直上3寸处,用3寸毫针直刺,先使针感传至足心,后将针尖提至皮下稍向内斜刺,使针感传至膝关节内侧,再将针尖提至皮下稍向外斜刺,使针感传至膝关节外侧后即起针,余穴均用2寸毫针直刺,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嘱患者仰卧位以TDP照射患膝关节30min。

每周针刺4次,以上两组穴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

【经验心得】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多因正气不足,劳作过度,跌仆损伤而致气血瘀滞于膝部或因寒湿之邪滞留于膝关节所致。故治疗上以局部取穴为主,意在通经活络止痛。阳陵泉为筋之会,刺之有舒筋止痛之效。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刺之可健脾除湿。足三里、血海有养血祛风之意。委中直上3寸之经验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主干上,又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叉处,同时又各有分支至膝关节内外侧,刺之则能直达病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再配以TDP之温通经络之作用,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祛湿散寒,行气止痛的目的。

治验:王某某,女,63岁,2000年2月25日就诊。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年余,加重10d。右膝关节尤重,行走及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骨质增生。按上述方法治疗2次后疼痛明显减轻,18次后疼痛消失,继续治疗5次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