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30

第30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9)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9)

治疗经过:上穴日针1次,8次后尿中凝块减少,已无灼热感,13次治疗后,尿液明显转清,后改隔日1次,10次治疗后尿液基本澄清,色正常,腰酸乏力、纳呆等症消失,继针8次后,尿常规复查各项指标均为阴性。

(引自:高希言.《临症针灸医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淋证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乳糜尿指肠道吸收的乳糜液不能按正常淋巴道引流至血液,而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致该淋巴管内高压、曲张、破裂,乳糜液溢入尿中,使尿呈乳白色,临床上称之为乳糜尿。

本病中医为“尿浊”、“膏淋”等。根据此病病程缠绵,小便清浊随劳逸和饮食的变化而改变的特点,提出脾肾亏损,气虚下陷为基本病机、为病之本,脾虚运化无力,肾损固摄无力,则精微下流,清浊不分。迁延日久可致湿热壅滞,湿热相互为患,即湿浊为脾肾阳虚的病理产物。故治应培补脾肾,清利湿热。但在培补与清利之间,应根据病情虚实轻重,施标本缓急之法,突发时,清利以治标,向愈时培补以治本。

方中取关元、命门以培本固摄;中脘、三阴交以滋补脾肾;丰隆以清利湿热;脾俞、肾俞取其“五脏有病,宜取俞穴”之意,故本脏有疾取本脏的背俞穴,足三里为强壮要穴,以充盛后天之本。

三十九、癃闭

(一)陆瘦燕医案

刘某,男,51岁,1962年12月7日会诊案。

患者1950年曾腰椎骨折,十余年来小便频数,尿质浑浊,大便不坚,诊脉细弦而数,两尺有虚浮之象,右足太溪沉微甚于左足,冲阳独盛,太冲弦大,舌胖苔垢腻,按脐下有悸动应指,小腹弛软,虚里无跳动,背俞无明显压痛,惟命门、阳关重按有酸胀之感。参脉论证属膀胱气化失司,更兼湿热下注而致,系虚中夹实之证,以久病元气耗伤,图治非易,姑拟填元阳,补肾督,清湿热,利水道,标本兼顾,以观其后。

处方:委阳-,双;阴谷+,双;气海+;中极+;肓俞+,双;膀胱俞―,双;阳关+;太溪+,双;三阴交―,双;三焦俞―,双;水道―,双。

手法:提插补泻,留针15分钟。

疗程:间日针治一次,十二次为一个疗程。(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癃闭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膀胱不利为癃。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矣,故三焦实则为闭癃。癃与闭是为二症,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欲解不解,漏出而短少,征诸文献记载,斯症应属癃病之例。《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男子循茎下至纂……此生病癃痔遗溺”,本例患者病起于腰椎骨折,是督脉损伤,脉气空虚,而致下元不足,膀胱气化因而失司,复为湿热之邪乘袭,而成癃症,两尺虚浮,太溪沉微,为肾虚下元不足之征,脉现弦数是有热象,证诸尿液浑浊,是湿热下注之象。陆师泻委阳(三焦下合),配三焦俞、膀胱俞以清三焦,膀胱湿热之邪;泻三阴交、水道以通淋利水;补阴谷(足少阴合水)、太溪(足少阴之原)、肓俞(足少阴从此入属肾脏,下络膀胱)、气海(元气生发之海),以补肾元;补阳关以填补督阳,补中极(膀胱之募)以助膀胱气化,此因膀胱虚中有实,故泻背俞以泄邪热,补腹募以扶真元,亦补中有泻,阳中隐阴之法。

(二)韦有根医案

邹某,男,51岁。1983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尿道刺痛、排尿点滴不出30天,加重2天。

病史:患者因直肠癌入院以后做根治性切除。行腹膜外直肠吻合。术后用导尿管导尿时间长达1个月之久。自述上导尿管以后,排尿疼痛日见加重,尿道有剧烈刺痛,排尿极度困难,尤以近1~2天病情加重,现排尿不出,伴有剧痛。西医肿瘤科认为:因感染而停用导尿管,故邀我科会诊。会诊时,患者仍旧尿道刺痛,排尿点滴不畅,甚至完全排尿不出。

检查:表情痛苦,面色无华,小腹胀满,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中厚。

诊断:癃闭,肾阳虚型。

治疗:培补肾气,疏利三焦。

取穴:足三里,肾俞,三焦俞,膀胱俞。

操作: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15分钟,刺激量适中即可。针后加灸,用艾条每穴各灸30分钟,每天灸2次。经过3次治疗以后,患者不用导尿管可自排尿。小腹胀满及尿道刺痛消失。(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韦有根治疗癃闭验案之一。韦有根生平见《头痛》。

该患者年老体虚,癌症加手术,耗气伤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胱气化无权,则尿不得出;又因邪气乘虚而入,壅结下焦,则尿道刺痛。肾虚则脉细弱无力,邪积于下,则舌苔白腻中厚,肾虚膀胱气化无权,则尿液点滴不出。针刺选取足三里以滋补肾气,疏利气机;选取肾俞以振奋肾经功能;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膀胱俞以疏通膀胱气机,使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尿液可出。因该患乃年老虚弱之体,故针用补法,并加灸。针灸共济,则疾病告愈。针灸能否治疗癌症,目前正在探讨中,通过该例及多年经验,针灸对癌症患者术后某些兼证,确有良效。据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培补后天脾胃,达到滋养先天,扶正祛邪之目的,增强患者体内的抵抗力,调动本身潜能,对于治病,确能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三)田从豁医案

荣某,女,58岁。1980年2月5日初诊。

主诉:术后尿闭12天。

病史:患者12天前接受了长达8小时的视网膜修复术,术后即出现小溲点滴不出,腹部膨隆,需导尿或留置导尿管方能助其排尿,用西药新斯的明以及针刺、艾条灸、热敷、按摩等多种方法均未奏效,苦不堪言,特请余前往诊治。

检查:膀胱充盈,小腹胀满(距上次导尿时间为14小时),面容疲惫,头汗大出,手足发凉,因排尿困难,不敢饮水,唇口焦干,舌淡苔白,脉沉弱。

诊断:癃闭(尿潴留),肾阳衰惫型。

治疗: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取穴:神阙、气海。

操作:用苏州生产的药物艾条太乙灸治疗,首先用软纸7张覆盖在穴位上,然后每穴实按灸3壮,其后出现尿意,因卧床排尿不便,改为坐位,即有尿液淋漓;现覆纸实按灸命门穴,立即出现间断排尿。实按3壮排尿3次。共排尿约100ml,腹胀感有所减轻。

4小时后用本法再次灸神阙穴3壮,排尿约500ml。次日晨起即能自行排尿,但仍排尿不畅,有淋沥不尽感,仍用本法,灸神阙、气海、命门、肾俞,每穴3壮,上下午各1次,第3日排尿完全正常。(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癃闭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尿液点滴不出,中医称癃闭,膀胱充盈,少腹满胀极为痛苦,尿液排泄要靠肺之肃降,肾之开阖以及三焦和膀胱的气化共同完成。其中任何一脏(腑)发生病变均可致尿液排泄障碍。该例则于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年近花甲,体力不支,肾气虚损,三焦、膀胱气化失调,水道通调受阻,而致小便点滴不下。治当补益元气,调理气机,通调水道,故选神阙、气海,意在助阳理气;肾俞、命门乃补肾助阳,以助膀胱、三焦气化。本灸法有瞬间热刺激的特点,使患者接受的是短暂的强刺激,有利于祛除实邪,消导阻滞。该例属本虚标实。

(四)石学敏医案

李某,男,72岁,退休工人。入院日期:1982年3月15日。住院号:11656。

主诉:右下腹痛,排尿不畅15天。

病史:患者素疾咳喘,1982年3月1日,因感冒引起咳喘加剧,来我院内科诊断“咳喘”,予青链霉素肌内注射,用药后大便不通,继出现小便困难,伴小腹胀痛,尤以排尿前后加剧,胀痛向少腹及****放射,引起****抽痛,经服中药效果不显。3月13日去某院做****指检:前列腺肥大、中央沟消失。因病人拒绝导尿,特来我科接受针灸治疗,于3月15日收住院。

查体: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双目少神,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腹软,右下腹轻度压痛。****指诊:前列腺增大,中央沟消失,中等硬度,未触及结节。

印象:

(1)中医:癃闭。

(2)西医:前列腺肥大。

辨证:年过古稀,肾气虚衰,肾虚不固,下焦气机失于宣化,精血亏损,开阖不利,气虚则排尿无力故小便余沥不畅,舌淡有齿痕,脉沉细弱为肾气不足之象。

治则: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选穴:阴谷,命门,气海,中极。

操作:同前。

治疗经过:上穴日针1次,经2次治疗,排尿不畅有好转,继针10次,小便通畅,巩固治疗20次,小便正常,临床治愈出院。(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癃闭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前列腺增生为老年人所常见。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常用性激素取得暂时疗效,最终需手术摘除前列腺体,才能解决问题。

本病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严格讲癃和闭不一样。闭指小便不通,欲解不能,病势较急;癃则讲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临床上一般统称“癃闭”。《素问·宣明五论》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奇病论》说:“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灵枢·本输》曰:“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张介宾则进而指出此病严重性说:“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证也”关于本病病机,古人多责之于膀胱,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能排出。故治疗上多以通利为主。

四十、遗尿

(一)于致顺医案

陈某,男,学生。1988年10月18日就诊。

主诉:尿失禁月余。

病史:患者在1个月前玩耍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坐地。即日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经X线片检查后诊为“尾骨骨折”,即收住院治疗。住院后出现尿失禁,请神经内科会诊后诊为“自动性神经源性膀胱”,服用中药20余剂效果不显。1个月后骨折愈合出院,因尿失禁未见明显好转而求治于我院针灸科。

检查:滴尿不止,面色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膀胱充盈,按压膀胱有尿液流出,马鞍部痛觉减退。舌质淡,脉沉细。

诊断:遗尿(自动性神经源性膀胱),肾气不足型。

治疗:温补肾阳,固摄下元。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操作:用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配合艾条灸,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为宜。10次为1疗程,间隔3日,再进行下一疗程。针刺时要求以得气为要旨。

患者针感强烈,为酸胀感,并向膀胱部放散,施灸时小腹部(膀胱区)有热胀感,第1个疗程后病人出现尿意,又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痊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于致顺治疗遗尿验案之一。于致顺生平见《头痛》。

患者由于外伤后损伤下元,使肾及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致使下元不固而发生本病。关元为任脉之穴,为强壮、保健要穴,肾俞为膀胱经的背俞穴,补关元、肾俞有充益肾气、固摄下元的作用;中极为膀胱经之募穴,膀胱俞为背俞穴,补此二穴属“俞募配穴法”,用以振奋膀胱的功能;针三阴交以调理足三阴经之经气。患者为肾阳不足之证,故针刺时用补法,并配以艾条灸,以助温肾壮阳之功,增强针刺之疗效。针灸并用,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王松荣医案

陈某,女,24岁,工人。1978年4月4日初诊。

主诉:遗尿20余年。

病史:患者自幼遗尿,每晚熟睡后尿床,多少次不知,若不入睡则每小时要解小便,白天溲频。为此曾跑遍市内各医院,检查无异常,多方治疗未愈。现症:夜睡遗尿,嗜睡,夜卧多梦,腰膝酸楚,纳滞,口干,喜温恶冷畏热,头眩,眼花,神疲,手脚常发麻木,易患感冒,经来提前或推后,量少色紫暗,时挟瘀块,3~5日方净,白带多。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遗尿,心肾两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