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34

第34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3)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3)

操作:膻中穴以速刺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捻转泻法,阳陵泉刺入1.5寸,使针感向足背放散,不留针。

当行针半分钟之后,膻中穴周呈充血之状(约3cm2),自觉心胸舒畅,左下肢也感轻快,又捻转行针半分钟,左髋与大腿疼痛已除,惟小腿外侧尚有不适之感,继针阳陵泉(左),针感沿小腿外侧向足趾放散,疼痛顿除,起针后,已能下地行走,惟感下肢无力。

二诊:自诉针后显著好转,自行来诊,患肢已能抬高,守法再针,针膻中时,穴周围充血减半。

三诊:患肢活动自如,痛止痛愈,惟感头脑不清,纳谷欠佳,口干少津,大便偏干,舌淡,苔薄黄,治宜调理肠胃,以善其后,又针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行补法,3次后,诸症悉除,告知痊愈。(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吕景山治疗痹证验案之一。吕景山生平见《感冒》。

气痹一证,俗称气串筋,是指七情内伤,累及筋肉所致的肢体酸痛。它源于华佗《中藏经》:“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度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足立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右不遂;攻于右则左不仁;贯于言则不能言;遗于肠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本案取气会膻中调胸中大气,以理气散瘀,宽胸利膈,辅以筋会阳陵泉,而收舒筋脉活络,缓急止痛之功,针刺治疗3次,而获病愈。

四十四、郁证

(一)张吉医案

吴某,男,51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2个月前因拆迁之事而情志不舒,全身微颤,心烦、失眠。曾被北京某大医院诊断为抑郁症,近1个月加重。现症:两腿难受,全身抽搐,心烦,幻听幻视,有恐惧感,失眠,发呆,胡思乱想,有自杀欲望,脉弦细,舌体肿大、苔白腻。西医诊断:抑郁症伴轻度精神分裂症。中医诊断:郁证。治则:疏肝解郁安神。处方:酸枣仁12g,郁李仁12g,远志12g,柏子仁12g,香附12g,郁金12g,龙骨30g,牡蛎30g,琥珀25g,柴胡12g,生地12g,黄芩12g,炙甘草6g,7剂。

针灸取穴:百会、神庭、印堂、人中、安眠、膻中、内关、大陵、神门、阴陵泉、丰隆、公孙。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二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心烦、恐惧感已轻,幻听幻视基本已停,大便可。尚有食欲不佳,周身不舒,脉弦细,舌体胖大、苔白腻厚。处方:前方加党参15g,茯苓12g,茯神12g,炒白术12g,白扁豆12g,半夏10g,胆南星3g,天南星3g,7剂,针灸取穴在上次基础上加中脘、梁门、天枢。三诊:诸症大减,心情舒畅,思虑正常,睡眠佳,唯时有气短,胃脘胀,效不改方,针刺同上,继续针药并用巩固治疗1周,诸症消失而痊愈,恢复正常生活。[何庆勇.张吉针药并用治疗疑难杂症验案.江西中医药,2006;(07):7-8]

评析:本案为张吉治疗郁证验案之一。张吉,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5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各种疑难痼疾,尤其擅长治疗郁证、痹证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所以疏通气机为郁证总治则。常用药有柴胡、香附、郁金、白芍等。另外郁证常伴有失眠,常用酸枣仁、郁李仁、远志、柏子仁、龙骨、牡蛎、琥珀之辈安神以治失眠,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十四经脉中,督脉入络脑,肝经连接目系,与督脉会合于巅顶,故张老用针灸治疗郁证常取与心、脑有关的经脉,以达到针刺治神的目的。《灵枢·官能篇》云:“用针之要,毋忘其神”。张老运用针灸治疗郁证,除选穴配方外,特别强调治神,治神包括治医者之神和患者之神,前者是医者在针刺全过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正如《素问·针解》: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治患者之神,就是针刺前后对病人进行心理调节治疗,如可引导患者注意力集中在咽喉,并结合安慰、开导、鼓励等方式,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心境是保证治愈的重要内在因素,从而达到精神振奋,情志舒畅。

(二)杜晓山医案

衡某,男,37岁。家属代诉:失眠心悸1年。患者长期从事财会工作,用脑过度。近因工作繁忙,劳累后症情加重,失眠,头昏无力,神呆少言,不敢一人独行。经当地医院诊治,拟诊“心因性抑郁症”,服药无效,特来求治。诊见:头昏乏力,失眠多梦,心悸胆怯,神呆喜静,默默不言,纳食不馨,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腻,脉细弦数。证属心脾两虚,肝气郁结,心神失常。治予疏肝理气,补益心脾。

治疗:①风池、百会、印堂、头维、神门、内关、足三里、太冲、心俞。②风府、百会、通里、间使、丰隆、脾俞、太溪。每日针治1次,两组穴位交替加减使用,留针30分钟,14次为1疗程。经治3次后,头昏减轻,睡眠改善,纳食增加。7次后,心悸不宁等症减轻,表情较前自然,愿和家人交谈,并能在家人的陪同下上街至热闹处散步。针治1疗程后,能和医生交谈,表情自如。共计治疗14次,诸症消失。随访已恢复工作。[范婉华.杜晓山针灸治疗经验撷萃.中医杂志,1997;(05):279-280]

评析:本案为杜晓山治疗郁证验案之一。杜晓山生平见《失音》。

本案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忧虑过度,劳伤于肝;思虑过度,心脾两伤。心肝之阴已伤,肾阴暗耗,水不涵木,肝阳独亢,脾虚生痰,阳升于上,痰浊随之蒙蔽清窍,堵塞神机,故见头昏,神呆不语。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血不养心,心神失养,则心悸胆怯,失眠梦多。治取神门、内关、间使以安神定悸,风池、太冲以疏肝解郁,太溪以滋养肾阴,丰隆为胃之络穴,以健运而化痰湿,风府、百会、印堂以醒脑清神,心俞、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养血,使气能化血,血能养心,心能藏神,则睡眠可佳,诸症消失。

(三)邵经明医案

郑某,女,42岁,农民。1989年9月12日诊,患者每受精神刺激即发下肢无力而瘫痪,曾卧床数日至数月方愈,平素情绪烦躁,失眠,有时悲伤欲哭、流泪,昨日又发作,今被家人抬至诊室。诊见表情淡漠、呼之能应,除双下肢不能自主外,余无阳性体征。诊为郁证(癔症性瘫痪)。治以标本同治,引导神气为主,治疗先深刺大椎穴(取28号2寸长毫针,针尖向上斜刺,进针1.5寸)、风池、内关(同前刺法)、人中(用28号1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进针0.8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继针环跳(取28号3寸长毫针直刺,进针2.5~3.0寸)、阳陵泉(取28号1.5寸毫针直刺,进针1.3寸),针感向脚端传导,使小腿抖动弹起,针后在家人扶持下,可在室内走动,又连针2d,症状消失,行走如常。[王民集.邵经明教授治疗神志病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5):73-74]

评析:本案为邵经明治疗郁证验案之一。邵经明生平见《癫》。

邵老治疗癔症性瘫痪,主张标本同治,引导神气,认为本病其标在体,其本在神,故常取大椎、风池配内关、人中、环跳、阳陵泉为主穴;配内关、人中醒脑安神,以导神入体,是为治本;配取瘫痪肢体之环跳、阳陵泉以通经活络,改善肢体功能,并强调气至病所的动感,是为治标,如此导气通经,使神气相接,则瘫自愈。

四十五、鼻衄

(一)吕景山医案

刘某,女,40岁,职员。1982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鼻出血2年,反复发作,近3日又发。

病史:患者系江南人氏,因其丈夫在太原工作,3年前来晋探亲,住10余日后,突然鼻子出血,时轻时重,日久不瘥,返回南方自愈,嗣后,每来晋探亲,屡屡发病。3天前病又再发。伴有头昏,乏力,夜寐欠佳。

检查:一般状态良好,面色苍白,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稍数。

诊断:鼻衄,血热型。

治疗:清热凉血、止血。

取穴:上星、禾髎、二间、内庭。

操作:上星从上向下斜刺0.5~0.8寸,禾髎向鼻孔方向斜刺,二间刺0.2~0.3寸,内庭直刺0.5~0.8寸,均施以泻法,留针25分钟。

翌日复诊,自述昨日针后未再出血,守方又针3次。继则又去二间、内庭,加足三里治疗5次,以善其后,2年后随访,病未再犯。(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吕景山治疗鼻衄验案之一。吕景山生平见《感冒》。

上星、禾髎伍用,出自《杂病穴法歌》:“衄血上星与禾髎”,二穴参合,善治鼻衄诸症,急、慢性鼻炎。盖上星位居鼻根上方,为督脉经气所注,有激发本经之气,清热止血之功;禾髎居于鼻下两旁;为大肠经气所注,不仅能疏调局部经气,行气开窍,且可疏泻阳明经邪热,凉血止血,活血散瘀。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三角鼎顶,直达病所,通经活络,清热止血之力益彰,佐以二间、内庭为手、足阳明经之荥穴,按:“荥主身热”之理,二穴有清热泻火,降气止血之功增强,热除血止之后,去二间、内庭,加足三里,以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而善其后。

(二)师怀堂医案

陈某,女,43岁,干部。1987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鼻出血间断发作头晕3年。

病史:该患始于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鼻出血,初时右鼻孔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当即以棉花堵塞鼻孔;3~4分钟右鼻孔又出血不止,填堵后仍往外渗血,并伴有头晕、乏力。家人急送到太原山西省工农兵医院,血未能止,后又转入山西医院二院,该院给予止血处理,血止后回家约3小时后又有出血,经人介绍邀余诊治,当即以毫针治疗,针1次后血止。以后每年发作1次,但量很少,自行填塞棉花即不再出血。1989年4月15日又发鼻出血不止,伴头晕,且出血量较以往多,去医院诊治,止血效果不佳,遂又来我处诊治。既往史无高血压及出血性疾病。

检查:发育中等,面色不华,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薄黄;两脉濡细。心肺无异常。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10g/L(11g/dl),血小板计数80×109/L(8万/mm3)。

诊断:鼻衄,脾不统血型。

治疗:健脾益气统血。

取穴:上星、少商、中冲、隐白、大敦、商阳、关冲、至阴。

操作:取0.5寸28号或30号毫针刺以上各穴,留针15分钟。

第1次针后血即止,头晕减轻。此后为巩固疗效,又连针3日,方法同上,病即痊愈,随访至今未发。(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师怀堂治疗鼻衄验案之一。师怀堂生平见《癫》。

该病多因肺经蕴热或胃火炽盛,迫血上行,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犯胃,或脾不统血,致血溢鼻窍而衄。现代医学鼻衄可见于热病、血液病、高血压、肝硬化、尿毒症及鼻腔本身疾病。

该例病人平素身体较弱,且症见头晕,面色无华,舌淡红,脉濡细等。属脾虚不能摄血,血溢脉道而出血。上星穴为通鼻窍之要穴,可疏通血脉,而少商、商阳、关冲、中冲、隐白、大敦均为五输穴中之“井穴”,井穴为经气所出,象水之源头,《灵枢·本输》论五脏六腑,皆出于井,入于合,从四肢而通于脏腑。故针刺井穴可调理经气,引血归源,血行其道,自可使衄血速止。

(三)孙六合医案

郑某,男,45岁。主诉:鼻出血3年,反复发作,近日加重。现病史:平素喜辣椒拌食,饮酒过盛,每逢夏季,鼻出血屡发,常服止血药物,但未能根治,后求治于针灸治疗。查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足阳明胃经之经脉上交鼻额,牙龈为阳明经脉所过之处,胃火上炎,热迫血行,故致鼻衄。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胃热炽盛之证。治则:清热泻火,止血。取穴:二间、迎香、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