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39

第39章 外科病证针灸医案 (3)

第四章 外科病证针灸医案 (3)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致气不摄肛,而成直肠下脱;或因湿热盘踞下焦、内蕴于大肠,使局部气血郁滞,而产生红肿热痛;加之排便用力,约束受损,亦成本病: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后第2孔中,针之可有补益下焦、清热利湿、通经活血之功。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该穴下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及骶侧动静脉。因而深刺之可刺激盆腔神经,并借以调节直肠收缩及局部血液运行的功能,从而降低直肠黏膜之瘀血,促进直肠回缩于正常,故而能取得良好疗效。此外,针刺时当注意取穴与进针角度,否则难以刺入骶后孔;还要注意操作手法,如无得气与肛肠收缩感,则疗效不佳。

四、乳痈

(一)王凤仪医案

范某,女,30岁,病历号2645。

主诉:左乳房肿痛7天。

病史:患者1周前左乳房发生肿胀疼痛,疼痛牵引左上肢,曾到外科就诊拟注射青霉素,并建议切开治疗,但因青霉素试验过敏,不能应用,故来针灸科求治。

检查:发育正常,舌红苔黄,心肺未见著变,肝脾未触及,左乳房于****外侧红肿,触之发硬,肿块如鸡卵大小,未有波动感,脉数。

诊断:乳痈(急性乳腺炎),肝郁胃热。

治疗:疏肝清胃,通络散结。

取穴:大椎、身柱、心俞、肝俞、膈俞、屋翳、肩井、极泉、内关、阿是穴。

操作:大椎、身柱、心俞、肝俞、膈俞、屋翳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火罐15分钟,每次选2~3穴,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肩井、极泉、内关用毫针泻法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阿是穴隔蒜灸,每次灸5壮,每日1次。以上方法治疗7次而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凤仪治疗乳痈验案之一。王凤仪生平见痿证。

急性乳腺炎,哺乳期发生率为高,初产妇尤多见,多为细菌感染而来,如发现****有破裂,应立停哺乳,但需排尽乳汁。祖国医学称之为吹乳、乳痈、乳发、乳疽等,对本病的记述也颇多,如《千金方》说:“又有产后小儿口中呵吹,以致肿结而痈,名曰吹奶”。病因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胃热熏蒸,乳络不通,火毒乘隙,以致脉络受阻,气血瘀滞而成。针灸治疗该病,在于疏肝解郁,清热消肿,故取阳明、太阳、少阳经穴。大椎、身柱宜泻阳火,心俞活血化瘀而祛毒热,肝俞疏肝理气而通络导滞,膈俞、屋翳活络散结,肩井、极泉为通络散瘀破结,内关调气化痰消瘀,加放血和隔蒜灸,收效较快,且无破坏乳腺管之弊,希推而广之。

(二)殷克敬医案

郅××,女,30岁,西安市莲湖区运输公司职工。1968年5月21日来院就诊。

主诉:两乳房红肿而胀,疼痛难忍五天。

病史:产后半月余,恶露未净,近五天来,双侧乳房红肿而胀,内有硬结,乳汁不通,焮红作痛,夜不得卧,恶寒发热,口干渴,大便干。经西医检查,劝其施行手术,患者恐惧,故专程来邀余诊治。

检查:双侧乳房红肿,内有硬结,乳汁不通,体温39.3℃,舌苔黄厚,脉弦数。

诊断:乳痈。

辨证:肝郁气滞,胃热壅滞。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消肿。

取穴:膻中、足三里(双)、肩井(双)、大敦(双)。

膻中、足三里、肩井三穴,以强泻手法施针刺之,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大敦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经连续施术治疗五次后,热退,痛止,乳汁畅通,大便得行。停止治疗而告痊愈。随访三个月,未再复发。(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乳痈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此例系肝郁化火,胃热壅遏,气血凝滞,阻塞乳络,化毒成痈。故选上穴治之,其由:膻中穴为心包络之募穴,任脉、脾经、肾经、小肠经、三焦经之交会穴,又是八会穴中之气会,施术可宣郁散结;足三里穴为胃经之合穴,施术可清胃经火毒;肩井穴为胆经、三焦经、胃经之交会穴,施术可泻肝胆之火;大敦穴为肝经之井穴,施术可清肝泻毒。上穴相配,以症施展手技,故收奇效。

(三)汤红医案

李××,女,24岁,干部。患者产后2天没给婴儿吸奶。傍晚即感觉发热,恶寒,全身不适,右乳房疼痛,婴儿吸不住****。

检查:右乳房红胀,外上和外下方有2个鸡蛋大小的肿块、质硬、压痛明显,T38.7℃。

针具:1寸、2寸毫针、艾条、火罐。

取穴:膻中、阿是穴(肿块的边缘)、乳根。

方法:让病人仰卧,针膻中穴,针尖向下斜刺5分深,针感向患侧乳房传导;针阿是穴用拇指和示指触及肿块部位固定好,在肿块边缘直刺1.2~1.5寸(视乳房厚度而定),不能超过肋骨,针感可向腋窝、背部放射传导。得气后用G6805治疗仪接阿是穴和乳根穴,用连续波加强刺激,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用艾灸局部至潮红。取针后在针眼处拔罐。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4指并拢左右上下来回推拿5分钟,日1次。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后,即感乳房变软,胀痛减轻。第2天再治疗1次。全身和局部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哺乳。[汤红.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35例.新中医,1995;(03):34-35]

评析:本案为汤红治疗乳痈验案之一。

急性乳腺炎因细菌侵入乳腺组织而引起的乳房感染,兼之排乳不畅,引起乳汁积聚而成。乳房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均能活血散瘀、疏通经络、增强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采用针灸治疗,见效快,疗效好,不损伤乳腺,能及时解除病人痛苦。不影响乳腺的正常分泌,应是急性乳腺炎早期治疗首选的治疗方法。

(四)刘锡安医案

刘×,女,27岁,工人,1989年7月6日初诊。

主诉:产后两个月,两天前因入睡后挤压,晨起左侧乳房出现鹅卵大小的硬结,并伴有触痛,乳汁排泄不畅。查体:营养良好,呈急性病容;左侧乳房3至8点处有6cm×8cm大的肿块,局部红肿焮热、疼痛拒按,触之无波动,体温39℃。

诊断:乳痈。

取穴:取其背部左侧的膈俞、肝俞及附近的两个红色丘疹样反应点针刺放血。

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两臂伏于桌面。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用26号1.5寸毫针刺入1~1.5cm,以得气为度,不留针,摇大针孔后出针,然后挤压针孔,出血数滴即可,每日1次。

第2天复诊:乳汁排出较畅,乳房肿痛、灼热大减,硬结缩小至2cm×4cm,体温37.5℃,依前法再针。第3天来告知,肿块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而告痊愈。[刘锡安.针刺放血治疗乳痈63例.中国针灸,1996;(09):22]

评析:本案为刘锡安治疗乳痈验案之一。

乳痈多由胃热、肝郁、火毒所致。背属阳,为足太阳经所行之处,故取背部反应点,能起到清热解毒之效。膈俞为血会,泻膈俞可调气血、畅冲脉,同时因饮食之上下,皆历膈而出入,取膈俞以通畅肠胃之气。肝俞能疏肝解郁,通乳散结。刺血属于“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故此法对未成脓的乳痈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

在乳痈初起未溃脓时,应用针刺放血疗法效果显著,具有方便、简单、疗效好、经济而无副作用的特点,患者容易接受。

(五)孔尧其医案

赵××,女,28岁,工人。1988年2月25日初诊。

病史:患者未婚时发现两侧乳房均有肿块。1987年3月怀孕后,4月体检时发现左乳肿块,疼痛,步行受震动时尤甚,5月后疼痛消失。12月5日分娩,系难产。婴儿健康。产后左乳胀痛,热敷后减轻,至1988年1月中旬,左乳肿块疼痛,****有脓样分泌物,相对应的背部有刺痛,服复方新诺明片3天,未用其他药。今日来针灸科求诊。

一诊:检查:面部焮红(T36.7℃),恶寒发热,左乳肿块胀硬疼痛,相对应背部压痛。血液检验:白细胞11×109/L,中性分叶86%,淋巴14%,诊断为乳痈。

治疗:先取患乳对侧额旁2线,配合患乳自我按摩,然后取额顶线、顶枕线,配合自我按摩。针刺手法采用抽气法。即手持毫针,与头皮成15°,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往下缓插1寸许,然后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每次至多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许,如此反复运针多次,留针24小时。

自我按摩在额旁2线与额顶线行针时,嘱患者轻柔地按摩乳房硬块,在顶枕线行针时,要配合按摩患乳相对应的背部压痛点。

按上法治疗,针后即觉左乳胀痛锐减,背部刺痛鲜见。嘱留针至第二天。

二诊:次日复诊,恶寒发热已除,左乳房与右侧宽胀程度相似,背部相应部位时有痛感。血液检验:白细胞9.5×109/L,中性分叶71%,淋巴26%,嗜酸性3%。能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左乳疼痛明显减弱。继以上法巩固疗效,运针3~4次。

三诊:2月27日复诊,背部痛感消失,夜寐安,乳房两侧相差无几,左乳无胀痛,仅抚摸时有轻微疼痛。

四诊:继续用上法治疗,每天1次,至2月29日复诊,婴儿能吮患乳,乳房肿块变软,无刺痛。血液检查:白细胞7.5×109/L,中性分叶70%,淋巴30%,诸症悉除告愈。[孔尧其.头针治疗乳痈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04):219]

评析:本案为孔尧其治疗乳痈验案之一。

乳痈多由产妇素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破裂、外邪火毒侵入乃致,故常责之于肝胃。《类证治裁·乳证》云:“乳证多主肝胃心脾,以****属肝经,乳房属胃经。”故头皮针治疗时,取额旁2线和额顶线中1/3,皆以该两线主治中焦病证,可获疏肝和胃、行气散结之效。所用抽气之法,乃出自《针灸大成·金针赋》之“抽添法……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针灸问对》),故属提插补泻范畴。抽气泻法手法重、刺激量大,易激发经气。应用以上治疗方法,红肿、疼痛很快消退,且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也随之正常,其泻火、消肿、止痛之功显而易见。

在头针运针和留针期间,配合按摩患乳肿块,既可引导经气流注患部,加快头针得气获效,同时又可疏通乳络,促使肿消结散。治疗中有无自我按摩的配合,对疗效影响很大,临床不可忽视。

五、缠腰火丹

(一)殷克敬医案

赵××,男,26岁,工人。1981年5月18日就诊。诉:左侧腰上部疼痛七天,逐渐牵及背部,一天前皮肤起疱疹,服药不效来诊。查:神清,左胁下痛,心肺正常,腹痛,肝脾未触及,左胁下至背,皮肤潮红,有密集的红色丘疹,有的已形成疱疹,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细。诊断: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取穴:外关、曲池、阳陵泉,疱疹周围用梅花针叩刺。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针后疼痛减轻,共针6次基本痊愈。(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缠腰火丹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缠腰火丹亦称蛇丹,多发于胸胁背部。祖国医学认为此疾发生多由湿热浸淫,毒热壅盛,郁于肌表。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可清三焦热,疏经活络,曲池清泻阳明热邪;阳陵泉,清泄肝胆湿热。局部梅花针叩刺,通经活络,疏调局部经气,共奏疏解湿热之邪,活络止痛之效。

(二)罗师荣医案

陈××,男,31岁,工人。1984年5月8日初诊。患者于2天前开始右侧胸部疼痛并逐渐向腰部延伸,痛痒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