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44

第44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3)

第五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3)

评析:本案为湘潭市湘仁不育症专科医院刘美清治疗闭经验案之一。

本组病例均为继发性子宫型闭经,因刮宫次数过多,刮宫力量过强,从而使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伤,因而虽口服雌激素,注射孕激素仍不能引起月经来潮,故现代医学认为子宫型闭经只能明确诊断,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以经络脏腑为本,以气血为用,妇女的月经是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既然子宫受损,经络气血天癸也就受到损伤,因而在治疗上取: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选一贯煎加味。方中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滋养阴血;川楝疏肝理气。诸药合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使天癸至,经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因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水谷,化精微为气血,血源充足,则经血自行,故针刺取脾俞、足三里;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则精血自充,故取肾俞补肾气;中极能调理冲任而疏调下焦;血海疏肝气;三阴交可使气血下行,如此运用,则肾气旺盛,冲任互资,血溢胞宫,月经复潮。

四、阴挺

(一)陆瘦燕医案

李某,女,35岁。

产育多次,气血亏虚,子宫下落不能上收,脉软弱,针灸中药并进以固任脉之气。

处方:(1)关元△,气海△,中极,百会△。(注:“△”表示灸,下同)

(2)府舍+,双;维道+,双;气冲+,双;冲门+,双;蠡沟+,双;三阴交+,双。

(3)中药:全当归12g,川芎6g,酒白芍6g,粉甘草2.4g,潞党参9g,黄芪9g,白术9g,陈皮4.5g,升麻1.5g,乌附片4.5g。5剂。

针灸十二次而愈。(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阴挺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阴挺一症,亦称“阴脱”,以其突出如菌,故又有“阴菌”之名,多发于产后,故又称“产肠不收”。多因肝郁、脾虚下陷所致,常为虚证,但也有湿热流注肝经而致者,则可兼见小溲涩滞,心烦内热等。又因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任脉起于胞中,以上毛际,故阴挺之病,与此三经关系最密。本例病者,产育多次,损伤胞络,以致气虚不陷,而成此症,故陆氏灸关元、气海、中极以固任脉之气,灸百会以升提陷下之中气;兼用针补府舍、冲门以益肝、脾二经之气(足太阴、厥阴之会);补气冲以益阳明之气;补维道助带脉以主收引(足少阳、带脉之会);补蠡沟足厥阴之络,引络气上注前阴,以润宗筋;补三阴交以佐蠡沟,也是引三阴之气,上润宗筋之意;兼用补气益血、温阳升提之中药,故治疗十二次而痊愈。

(二)周芸医案

患者,41岁,农民,主诉患子宫脱垂5年。因生小孩后子宫复旧不全,逐渐脱出,初期不严重,于2年前,因病情加重,劳累更甚,诊断为Ⅱ度子宫脱垂。体检:患者呈久病面容,身体消瘦,腰部酸痛,小腹有下坠感,当日针灸关元、中极、子宫、提脱、足三里、百会、三阴交等穴。治疗后第六日患者自觉下腹下坠感基本消失,第二次又针灸肝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经8次治疗腰部酸痛消失。检查:子宫呈现Ⅰ度脱垂,根据上述治法针灸10次后症状完全消失,妇科复查子宫位置正常。[周芸.阴挺针灸法临床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6;(04):559]

评析:本案为麻栗坡县医院中医科周芸治疗阴挺验案之一。

阴挺属于西医学子宫脱垂,系盆底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松弛,失去维系子宫正常位置的能力。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脾气下陷,脾肾亏损,无力上举所致,或者产时用力太过,产后过早、过重体力劳动,产育过多,房劳伤肾,带脉失约,冲任不固,无力系胞而致阴挺,治疗上应健脾益肾,固摄胞宫。取任脉,督脉经穴位为主,配以足阳明经,足少阴经为辅。主穴为关元、气海、百会、子宫,再根据临床表现,相应配穴,效果更佳。

(三)王宛彭医案

田某,女,36岁,小腹下坠不适,常有异物下垂,如鹅卵大,伴头晕,腰痛,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带下色白质稀量多,劳作后尤甚,影响工作已5年有余。妇科检查,子宫Ⅲ度脱垂。

治疗方法:针刺取穴:子宫、气海、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刺法:嘱患者排空尿液后,仰卧位,针刺子宫、关元穴时,针尖向耻骨联合方向呈45°角斜刺2~3寸,行提插补泻手法的补法,当患者小腹部有收缩感时停止行针,将针留在穴位内。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时直刺1.5~2寸,行提插补泻手法的补法,当有经气感应时,将针留在穴位内,百会穴行平刺1~1.5寸,用平补平泻法。双侧子宫穴用G68051型电针仪通电20分钟,余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灸法取穴:神阙。在针刺上述输穴的同时进行灸法,于神阙穴处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敷脐,使其与脐平,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稍感灼痛时,更换艾炷,每次灸7~9壮,使整个腹部有温热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王宛彭.针灸并用治疗子宫脱垂70例临床研究.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04):26]

评析:本案为王宛彭治疗阴挺验案之一。

本病例用上法针刺1疗程后自觉****异物感消失,头晕等不适感好转,经3个疗程治疗并配合功能锻炼,诸症消失,妇科检查子宫位置恢复正常。子宫脱垂是因多种原因而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疾病,针刺子宫、气海、关元穴能益气、固胞、调任、固摄胞宫。子宫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经穴,乃诸阳之会,具有振奋阳气,升阳举陷之功;足三里乃足阳明胃之合穴,针之可调理脾胃,补益后天之本;三阴交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理脾养血,诸穴相配补中益气,扶正固本;神阙穴隔盐灸之,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针刺关元、气海、子宫穴时应力求针感向下传导并产生收缩感,同时配合提肛做功能锻炼可加速疾病痊愈。治疗期间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性生活等。

五、阴痒

孙深医案

陈某,女,51岁,1998年9月6日初诊。

自诉:外阴瘙痒3月余,坐卧不宁,痒痛难忍,经外用药膏及中药熏洗、坐浴治疗均无明显好转。妇产科检查:外阴有抓痕,****黏膜无充血,分泌物不多,无异味,宫颈光滑,宫体正常大小,双侧附件无压痛,未扪及包块,无叩击痛,白带显微镜下检查未见真菌、滴虫,尿常规正常。妇产科确诊为外阴瘙痒症转我科治疗。

治疗方法:耳穴贴压取外生殖器、肝、肾、肺、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用耳穴探测仪或针灸针柄找准穴位,用2%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脱碘,用小胶布将王不留行药籽固定在穴位上,嘱病人用手指每天每穴按压4~8次,每次每穴按压5分钟,要求有胀、痛、热等感觉,隔日再调换至对侧耳穴,治疗10次为1疗程。体针在上述耳穴贴压治疗的基础上,对于病程迁延,病情顽固者配以体针。取穴:血海、中极、蠡沟。强刺激,反复快速捻转,不留针。用耳穴贴压法治疗5次后,痒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巩固治疗5次,同时配合体针,取穴血海、蠡沟,强刺激手法。瘙痒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孙深.耳穴贴压为主治疗外阴瘙痒症54例.河南中医,2002;(01):56]

评析:本案为孙深治疗阴痒验案之一。

外阴瘙痒症祖国医学称之为“阴痒”。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本患者其发病主要原因是绝经期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而祖国医学则认为是天癸将绝,肝肾阴虚,血虚生风化燥,****失于濡养所致。因此在治疗上着重于调理肝肾,以补为主。耳廓与十四经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耳穴贴压治疗外阴瘙痒症主要是通过“王不留行”药籽贴压刺激,按摩耳穴,通过气血经络的循环作用,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调节脏腑的功能。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肝、肾四穴同用,配以外生殖器穴,起到补益肝、肾,养血润燥,血行风灭而痒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贴压耳穴对于人体内分泌平衡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激活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六、阴吹

(一)钱志云医案

李某,女,28岁,1993年8月初诊。

自述三年前产28天始至今****频频排气,并伴有响声及怪臭味,而****反无矢气。西医检查无****直肠瘘,曾在各大医院求治无效。诊时患者面黄体疲,精神不振,告****排气,每次达十几次,多则几十次,甚则振动****,侧卧或房事后更甚。低头弯腰排气可长达15~20分钟,排气后自觉腹部舒适,平常纳少,进食后常有腹胀不适,大便干结,隔日一次。小便如常。脉细数有力,舌苔微黄。此属腑气不通,肠胃燥实,谷道欠通,胃气下泄旁窍,逼走前阴,形成阴吹。

治则:疏通腑气,调理胃肠气机。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泻法。针刺得气后先行泻法,后行平补平泻。每隔5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经三次治疗后,少腹胀痛明显减轻,****出气减少,****有矢气现象。针刺5次后,****排气已止,****常有矢气。续治疗5次,一切如常。休息1周后续治10次而愈。半年后随访一切如常。[钱志云.针刺病案二则.湖北中医杂志,1995;(02):32]

评析:本案为钱志云治疗阴吹验案之一。

阴吹一症是指妇人****中时有出气或者出气有声,状如****矢气。最早见于《金曦·妇人杂病脉证》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实也”。阴吹病因比较复杂。本案属产后气血亏虚,胃中津液不足,肠道失润,以致大便干结,腑气不通。胃气下行不能循常道排出,迫走前阴,以致****发出吹气声响,连续不断。治宜疏通腑气、调理胃肠气机,取中脘、天枢、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中脘为胃之募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二穴同用,既能疏调胃肠滞气、理气消滞,又能化湿降逆。配关元小肠之募穴,中极膀胱之募穴,能调气回阳补气以固本,加之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二穴合用,可健脾疏肝调理气血。

(二)李琦泰医案

患者,女,26岁。因****矢气1年余于1996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前阴矢气,时断时续,头昏头痛,腰腿软。曾在北流县服用中西药治疗(药物未详),未效。因随建筑队到我镇搞建筑,而来本院就诊。患者诉前阴矢气,时断时续,遇劳则甚,头昏头痛,腰腿软,四肢乏力,下腹坠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脉症合参,诊断为阴吹(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型)。遂以调理脾胃、补肾、益气升清治之。

取穴:合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阴陵泉、百会。

针刺方法:以上诸穴均取单侧,针刺得气后,采用捻转补法,行针后患者述针感从合谷上行传达肩部,从足三里上行传达胃区。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4月17日二诊时患者诉阴吹次数减少,腰腿软,头昏头痛等症明显减轻。按上方继续治疗3次而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引自《针刺治验》)

评析:本案为李琦泰治疗阴吹验案之一。李琦泰,广西扶缓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医师。

阴吹一病,是妇女****有气排出并有声响,属妇科杂症,临床上不甚常见。本例阴吹,病因病机责之于劳累过度,以致脾肾两虚中气下陷。治法以补益脾肾升清为主。《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指出:“针补合谷、足三里、百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类似补中益气汤之效。”故取以上腧穴配补肾俞、阴陵泉、三阴交。共奏调理脾胃、补肾、益气升清之功而病获痊愈。

七、外阴白色病变

朱鸿秋医案

杨某,女,37岁,教师,2002年5月9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