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59

第59章 骨伤科病证针灸医案 (1)

第九章 骨伤科病证针灸医案 (1)

一、扭伤

(一)王登旗医案

武某某,男,18岁,尼日尔人。中学生。1978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左足扭伤4个月余。

病史:4个月前参加学校足球赛时,不慎扭伤左足,当时疼痛较重,行动不便,经服西药及外敷药物,疼痛始终未能消失,曾到马腊迪省某医院体疗科按摩及理疗,疼痛也未能控制,经介绍转针灸治疗。

检查:左足外踝周围无红肿,但外踝前下缘,相当于丘墟穴压痛明显,踝关节背屈24°,着跖屈46°,中跗关节外翻26°,内翻28°。

诊断:左足扭伤(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血瘀型。

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取穴:阳池(右)。

操作:用缓慢捻进法进针,入针后针感上下放散,留针25分钟,中间行针3次,起针后疼痛大减。

二诊:经昨天针刺后,现只觉隐痛,行走较为方便。

经针刺3次后疼痛基本消失,第四日患者来诊告知,疼痛已完全消失,可以跑步活动,均无受限。

(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登旗治疗扭伤验案之一。王登旗生平见感冒。

该法是以同名经相应交叉取穴法,是根据祖国医学脏腑、阴阳、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病在下者,取之上”,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为同名之经,阳池(手少阳经)与患部的丘墟(足少阳经)相对应,两者又“同气相求”,根据《内经》中缪刺、巨刺的原则,“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而引申为该法。

踝关节软组织扭伤后,局部出血凝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疼痛、肿胀及正常功能失调。采用该法,可边行针、留针,边嘱患者活动患部,可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络脉通畅,通则不痛,而达消肿止痛的目的。

(二)杨介宾医案

曾氏,男,19岁,莫桑比克太特省人,黑种人。于1979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左手腕关节挫伤皮肤青肿4天。

病情:4天前骑自行车不慎,被石块绊倒于地,将左手腕部触地挫伤。当即局部肿胀,疼痛难忍,皮下瘀血,肤色青紫,上臂不能下垂,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且伴头身不适,寒热互作,曾服止痛片,七厘散效果不佳,由外科转针灸治疗。四诊所见,神清合作,有痛苦表情,左手腕关节肿胀,神门、中泉穴明显压痛,皮肤呈现青紫色,活动受限,X线片示,排除骨折,舌质暗红,薄白苔,脉沉紧。

诊断:左腕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

治则: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处方:中泉、合谷、阳池、养老。

治法:本方以循经局部选穴为主,取患侧间日1次,用28号毫针直刺1寸深。合谷、阳池重泻手法,中泉、养老刺血3~5滴并加拔火罐。各穴要求针感强烈,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1次,以得气为度,病情缓解出针。本病共治3次,1次胀痛减轻,2次显著好转,3次肿痛消失,其病若失。

(引自《杨介宾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扭伤验案之一。杨介宾生平见中暑。

扭挫伤。是指无骨损脱臼或肌肉撕裂之临床表象,现代医学称软组织损伤,属中医外伤科闪歪凝跌范围。其发病之因多由剧烈运动,暴力扭转,牵拉戾,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其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本《内经》:“血实宜决之”之意,治宜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其大法。取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主气,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主血,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气血俱多,中泉经外穴为痛点所在。数穴合用,刺血拔罐,使经络得通,瘀血得散,伤痛得安,故病得全可。

二、落枕

(一)吕景山医案

赵××,男,37岁,工人。1965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12小时。

病史:昨日夜卧不慎,今日晨始感左侧颈项酸楚强痛,并向同侧肩背、上肢扩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侧回顾而前来就医。

检查:向右侧扭头时,左侧天柱穴周有明显的自发痛、压痛,外观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落枕。

治疗:疏调经气,活络止痛。

取穴:后溪、束骨(均双侧)。

操作:先刺后溪,后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针法。

剌后溪行针3分钟后,左右回顾时疼痛减轻,惟仰头疼痛如故,继针束骨,顿时疼痛大减,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自云:病去三分之二有余,翌日又针1次,痛止病除,活动自如。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吕景山治疗落枕验案之一。吕景山生平见感冒。

后溪,束骨伍用,出自《灵枢·杂病篇》:“项痛不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经气所注,为俞木穴,具有宣通阳气,通络止痛之功;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膀胱气所注,为俞木穴,能宣通足太阳之阳气,而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效。按“俞主体重节痛”,“木主疏泄”之旨,俞木穴对经络之气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它对疼痛性病证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后溪、束骨伍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共收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故落枕之疾而收针到病除之妙用也。

(二)关吉多医案

麦某,女,27岁,教师。1987年9月4日初诊。

主诉:右侧颈项强直3天。

病史:患者3天前清晨起床后自觉右项部强直,酸楚疼痛,不能俯仰和转侧,经本单位医院按摩治疗2次,效果不显,前来求治。

检查:右侧项部肌肉痉挛强直,右侧天柱穴压痛,喜得热敷,颈项活动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诊断:落枕,气滞血瘀型。

治疗: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取穴:手三里(右)。

操作:急取右侧手三里,施以指针,顿感项强略减,遂以针刺该穴,直刺行泻法,同时令患者缓慢左右转动颈基,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次。

针刺后患者项部强直、疼痛已大减,颈项部活动范围增大。次日加针右侧天柱穴,3次而愈。

(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关吉多治疗落枕验案之一。关吉多,男,生于1916年,辽宁省辽阳市人。1932年考入天津中国医学传习所,两年后考入北京华北医学插班,重点学习针灸3年,1937年毕业后迁居成都,悬壶于市,以针灸、中药鸣世。解放后在市一医院任针灸、内科医生,1957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他倡用经筋辨证,设计创用无烟灸条,获四川省重大科技奖,针药合用治疗癫2000例,有效率高达83%。关老曾先后参加全国《针灸学》、《腧穴学》教材的撰著工作,现任成都中医学院针灸系教授。

作者运用手三里穴治疗多种急性痛证,多取桴鼓之效。足膀胱之脉“还出别下项”,其经筋“上挟脊上项”,手阳明之筋“从肩髃上颈”,其筋病则“颈不可左右视”,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故落枕为三阳经脉、经筋受损伤所致。乃取多气多血之经的腧穴手三里以行气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止痛,确能收得满意疗效。

综观作者上述三则医案,均独取手三里穴为主,应用独具匠心,疗效颇著,可堪称作者之经验要穴。

(三)杨介宾医案

达氏,男,44岁,莫桑比克马普托市,已婚居民,黑种人。于1979年9月17日初诊。

主诉:右侧颈项疼痛强硬4天。

病情:4天前晨起始觉右侧颈项强痛,并向同侧肩背上臂放散,不能左右回顾,前后俯仰不便,活动困难,兼见恶风畏寒,精神倦怠,二便尚可,曾服止痛片,封闭疗法,结果无效,由外科转来针灸治疗。

检查:神清合作,有痛苦表情,头向左侧倾斜,右侧颈项肌肉强直,不能转动,胸锁乳突肌,扶突,风池明显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

诊断:落枕(颈项强痛)。

治则:通经活络,疏风止痛。

处方:风池、肩外俞、后溪、绝骨。

治法:本方选穴原则是循经远近相伍,取患侧每日1次,以28号毫针直刺,深均同身寸1~2寸,重泻手法,肩外俞出针拔罐。要求各穴均有酸麻胀重针感传导,留针1小时,在留针过程中,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1次,一面催针,一面活动颈部,疼痛缓解后出针。连续3次,1次病好过半,2次疼痛基本消失,3次活动自如,完全恢复正常。

(引自《杨介宾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落枕验案之一。杨介宾生平见中暑。

落枕又名失枕、失颈。出《素问·骨空论》。明代吴昆:“失枕者,风在颈项,颈痛不利,不能就枕也。”本病多由睡卧姿势不当,或因风寒之邪客于三阳经脉,风邪侵上,寒邪收引,筋脉拘急不舒而病成矣。治当疏散风寒,通经止痛为其大法。取穴根据《甲乙经》云“项不得顾,风池主之”,《千金方》云“绝骨治颈强”。少阳属胆,性主风木,风池为手足少阳之会,其脉循颈,从头至足,取之祛风散邪;绝骨为髓之会,上病下取,具通经活络之效。后溪、肩外俞属小肠,与心相表里,取之畅通血脉而治项强。四穴同用,有疏风通络止痛之功,使经络得通,气血得调,其病自安。

(四)殷克敬医案

卞忠华,男,37岁,陕西省建筑八公司工人1968年10月7日来院就诊。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1个月余。

病史:9月4日晨起时突觉左侧颈项强痛,转侧不利,俯仰受限,经本单位医务室针刺、按摩、拔火罐治疗1个月未愈,故专程来院求余针治。

检查:颈项强直,不能动,在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处压痛比较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