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20682000000028

第28章 腹痛 (6)

腹痛 (6)

本实验为理中汤方药中含人体必需之锌、钴、铜、铁、锰和钼6种微量元素测定结果与分析。理中汤及其药物,均含有丰富的锌、钴、铜、铁和锰5种微量元素,钼含量亦较多,但单味药物含的元素之和,不等于方剂(汤剂或散剂)中元素量,证明方剂中每一元素,绝非是单味中药各元素含量的简单相加,研究中药中微量元素,须注意系统的整体功能。理中汤的不同剂型,各元素含量悬殊,散剂方中元素含量大于汤剂方,单味散药元素含的量,又多于相同单味汤剂药。散剂方(除Mo)元素含量,均大于单散药的均值。汤剂方(除Fe)元素含量,又小于单味汤药的均值。由此说明,生药材直接入药微量元素溶出率高。经复方配伍又能够增加某些元素的析出,然而复方汤剂中,某些微量元素的溶出量,相反低于单味汤剂药,这可能与药物煎溶过程中互制有关,尚待深入研究。本文分析表明,理中汤在防治疾病中,传统服法认为,“散不及汤”之机制,主要取决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并非各元素的含量。各元素防治疾病的作用,只是辨证论治综合作用的一部分,如果单纯依赖某元素的多寡,用来防治疾病将是困难的。

2.药理作用

(1)抗实验性溃疡作用[柳逢夏.理中汤效能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4):315]

柳氏为了观察理中汤对幽门结扎溃疡、吲哚美辛(消炎痛)所致溃疡、胃液分泌的影响及镇痛、抗痉挛作用等,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理中汤对实验性小鼠的溃疡发生具有抑制作用,对胃液分泌没有明显影响,对胃泌素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醋酸致痛有一定镇痛效果,并有延缓******、印防己毒素所致痉挛发生时间的作用。

(2)对环磷酰胺遗传毒性的拮抗作用[何文彬,等.理中汤对环磷酰胺遗传毒性的拮抗作用.天津中医,2002;19(4):40]

何文彬等观察理中汤对环磷酰胺遗传毒性的拮抗作用。

方法:以小鼠骨髓细胞微核(MN)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为指标进行实验,同时以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指标,进行作用机制初探。

结果:理中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微核率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提高小鼠体内SOD活性。

结论:理中汤对环磷酰胺产生的遗传毒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SOD活力,增强机体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自由基对DNA的损伤。因此,在用环磷酰胺治疗肿瘤过程中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配理中汤作佐剂,既能发挥环磷酰胺的抗肿瘤作用,又能减轻其遗传毒性效应,这对肿瘤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小建中汤

【方名】 小建中汤

【来源】

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本方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5处,其中《伤寒论》2处,《金匮要略》3处。《伤寒论》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02条又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瘅虚劳》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篇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处方】 桂枝三两(去皮),白芍六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功能】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证。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方解】

虚劳里急一证,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所致,故腹痛喜温欲按;中虚则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则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即以中焦虚寒为主,理应温中补虚为法,温建中阳而和阴,和里缓急而止痛。方中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益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故为君药。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两味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之用。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里急腹痛,虚劳发热,心悸虚烦自除,故方名“小建中汤”。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饴糖8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用于虚劳病阴阳两虚,而偏重于阳虚者为宜,使用时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滑等为辨证要点。本方“甘温除热”,对阴阳失调所致的虚热,每因劳累后发作或加重,伴神疲肢冷者,亦常应用。若里寒重,可改桂枝为肉桂。或加花椒,气滞者加木香,便溏者加白术。

2.治疗消化性溃疡 [周光前.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7(4):492]

本组158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查均为阳性。其中治疗组80例,有胃溃疡3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7例;对照组78例,有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5例。

治疗组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饴糖或红糖2两(兑服),徐长卿(后入)10克,每日1剂,水煎服,饭前空腹服下。

若脾胃虚弱者加黄芪30克,淮山药20克,党参20克;肝郁者加川楝子10克,柴胡10克,佛手10克;气滞者加木香(后入)10克,砂仁(后入)10克,枳壳10克;血瘀者加丹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有郁热者加黄连10克,蒲公英20克,寒湿重者生姜改为干姜10克,增吴茱萸6克;食滞加神曲10克,麦谷芽各20克等。4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甲氰咪胍片0.2克,每日4次,三餐饭前半小时服0.2克,每晚睡前再服0.2克,并加服清除螺杆菌之西药,甲硝唑(灭滴灵)0.2克,每日3次;阿莫西林0.5克,每日3次或克拉霉素0.25克,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即做胃镜、幽门螺杆菌复查。

结果:临床治愈36例;好转3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临床治愈8例,好转5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3.治疗慢性胃炎 [马馨兰.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8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71]

治疗58例,均经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治疗以小建中汤为主加减:白芍20克,桂枝10克,甘草7克,大枣5枚,生姜15克,饴糖30克。

若泛吐清水恶心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干姜;呕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乌贼骨、瓦楞子、牡蛎;夜间疼痛者加延胡索、赤芍、五灵脂、丹参;有幽门螺杆菌者加大黄、蒲黄;舌淡胖边有齿痕者加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最短1个月,最长2年。

结果:治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8例。

4.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杨树明.小建中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国医论坛,1999;14(5):15]

治疗98例,全部病例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粪便检查而确诊。以脾胃虚弱型为主,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腹胀纳差,舌质淡,苔白。治疗以小建中汤口服与****同时进行。

药物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睡前****1次,保留2小时,2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治愈51例;好转43例;无效4例。

5.治疗小儿肠痉挛 [徐震.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挛症19例.陕西中医,2001;22(5):291]

治疗19例,均表现为复发性脐周痛,或上腹部痛,甚至全腹痛,但不甚剧烈。每次持续5~7分钟自行缓解,或经腹部按摩,腹部热敷,肌内注射解痉药后缓解。每周发作1~2次,至每日4~5次不等,以每周发作7~8次者居多。伴随症状不固定,包括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四肢不温等,疼痛缓解后随之消失。多数病例间歇期如常人。

治疗以小建中汤加减。桂枝5~9克,芍药10~18克,饴糖30克,炙甘草6~10克,大枣4枚,生姜5克。

若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党参;食欲减退者加神曲、麦芽;便溏者去大枣加莲子肉、山药,呕吐加吴茱萸。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都完成了2个疗程。

结果:痊愈14例;好转3例;无效2例。

6.治疗痛经 [黄丽明.小建中汤治疗痛经2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12]

治疗25例,临床表现为行经少腹痛剧,热敷则痛减,2天后经量渐多而疼痛稍减,经色淡且挟有凝血块,月经周期延长,且经行1周后仍腹痛绵绵不休,常伴有形寒肢冷,面色白,纳差,时感腹胀,舌淡,苔白,脉细迟。

治疗用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生姜12克,大枣14枚。若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伴见腹胀者加焦麦芽15克,每日1剂,水煎温服,7剂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结果:痊愈18例;好转7例。

五、四逆散

【方名】 四逆散

【来源】 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处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

【用法】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分,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能】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方解】

本方所治“四逆”。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不和诸证。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柴胡6克,甘草6克,枳实6克,白芍6克。每日1次,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证治要点为治阳郁厥逆证,由于临床表现非虚非寒,故被后世视之为治疗热厥或气厥的代表方。亦用作疏肝理脾之通剂,常用于肝胆气郁而致的四逆,或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川楝子以清内热。若因阴虚气郁而致的脘腹、胁肋疼痛,忌用本方。

2.治疗慢性胃炎 [杜曦.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7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