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20682000000056

第56章 泄泻(4)

泄泻(4)

一、朱良春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2—94]

朱良春,1917年生于江苏丹徒。少年从师于名医马惠卿和丹徒名医章次公先生,并读于苏州国医专校,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同年取得执照,悬壶于南通,因善用重剂,屡起沉疴,声誉鹊起。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1956—1984)、江苏省科委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苏省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客座教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疗效卓著。擅治肝、胃、肾病,独具匠心,自成一家。

朱良春治疗慢性泄泻,突破了千余年来“久病而虚,当以塞因塞用”的治则。认为此类病人,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往往既有脾气虚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虚实夹杂之象,非“塞因塞用”所能顾及,必须在清除湿热的基础上,运用健脾敛阴之法,方能相得益彰。自创补脾敛阴,清化湿热的仙桔汤(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主治久泻病人,包括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黏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泻痢大便夹有黏胨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疗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之,共凑补脾敛阴,消化湿热之功。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2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薢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黄芪15克。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汤或四神丸治之。

二、印会河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4—95]

印会河,1923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县,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印会河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善抓主症,疗效卓著,尤其对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治有独到之处。

印会河对于湿热停滞大肠而引起的大便次频,中带黏垢,便后有不尽感,或见****下坠、疼痛等证,在现代医学多认为系结肠炎或结肠溃疡者,认为此便垢不爽,病在大肠。大肠乃六腑之一,以通为顺,不利于藏;且肠垢乃湿浊所成,流于肠内有碍传导,清除出肠则利于降浊。创有清肠燥湿,除积导滞,解毒消炎的清理肠道汤(小条芩12克,赤、白芍各15克,粉丹皮12克,桃仁12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用法:先将诸药浸泡在清水中,水须没药渣一寸左右。约半小时后,以文火煎煮,沸后再煎10分钟,然后倒取药汁约100毫升,温服。第2次煎药时,用水较头煎少,因药渣已经湿透,其余同前。服药时间宜与吃饭隔1小时以上,饭前饭后均可。

本方系脱胎于“芍药汤”和“大黄牡丹皮汤”,去除其中得因于泻下而增添病人痛苦得大黄、芒硝等药,增加抗感染、解毒的败酱草、马齿苋等药,着眼于大肠的炎症。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础理论,选择一些既治肺又治大肠的药物,如黄芩、桃仁、薏苡仁、冬瓜子等。这样即使大肠积垢之腑实证与脾虚水泻有所区分,同时又与便脓血的痢疾划清界限。特别是把民间治痢疾、消大肠炎症的马齿苋用进正方,为治疗本病增加疗效。故本方用开利肺肠之品,其意在消肿消炎解毒,而无致痛致泻之弊,故较之枳实导滞、木香导滞诸方,均为兴利除弊之作。腹胀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加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三、路志正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5—96]

路志正,1921年出生于河北藁城,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路志正幼承家传,继而从师,并就读于私立中医专校。从医5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儿科也有很深造诣。

路志正认为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故治疗既应扶正,又当祛邪。

自拟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的乌梅败酱方[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用法①水煎服,分2次服。②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方中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四君健脾益气,使健脾而行其运化水湿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治泻痢;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椰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薏苡米、白蔻。

四、郭谦亨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6—97]

郭谦亨,生于1920年,陕西省榆林人,为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郭谦亨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并从医于当地名医。1938年行医塞口,1955年在陕西中医进修学校任教,担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内科,尤精于脾胃病的诊治。

郭谦亨治疗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慢性泄泻者,认为此病在中医则属于久泻、久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可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更多属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治疗创有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的久泻断下汤(炙椿皮9克,土茯苓9克,川黄连6克,炒干姜6克,石榴皮4~6克,防风6克,广木香4克,炙米壳9克,延胡索4克),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结、虚实交错证。症见长期溏便,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便黏液脓血,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用法:用清水浸过药面(约350毫升),煎至150毫升,滤出药液,渣再用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出药液合一处,搅作散剂或丸剂,先服1份,另1份间隔6小时服。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或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方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病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乌梅、米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延胡索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是治疗久泻、久痢的一个通用效方。本方为开泄敛涩并举之方。重在涩肠与解毒祛湿,扶正之力不足,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或与健脾方药交替使用,则收效更著。便下黏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者,加党参12克。

五、胡翘武治疗泄泻经验 [张丰强,郑 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7—99]

胡翘武,1915年生于安徽歙县。幼承庭训,诵习医经,后从名医,5年毕业,悬壶乡里。为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并任全国老年病学会委员等职。临证近60春秋,学验具丰,卓然成家。精于内科外感热病及疑难病证的诊治,深得病家信赖与同道赞许。

胡翘武认为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阳****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创有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的姜莲养肠汤(干姜3克,毛姜10克,阿胶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黏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伴消瘦,四末不湿,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黏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