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20682200000029

第29章 晶状体病 (4)

第六章 晶状体病 (4)

【解析】目为至宝,钝物撞击伤目,或锐利物体刺伤,晶珠破裂溢于前房,致视物不清。因伤致卫气失故,奏里不密,风邪乘袭而入,见畏光流泪。又因伤及气血,致气滞血瘀,则疼痛。根据张皆春先生的经验,和对2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加味除风益损汤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确有较好的疗效,一般晶状体囊膜穿孔较小,患者年纪较轻者效果尤佳。但钝力挫伤,晶状体囊膜未曾穿破者,疗效不够理想。

有些资料谈及,外伤性白内障青年患者,在一年内混浊的晶状体皮质可以自行吸收,这种情况,临床上也曾见到。但通过例一苗性患者来看,已患外伤性白内障4年之久,用加味除风益损汤治疗而获痊愈,足以说明此方的效能。

(五)赵庭富治外伤性白内障验案(《中医眼科五色复明新论》)医案于某,男,32岁,已婚。河北省赞皇县运输队司机。

于1985年8月3日就诊。主诉:左眼被铁屑溅伤后视物不清30天。曾在某医院取出异物后,因晶状体全部呈乳白色混浊,皮质充满前房,该院为避免青光眼,准备手术治疗,患者担心失明而前来诊治。检查:左眼远视力:侧视眼前手动,结膜鲜红色充血,虹膜8点处约见瞳孔缘,前房呈乳白色混浊。

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

辨证:肝热炽盛,瘀滞经脉。

治则:清肝泻热,化瘀通络。

方药:化瘀通络汤加味。

【处方】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参、鸡血藤、地龙、五味子、枳壳、荆芥、防风、柴胡各10g。日1剂,水煎服。

于1988年8月20日复查,左眼视物清晰,左远视力0.08,前房乳白色混浊基本吸收,眼压正常,眼底清晰可见。

【解析】目为至宝,钝物撞击伤目,晶珠破裂溢于前房,致视物不清。眼外伤后肝气易动,肝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肝郁则易化火生热,风邪乘袭而入,故晶珠混浊。治以清肝泻热,化瘀通络。

第三节继发性白内障

继发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的炎症或退行性病变,影响晶状体的营养和代谢而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其中以慢性葡萄膜炎并发者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在原发眼病的基础上,晶状体逐渐混浊。多为单眼,亦可为双眼发病。

本病中医称为“金花内障”、“如金内障”、“银风内障”等。多因肝经风热或头风痰火上攻于目;或因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晶珠失养而成。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肝经风热证

【证候】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眼痛目赤,或有畏光流泪;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常见于虹膜睫状体炎、化脓性角膜炎引起的继发性白内障。

【分析】肝经有热,复感风邪,循经上攻头目,故眼痛目赤,畏光流泪;热淫晶珠,晶珠失荣,渐而混浊,神光发越受阻,则视物模糊;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肝经风热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加减。若晶状体前囊附有虹膜色素者,加赤芍、牡丹皮、丹参以凉血活血化瘀。

(二)头风痰火证

【证候】晶状体混浊,眼胀头痛,视物模糊;舌质红,苔白滑,脉弦数。常见于青光眼引起的继发性白内障。

【分析】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火盛生风,肝火夹痰火上壅头目,阻塞清窍,气血津液不行,故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痰火阻塞清窍,晶珠失养,渐渐混浊;舌红、苔白滑、脉弦数均为头风痰火之象。

【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若头痛面赤,加磁石、石决明、天麻以平肝熄风。

(三)肾阴亏虚证

【证候】晶状体混浊,视物昏花,眼内干涩,头昏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见于各种慢性眼病后期继发性白内障。

【分析】肾阴亏虚,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状体渐混则视物昏花;肾藏精,精生髓,诸髓属脑,肾阴亏虚,脑髓、骨骼失养,故头昏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均为肾阴亏虚之象。

【治法】滋阴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味。若视物易疲劳者为气虚,加党参、黄芪以补气明目。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姚和清治继发性白内障验案(《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

医案1陈某,男,59岁。

一诊:双目高度近视并发沉翳内障,睛酸视糊,舌赤,脉细数,兼头晕耳鸣,腰背酸痛。症由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治以滋阴降火。

【处方】生地黄24g,山药12g,茯苓12g,泽泻9g,山茱萸9g,牡丹皮9g,知母9g,黄柏9g,杜仲12g,7剂。

四诊:数进滋阴降火之剂,头晕耳鸣等症状减轻,睛酸视糊以及眼干灼热等略为好转。望六之年,不但阴虚,气亦不足,当予益气养阴。

【处方】党参9g,麦冬12g,天冬12g,炙龟甲15g(先煎),枸杞子12g,五味子3g,7剂。

【解析】本案系高度近视并发。高度近视多因肝肾阴亏,本案且见虚火上炎之象,所以先予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待火退而继以益气养阴之二甲生脉散。

医案2陈某,男,34岁。

患如银内障,并左侧上下肢同时患病,手足拘急,难以屈伸。据述:于一年半前,由于持续发热,经医治后热退,但感左侧手足疼痛,举止不便,随而弯曲拘急,屈伸不得。半年后,复感左眼视糊,而且逐渐发展,于最近1个月,左眼失明,不辨人影。

辨证分析:患者身材矮小,面色不华,脉微细,苔薄白。诊断其病为阳虚。《内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又云“阳受气于四肢”,阳虚则寒,寒主收引,故而拘急。探测其病是因当年发热,用发汗药太过而引起。至于目病内障,系因脏腑内损,气血不能上荣。本病病在瞳神,瞳神具水火之精,水足火烛,故能目明。如果阳火式微,则烛照不能,瞳子翳障,多责厥阴受邪,经中郁结,是以气血不达。

中医诊断:如银内障。

西医诊断:继发性白内障。

治法:祛风补虚,防邪复入。

方药:侯氏黑散。

【处方】菊花160g,防风 40g,白术40g,桔梗32g,人参12g,茯苓12 g,当归12g,川芎12g,干姜 12g,桂枝 12g,细辛12g,牡蛎12g,矾石12g,黄芩20g,上药共研为末,用温酒吞服,每日1次,每次服3g,共服20日。后用冷开水吞服,每日3次,每次3g,继服40日。60日为1疗程。

【解析】本例是因阳虚,正气不足,经络营卫空虚,为邪所乘而得病。因思厥阴为风木之脏,最易招致风邪,风淫末疾,故四肢拘急,风性善走空窍,阳虚而风居空窍,故目同时受累。《内经》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即此之谓。仲景创侯氏黑散有填空塞窦之法,于驱风补虚之中,行其堵截,则风熄正实而病根绝。患者共服2疗程,手足举止灵敏,屈伸便利,一如常人,眼之内障已化,目亦大放光明,是亦意想不到的收获。

医案3王氏,约30岁。

患梅毒,医用升药,疾虽愈,但感骨节疼痛,左目视物昏糊,眼前发花。盖其病瞳神气色昏蒙,内隐云翳,乃如银内障之变。其人身材矮小,体质薄弱,面色萎黄,神气不扬,脉虚软,舌质淡,一望而知其为虚象。治疗梅毒,虽有升发、解托、抑遏、内攻等法,然总的不外攻补,必须在辨明虚实的前提下进行。《内经》有云“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提示虚为百病之本。

中医诊断:如银内障。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土茯苓30g。

此方共服10剂,未见效验。乃至亲陪至宁波内科名医范文甫先生处讨教。范文甫先生同意我的看法,但认为茯苓力量不足,可改用青铅。他处方:六味地黄汤加青铅30g。病人初服3剂,感觉精神舒畅,疼痛消除,目光颇有好转,又服5剂,目光恢复如旧,再看瞳神已较皎洁清晰,原有翳障,已化为乌有。

【解析】本例虚象明显,却用劫药,所以变症百出。特别是应用升药汞剂,古人曾劝告再三,云其毒性剧烈,仅能权宜用之,否则,毒气流窜,窜入经络筋骨,血液耗散,为害无穷。本例是因克伐致虚,正不胜邪,药毒内窜。血损液耗,致筋失养,目失所荣。治疗当以养血生津,补益肝肾精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茯苓30g以制其毒。后茯苓改用青铅,因为铅汞交感,服之能制汞毒,同时此药直达肝肾,功善镇坠,瞳神发白,责之肝肾有邪,下虚上实,是非用重镇之品不克为功。

第四节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并发于糖尿病患者的晶状体混浊,属于代谢性白内障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60%~65%。临床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发生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称为成年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其症状、体征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似:一类发生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称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率为10%左右,其特点是发病迅速,发展快,晶状体可在数日至数月内完全混浊。

本病中医学认为与由消渴变为雀目或内障相似。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素体阴虚,以致燥热偏胜,****亏耗,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晶珠失养而混浊。

一、辨 证 论 治

阴虚火旺证

【证候】晶状体混浊早期,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尿频量多,口干欲饮;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故晶状体混浊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尿频量多,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数均为消渴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若口渴多饮,加石斛、天花粉以养阴生津,加芦根以清热;心烦易燥,加麦冬、玄参养心滋阴,加栀子清热除烦;眼底出血,加生地黄、赤芍、白茅根、三七凉血止血。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姚和清治糖尿病性白内障验案(《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医案1张某,女,63岁。

一诊:左目病内障失明有年,近则右目亦昏,头目晕眩,面部烘热,口干烦渴,消瘦。脉细弦数,舌光无苔。症类消渴,是因阴亏液耗、水不涵木,治以养阴生津、壮水涵木。

【处方】生地黄24g,熟地黄24g,天冬9g,麦冬15g,玄参15g,炙龟甲24g(先煎),炙鳖甲24g(先煎),红枣10枚,阿胶 9g(烊冲),7剂。

【解析】因伴阴亏液少表现,所以用二地滋阴补血凉血,二冬养阴润燥生津,二甲滋阴益肾潜阳,玄参滋阴益肾清热。全方功能滋阴补血、润燥生津。之后继以二甲复脉汤,亦具滋阴生津之功,且有益肾潜阳之效。本案阴液虚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胃阴被灼,因而不能化水谷为气血津液,灌溉脏腑肢体,上濡空窍,营养黄精,所以治以益肾潜阳、养阴生津之剂甚为合拍。

医案2杨某,女,68岁。

一诊:素有高度近视,近年兼患内障,眼干睛酸,视物不明,舌红绛无苔,脉虚细而数,口干,烦渴频饮,两年于兹。此为上消病目,由于真阴大亏,相火浮越无制,火能消水,故而津液皆干。

【处方】鲜生地黄30g,大生地30g,金钗石斛12g,白芍10 g,麦冬18g,五味子3g,乌梅9g,女贞子9g,玄参15g,南沙参15g,7剂。

三诊:多饮而渴不止,责之肺虚,气不化津。治以补肺生脉、养阴增液。

【处方】鲜生地黄30g,大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8g,北沙参15 g,炙鳖甲24 g(先煎),炙龟甲24g(先煎),石斛12g,五味子3g,7剂。

八诊:数进养阴生津之剂,舌已见苔,脉数亦缓,烦渴消除,目视较前清晰,惟内障较重,须久治,复明大有冀希。

【处方】党参12g,麦冬18g,枸杞子12g,炙龟甲24g(先煎),炙鳖甲24g(先煎),五味子3g,7剂。

【解析】本案由消渴引起,由于肺胃燥热,耗伤津液,导致津液不足,所以烦渴而多饮,方用大剂量之增液汤、生脉散加白芍、乌梅等。之后,并加二甲,继以二甲生脉散收功。是因这类方药具有养阴增液、清热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所以服后诸恙消失,脏腑功能恢复,视力也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