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20682200000051

第51章 视网膜病 (14)

第九章 视网膜病 (14)

医案2谭某,男,36岁,工人。

自觉近日左眼前有圆形阴影,视物如隔云雾样模糊,视力0.6,眼底黄斑部水肿,中心凹反射消失,周围有点状黄色渗出物。诊断为急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无其他自觉症状,舌脉如常人。眼底以水肿渗出为主。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黄斑水肿与脾失运化有关。引起脾失运化的原因,在眼科来说,首推其肝,以其肝开窍于目故也。此系肝木克脾土,脾虚不运所致。治宜疏肝和脾,取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车前子10g,牡丹皮10g,丹参12g,甘草3g。

服上方12剂,水肿消失,视力提高至0.8,遗留点状渗出。改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法,用生熟地黄丸加减。

【处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2g,黄精15g,茯苓12g,丹参12g,枸杞子15g,苏木10g,牡丹皮10g,决明子10g。

服上方30剂,渗出物基本吸收,黄斑中心凹反射恢复,视力远1.0,近1.2 ,终止治疗。

【解析】眼与脏腑关系密切,《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脏腑功能协调,则神光充沛,视力正常。若脏腑失调,可致目昏目暗等。故本例虽无全身症状,仍可从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去认识、辨证和用药。

第九节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

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局限于黄斑部及其附近的脉络膜视网膜肉芽肿性炎症。多发于青壮年,患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无明显性别差异,单眼发病者居多,少数病例为双眼患病。本病的临床特点为黄斑部有黄白色渗出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和出血。荧光血管造影证明本病属于新生血管病变。

本病属中医“视赡昏渺”、“视直如曲”等范畴。多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肝郁化火、血热妄行;或湿热痰瘀,上犯目络而致病。其根本病机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火热动血,湿浊痰瘀凝聚。

一、辨 证 论 治

(一)阴虚火旺证

【证候】视力下降,眼底黄斑区出现黄色圆形渗出病灶并有出血;头晕面赤,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肝肾阴虚,火热内生,虚火上炎,入于血络,煎烁营阴,营血津液外溢,渗于黄斑部,故有渗出和出血,碍其神光而视力障碍;火性炎上,则头晕面赤;灼伤津液,则口干咽燥;内扰心神,则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散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出血早期加墨旱莲、炒茜草以滋阴止血;后期加丹参、茺蔚子以活血散瘀;渗出多者加连翘、夏枯草、大贝母以散结化痰。

(二)肝郁化火证

【证候】眼病日久,视物模糊,黄斑部渗出及出血不多,色素紊乱;情志不舒,烦躁易怒,胸胁胀闷;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分析】久患眼疾,情绪不畅而郁闷,肝郁气滞,日久化热,郁热上犯清窍,入于目中血络,气血津液失其常道,故视物模糊,眼底有渗出及出血;肝失条达,疏泄失职,则烦躁易怒;肝郁不舒,故见胸胁胀闷;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皆为肝郁化火之象。

【治法】清热疏肝,行气活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出血多者加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渗出多者加陈皮、昆布、车前子化痰渗湿,软坚散结。

(三)湿热痰瘀证

【证候】眼病日久,视物模糊,出血不多,血色暗红,渗出较多;形体肥胖,头重胸闷,食少腹胀,便溏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

【分析】肥人多痰,湿热内生,痰瘀凝聚,熏蒸目窍,故视物模糊,眼底有渗出及出血;湿阻清阳,则头重;湿阻中阳,则胸闷;湿困脾胃,则食少腹胀;湿热阻于下焦,则便溏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为湿热痰瘀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若失眠多梦者,加石菖蒲、远志、夜交藤化痰宁神。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姚芳蔚治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验案(《眼底病的中医治疗》)医案1张某,男,32岁。

主诉:右眼眼前有黑影遮住,视物不清已半月。检查:右眼视力0.1,加镜片无进步。外眼(-)。瞳孔反应良,晶状体及玻璃体皆透明,眼底:视盘及网膜血管皆正常,黄斑部约有1/4PD大小的黄白色圆形较为隆起的病灶,其间有新月样出血灶,周围网膜轻度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左眼视力1.2,眼内外皆正常。右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于动脉期,在渗出灶内出现斑点状荧光,扩大观察,可见斑点状荧光呈网眼状形态。全身体征:人软乏力,胃呆纳少,舌苔白腻,脉濡细。

诊断:右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辨证:脾虚气弱,痰湿瘀阻。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利水。

【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10g,炙甘草3g,蒲黄15g(包),茜草15g,花蕊石15g,三七粉2g(吞),半夏10g,陈皮8g。

治疗经过:服上方7剂,自觉眼前黑影变淡,检查视力与眼底无明显好转,嘱原方续服7剂,诉黑影又淡,检查右眼视力0.3,眼底出血略退,网膜水肿吸收。

【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制半夏10g,陈皮3g,丹参15g,夏枯草15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6g。

此方共服3周,渗出吸收,中心凹反射可见,视力恢复至1.0,乃终止治疗。

【解析】本病局部体征主要是渗出与出血,其局部病理特点为湿浊痰瘀,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配合祛湿、化痰、活血之法。本例证属脾虚气弱,故治宜补气活血,化痰利水,方用六君子汤合四苓散酌加活血化瘀之品。

医案2张某,女,28岁。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变形已3个月。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1.0;右眼外眼(-),眼底:黄斑部约有2个1/4PD大小的黄白色结节样渗出斑,相互连接。病灶边界清楚,伴有少许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射消失,未见明显出血灶;视野检查:有约10°的比较中心暗点;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病灶部荧光染色,其周边呈现轮状遮蔽荧光。左眼(-)。全身体征头晕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诊断:右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辨证:肝肾阴虚,气血瘀结。

治则:壮水涵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处方】生地黄24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知母6g,黄柏6g,丹参15g,赤芍10g,川芎6g,海藻24g,昆布24g。7剂。

治疗经过:本方共服3周,各种体征消失,检查视力0.5,黄斑渗出病灶缩小。乃继续原方加减连服1月。视力检查为1.0,黄斑渗出病灶大部吸收,遗留白色瘢痕,中心凹反射隐约可见。视野检查,尚有5°比较中心暗点,嘱原方加减继续服1个月,未见明显进步。乃予杞菊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解析】姚芳蔚认为,本病后期瘢痕形成,宜选加海藻、昆布等软坚散结之品。本例证属肝肾阴虚,结合局部湿浊痰瘀的病理改变,治宜壮水涵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故用知柏地黄汤酌加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之品。

第十节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发生于黄斑部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无性别差异,其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正相关,是发达国家老年人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根据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其临床特点分别为:干性患者多双眼同时发病,视力缓慢减退,眼底见硬性玻璃膜疣,RPE变性萎缩;湿性患者常双眼先后发病,视力下降急而显著,眼底见软性玻璃膜疣,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并可发生视网膜下出血和视网膜出血,晚期黄斑区下瘢痕化,中心视力丧失。

本病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暴盲”的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肾亏损,脾虚不运,肝肾虚损,目失所养;或脾虚气弱,痰湿内聚;或肾阴亏耗,虚火内生等所致本病的发生。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肝肾阴虚证

【证候】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遮挡,甚至视力骤降,视物不见,眼底可见黄斑部出血,呈片状或圆点状,或网膜前大量出血,甚至进入玻璃体;全身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弱。

【分析】瞳神属肾,神光赖肾水滋养,肝开窍于耳,目得血而能视。年老体衰,精血不足,肝肾亏虚,神光乏源,故眼内干涩,视物模糊;肾主黑色,肾精亏虚,视衣失养,故眼底后极部色素紊乱;若虚火灼络则可见眼底出血;肝肾亏虚,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故腰膝酸软;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弱均为肝肾阴虚之征。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眼底出血多者加白及、炒茜草凉血止血;硬性渗出物多者加山楂、鸡内金软坚散结。

(二)脾虚气弱证

【证候】视力渐降,或视物变形,眼欲垂闭易疲劳,黄斑区水肿、渗出或有出血;脘胃痞闷,大便溏薄,肢困身重;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分析】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黄斑属脾,脾失健运,浊邪不降,上泛清窍,气血津液失其常道,故黄斑部有渗出、出血;若反复出血,则是脾不统血之故;脾虚不运,清阳不升,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或视物变形;脾气虚弱,胞睑升举乏力而欲垂闭;脾虚则湿困,故脘胃痞闷,大便溏薄,肢困身重;舌淡苔白腻,脉细弱皆为脾虚气弱的表现。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眼底有出血者,加三七、茜草、白茅根凉血止血;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磁石以养心宁神。

(三)阴虚火旺证

【证候】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黄斑出血较多,色鲜红;咽干口燥,烦躁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年老体衰,****亏耗,水不济火,虚火内生,上扰目窍,入于营血,火灼营阴,血溢脉外,津液外渗,故黄斑出血;出血及渗出滞涩神光,而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不足,则咽干口燥;虚火内扰则烦躁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散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眼底出血者,加墨旱莲、白茅根凉血止血。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韦玉英治老年性黄斑变性验案(《韦玉英眼科经验集》)

医案谭某,男,59岁,某部队会诊病例。

初诊日期:1989年7月27日。主诉:双眼视力先后明显下降伴视物变形7个月。病史:右眼于1988年底突感视物模糊,看窗框不直,2个月后左眼有类似症状。在某医院按黄斑变性用维生素E、维生素C,菸酸及肌苷治疗,视力仍差。近1周发现眼底黄斑区出血增多。检查:视力右0.1,左0.3,矫正不提高。双眼晶状体周边轻度斑条状混浊,眼底视盘红,动脉细,走行直。右黄斑部为不规则淡黄发灰的病灶,其周围色素紊乱,硬性渗出多,颞侧及下方出血超出拱环范围。左黄斑区色素紊乱并掺杂黯红出血斑,上方有软性灰黄玻璃膜疣散在。双黄斑区均有水肿,组织增厚。患者常有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心烦失眠。舌质黯红,少苔,脉细弦,尺脉细弱。

诊断:双眼视直如曲(双老年性黄斑变性)。

辨证:肝肾阴虚,血瘀痰积证。

治则:补肾养血,活血消肿。

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柴胡10g,五味子6g,山茱萸10g,茯苓10g,泽泻10g,丹参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5g,槐花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服用三七粉,每日2次,每次3g,用药汁冲服。

二诊:1989年8月5日,自觉服药后精神好,耳鸣头晕减轻,视力无变化。眼底右黄斑下方出血减少,左眼如前。舌质黯红,少苔,脉细。治则守前方。原方加强活血化瘀,加虎杖10g,连服14剂。

三诊:1989年8月19日,全身诸症减轻,惟大便干,寐仍差,左视力提高。检查视力右0.1,左0.5。眼底右黄斑出血部分吸收,左黯红出血变薄,并稀疏散开,水肿减轻,渗出仍多。辨证属肾虚精亏,血流瘀滞,痰浊凝聚。治宜滋阴活血,化瘀散结。

【处方】生、熟地黄各15g,山茱萸10g,盐知母10g,女贞子15g,当归尾10g,丹参15g,赤芍1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陈皮6g,决明子15g,柏子仁10g。7剂,水煎服。

四诊:1989年8月26日,全身无不适,纳、眠好,大便每日1~2次。右眼仍有视物变形,左眼好转。检查:视力右0.2,左0.7。眼底右黄斑出血、渗出部分吸收,左黄斑出血吸收,水肿明显减轻,渗出稀散。嘱原方基础再加太子参、炒白术等补气药,药量各增加10倍。水泛为丸,如梧桐子,每服6g,每日2次,饭后温水送服。

末诊:1989年9月6日,已服特制丸药20天,自觉视力稳定,右眼看直线仍变弯。视力右0.2+1,左0.7。眼底大致如前。继续每日或隔日服丸药。

随访:1990年2月17日及7月12日复查视力保持右0.2,左0.8。眼底出血吸收,右黄斑大片机化瘢痕,下方色素沉着多;左黄斑灰暗斑,偶见渗出点,色素紊乱。

【解析】“肝肾同源”,肝肾不足,髓海空虚则头晕,耳鸣。肾虚不能温煦、滋养腰膝,则腰酸乏力。精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心烦失眠。肾主津液,肾阳不振,肾水上泛则眼底水肿。水湿停滞,聚湿生痰则眼底可见渗出。瘀血内阻则黄斑组织增厚,舌黯。痰瘀互结则可见玻璃膜疣。故用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子、女贞子滋养肝肾,益精明目;五味子滋肾涩精;当归、丹参、槐花、三七养血滋阴,凉血止血;柴胡升阳,使精气上达,助目明视。虽未直接使用祛痰药,但经过补肾益精,治病之源则水肿、渗出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