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气血津液病证妙谛
20682400000041

第41章 虚劳 (3)

第5章 虚劳 (3)

2.《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先伤其气者,气伤必及于精;先伤其精者,精伤必及于气。” 阳气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灵枢·本神》指出:“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说明****为阳气的根本,****不足,可导致脏腑元气的虚衰;阳气为****的主导,****之成,有赖脾胃之气化生。在病理上,任何一方的虚损不足都可影响相对一方。绮石以善治虚劳著称,更从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进一步阐明:凡患病先致阳气伤者,也必累及****,造成****耗损不足;同样,****先受伤损者,也必累及阳气,以致阳气亏虚,精气虚损。日久则成劳损。3.《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先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凡阳虚为本者,统于脾也;阴虚为本者,统于肺也。”理虚即调理虚劳病症。虚劳主要由五脏精气亏损所致。绮石认为,五脏之中以肺、脾、肾三脏与虚劳关系最为密切。肺位于胸腔,居诸脏之上,有 “华盖”之称,素被喻为“五脏之天”。全身气机、津液的输布运行由它主司。

肺虚则营卫不运,精微无以敷布,日久成损。脾居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输送气、血、津、精等营养物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喻脾为“百骸之母”。脾失健运则机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全身营养障碍,肌肉消瘦,四肢不用。肾主藏精,主机体生长、发育、生殖,为先天之本,故喻肾为“性命之根”。肾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故虚劳之治当以清肺、调脾、补肾为根本。此经验之谈,对虚劳的辨证论治有重要启迪。具体步骤应“先以清金为主;金气少肃,即以调脾为主;金土成调,则以补肾要其终”,即绮石所言“执两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调。”此外,绮石的“阴虚论治,一统于肺” 的用药特色对后世医家论治虚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肺脏在五行属金,金畏火克,火喜烁金,故肺最畏火,所以当用清法;对于阴虚劳嗽,在清理肺金以后,尚需继以滋阴清补;而病程迁延,日久必使元气耗散,收敛之法理当必用,概而言之,就是“治肺之道,一清一补一敛。” 清理之品常用杏仁、黄芩、知母、贝母、马兜铃等,清补收敛之品常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地骨皮等。

对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干咳,乃至吐血、尸疰等一系列阴虚之证的治疗皆可采取此法论治。 4.《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阳虚成劳之统于脾者,约有三种:曰夺精,曰夺火,曰夺气,以中气不守为最险。故阳虚之证,虽有填精益气补火之名别,而以急救中气为先。” 本条指出阳虚之劳虽有夺精、夺火、夺气之分,但以中焦脾虚为根本。凡****过度必夺精,精夺则火与气次第衰竭;劳倦过度致夺气,气夺则火与精次第丧失。此外,也有因过服寒凉药而造成命门火衰者。治疗上,由于夺精、夺火主于肾,夺气主于脾,故分别用填精、益气、补火之法,而以补益脾气为首务。因已夺之精,不能速生;已虚之火,赖气以生,气生则精生火生,故补中益气尤急于填精与补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凡治虚劳之证,固不敢纯用补药,然理气药多于补气药,则脉即加数;补气药多于理气药,则脉即渐缓”,即通过查脉之数与不数,以调整补气药与理气药的孰重孰轻。“血为气之母”,大失血患者,往往气亦随血而脱,出现晕厥、虚脱的证候。

失血补血,本为常理,但由于补血的效果缓慢,有形之血,难以速生,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而投补血药物,非但难解燃眉之急,反会贻误病机,危及生命。气为无形之质,易补易固,故当投峻补元气之药,如人参等,速培元气。只要元气尚存,生命就不至于丧失。且气能摄血,补气适能止血;气能生血,补气亦可补血。故临床遇有大失血元气将脱之时,固摄欲脱之气,最为当务之急,亦为临床急救之重要方法。后世医家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出“有形精血难复,无形之气急培”观点,与此论相仿。当然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完全可以通过直接输成分血来及时纠正,如能配以固摄欲脱之气,定能提高疗效;在当时则难以做到。5.《理虚元鉴·治虚药讹一十八辨》:“虚劳治气,与杂证不同。其滞也,不可以利之;其高也,不可以下之;其治满也,不可以破之。”6.《理虚元鉴·三禁》:“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伐气,三禁苦寒是也。”以上2条指出虚劳的治疗禁忌。第一、治气禁用“利”、“下”、“破”三法。

原因为气滞者多由于气虚推动无力所致,不可予理气通络之法;气机上逆者多由于肾不纳气所致,以下虚为本,不可以重镇降气之品;气聚而胀满者多由气虚所致,治当补气行气,不可予破气之品。第二、治疗虚劳禁用以下三类药物。一禁燥烈之品,因燥热有助火劫阴之害;二忌苦寒,因苦寒有败胃伤脾阳之弊;三不可用散气、泄气之药,因其有耗损元气之虞。虚劳之人阴阳气血甚虚,若复遭劫阴、伤阳、耗气之害,必将进一步损伤正气,对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使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故前人有虚劳之病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之说。治疗此病稍有不慎,用药失当,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其用药之禁不可不知。后世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指出虚劳病慎用或禁用汗法,以免动血伤阴,致下厥上竭之证;忌过用寒凉之品,以免更伤脾阳而出现泄泻不止。十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损、劳《临证指南医案·虚劳》:“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本条对文献中较常提到的虚劳、虚损概念给予明确的鉴别。

清朝医家叶天士认为虚、损、劳均指元气虚弱、脏腑亏损所致的多种慢性疾病。古人云“虚者可补,损者难复”,表明虚者尚属病轻,损者便为病重。《内经》有“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治法,说明损与劳有一定区别。按本条所云,机体亏损程度由轻至重,可分别谓之“虚”、“损”、“劳”。目前,凡见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身体羸弱、久虚不复而表现为各种亏损证候的,均统称为“虚损劳伤”,或简称为“虚劳”、“虚损”。十五、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虚劳辨证与死因分析1.《医学从众录·虚劳》:“所谓阳虚有二者,有胃中之阳,后天所生者也。有肾中之阳,先天所基者也……所谓阴虚有三者,如肺胃之阴,则津液也;心脾之阴,则血脉也;肝肾之阴,则真精也。液生于气,惟清润之品,可以生之。精生于味,非黏腻之物,不能填之。血生于水谷,非调补中州不能化之。

”清朝医家陈修园将虚劳分为阳虚、阴虚两类,并进一步指出阳虚主要为胃阳虚、肾阳虚两种证型,阴虚主要为肺胃阴虚、心脾血虚、肝肾阴虚三种证型,此论分类、分型方法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后世医家对虚劳的认识。阳虚主要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有关;阴虚则指津液、血、精的亏损不足。人体阴虚按所病脏腑的不同,阴液的损耗也有所不同,如热病邪热炽盛,最易耗伤肺、胃津液,因此肺胃阴虚以津液耗伤为主要表现。肺津伤可见干咳无痰,鼻燥,痰带血丝;胃津伤则见口燥咽干,渴饮不止。心主血,脾统血,故心脾阴液不足主要以血虚见证为主,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肝和肾在生理上互相滋生,关系密切,肝肾阴虚症状常同时出现,真精即真阴,温热病或重病日久往往使肝肾真阴受伤,表现为手足心灼热、遗精、眩晕、消瘦、口干舌燥或颧红、舌干绛等症。就临床而言,肺胃津伤,病势相对较轻浅,及时救治,阴液恢复也快;心脾血虚则病程稍长,阴血恢复较慢;肝肾真阴亏损,病势最重,阴液恢复的时间相对来说更长。2.《医学从众录·虚劳·续论》:“虚痨之病,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

” 虚痨又称虚劳,是慢性虚弱性病证的总称。陈修园对本病的死因进行分析,认为多数死于辨证不准、用药不当,真正死于疾病的则相对较少。如阴虚者误用温燥的助阳药,则阴伤更甚;虚中夹实者过用峻猛的逐邪药,邪未必去而正气更受重创,以致不死于病而反死于药。故虚劳之人用药务必谨慎小心,稍有不慎,投药失当,对其本已虚羸之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正气一损再损,疾病便难有再愈之日。此论值得后世医家重视,不仅仅是治疗虚劳证,其他病证在辨证论治时也应注意。十六、吴澄《不居集》:虚劳之痰《不居集》:“虚损之人,未有无痰者也……至于虚损之痰,有虚无实,有补无攻。论其脏不出脾、肺、肾三经,论其治不出理脾、保肺、滋阴三法。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藏。”清朝医家吴澄认为痰与虚劳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虚劳之痰,多由脏腑虚损所致,主要与脾、肺、肾三脏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故脾、肺、肾伤则水谷精微运化输布失常,化而为痰。因此治疗虚劳之痰,除化痰治标外,尤需理脾、保肺、滋肾以治本,禁用攻法。

十七、林佩琴《类证治裁》:虚劳预后《类证治裁·虚损》:“虚劳以受补为可治,不受补为不治。”清朝医家林佩琴善用补益治疗虚劳,并以能否“受补”判断本病的预后。体虚而补之不见其功,且反增不适,是为虚不受补。不受补则虚不能复,故为不治。临床如胃气败绝、水谷不下、药食难进者即是。若因辨证定位不明,选药不当,虽用补药而反增其病者,如肾不纳气而益脾,气阳不足而益血,或理应清补而用滋腻等,为用补不当,非虚不受补之例,不可混淆。十八、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虚劳辨证与调摄1.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本条指出虚劳的辨证关键,对临床治疗有极大帮助。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包括的病种、证候较多,病情较为复杂,但其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损,病位主要在五脏,致病因素常先侵及某一脏气、血、阴、阳,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致使病势日渐发展。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言“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阴虚,曰阳虚。”当然辨证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对于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以及辨清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和是否兼夹外邪。2.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调摄护理对虚劳的好转、治愈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虚劳病程较长,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时应将药物与饮食调养、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起来,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避风寒,适寒温:因为感受外邪对于虚劳患者极易耗伤正气,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调饮食,戒烟酒:因为人体气血全赖水谷以滋生,一般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对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洁之物,则应少食甚至禁食。吸烟嗜酒有损正气,不利于虚劳康复。(3)慎起居,适劳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根据自己体力情况,可适当参加户外散步、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活动。病情轻者,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对房事也应适当节制。(4)舒情志,少忧烦:大喜、大怒、大悲、大恐、大惊、过忧,或过思等较为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易耗伤气阴,导致病情加重,应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

第二节 名家经验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