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20690500000011

第11章 驾驭进退是最高明的成事规则 (3)

批发商大为赞赏这9款样品,声言是他所见到过的最好的3组。望着李嘉诚通宵未眠熬得通红的双眼,批发商心里便明白了一切。

他拍拍李嘉诚的肩膀说:“我欣赏你的办事作风和效率。我们开始谈生意吧?”

李嘉诚坦率直言说:“谢谢您的厚爱。我非常非常希望能与先生做生意。可我又不得不坦诚地告诉您,我实在找不到殷实的厂商为我担保,十分抱歉。”

接下来,李嘉诚诚恳地对批发商谈了长江公司白手起家的发展历程和现在的状况,请批发商相信他的信誉和能力。

李嘉诚的经商原则引起批发商的共鸣。批发商相信自己的判断,他确定合伙人就是这个诚实又深富潜力的年轻人。他微笑着对李嘉诚说:

“你不必为担保的事担心了。我替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这个担保人就是你自己。”

接下来,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很快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生产的资金问题。

身处弱势而不气馁,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古往今来大有人在。下面的例子是关于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张仪和苏秦的故事。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

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鬼谷子的另一个徒弟苏秦,字季子,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处于弱势的时候要处变不惊,波澜不兴,或蛰伏或争取,努力充实完善自己,则可变退为进,以守为攻,成功将指日可待。

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尺度

该进则进,当退则退,聪明人都知晓进退时机和尺度的把握。当退不退,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几个世纪以来,米提人一直在亚述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8世纪,米提人终于奋起反抗,获得了自由,并建立了新的政权。

但是,长久以来受统治和折磨的米提人为了避免****,拒绝将权力托付给任何人,他们也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国家很快陷入了混乱,纷争四起,不久便分裂成了好几个小王国,各个王国之间也是争战不休。原有的法律在混乱状态下已经不起作用了,人们找不到一个可以约束社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名叫狄奥西斯的人,他以公正的判决及解决纠纷的本事开始崭露头角。

他总是以公正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人们遇到任何法律纠纷都会请他帮助解决,他的权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有一天,位于权力巅峰的狄奥西斯却突然引退了。整个社会迅速呈现在以前的无政府状态之下,一切约束又不复存在了,犯罪率因此而剧增,对法律的践踏愈演愈烈。

于是,困惑的米提人召集所有的城市开会,商讨如何走出困境。

“我们必须要一个人来统治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有一个秩序井然的政府。”有人说。

他们最希望的统治者是公正的狄奥西斯,但狄奥西斯表示再也不想插手城市之间的战斗与争执。在米提人的再三恳求之下,狄奥西斯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住在人民为他建筑的宫殿里,只有几个重要的人能够见到他。人们对他的尊敬逐渐转变成崇拜,他们相信,他并非凡人,而是神之子。

在别人抛弃自己之前先行引退需要很大的勇气。明智的人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退出舞台,不懂得这个进退规则的人就会把自己的一世默默消磨在无声的岁月之中。

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被人称为是16世纪最伟大的统治者。然而就在他达到权力的巅峰时,他突然引退了。这一举动令所有人迷惑,就因为他的这一行为,人们只称赞他的伟大,而忽略了他的过失,在人们眼中,他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认真去琢磨,都有其规律可循,极好地把握进退的时机及尺度,充分地吸取进退规则的精髓,不失为智者。

功成身退乃做人之大智

隐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更能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隐退,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韩信是淮阴人。当他还是老百姓时,贫困而行为放荡,曾受过胯下之辱。他在项羽部下得不到重用,便离开楚国,后受到萧何极力举荐,归附了刘邦。刘邦大喜,亲自斋戒,设拜坛,按照拜将的礼仪任命韩信为大将。从此韩信屡建战功,为刘邦夺取天下、开创汉代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刘邦对韩信有戒心,再加上韩信本人又放荡不羁、居功自傲,最终招来杀头和诛灭九族的横祸。

当韩信战功赫赫之际,齐国人蒯彻深信韩信是决定天下局势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打算拉拢韩信,于是对韩信说:“当今,刘邦、项羽两主的命运取决于你。你为汉尽力则汉胜,为楚效力则楚胜。依我之见,你不如利用刘、项双方的力量,让他们并斗,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样的形势下,凭着你的贤明,又有众多的军队,据有富强的齐国,挟制燕国和赵国,你出兵于刘、项两家军事薄弱之地而制其后,顺应民情,为百姓搏命,则天下闻风而动,谁敢不从……愿足下再三思之。”韩信因感于刘邦的优厚待遇,听不进蒯彻的劝告。

几天之后,蒯彻又来劝说韩信。韩信仗着自己是有功之臣,料想汉王不至于夺去他的齐国,毅然辞退了蒯彻。蒯彻游说无结果,便装神弄鬼当巫师去了。

项羽的逃将钟离昧向来与韩信相好。项羽称王后,钟离昧投奔韩信。刘邦恨钟离昧,下令捉拿他。后来,有人在刘邦那里告发韩信谋反,刘邦设计陷害韩信。韩信走到楚国地界,心里犹豫不定,想谋反但觉得自己并没有罪,不必出此下策;想拜见刘邦又怕被生擒。这时有人告诉韩信可杀掉钟离昧去见刘邦,以免祸及自身。韩信便同钟离昧相商。钟离昧说:“汉王之所以袭击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的缘故。”然后自刎而死。

韩信捧着钟离昧的头去见汉王。汉王令武士把韩信绑了。韩信说:“果然像人们所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当然应遭烹杀。”高祖赦免了韩信,但对他仍心存戒备。

从此以后,韩信怏怏不乐,并不屑于同周勃、颖明侯灌婴等同列一个等级。于是,韩信便同巨鹿郡守商议谋反。刘邦亲自带兵讨伐,吕后设计杀了韩信。

一个人成就了功业若能及时抽身引退,这才是明智之举。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引退,这就是《易经》“乾卦”所说的“亢”,也就是过分的意思。处在鼎盛时要警觉有羊撞藩篱进退两难的灾祸。天时人事同一枢机,进取引退道理相同,应当引退而不退,灾害就会一起降临。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就会被杀掉,到那时再嗟叹后悔,哪里来得及!

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之人,因他知道何时该保全自己,何时该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