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20690500000030

第30章 “工于心计”是运筹帷幄的制胜谋略 (1)

在战争中,计就是谋,是对整个战争起决定作用的策略。谁把握住了计谋,谁就把握住了成功。所谓人生如战,一个人只有把握了“计”的实施,也就真正成功了,正如孙子所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要有保全自己的“心计”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你在做人的时候多些“心眼”,多点“心计”,为保全自己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因此,懂得保全自己,也是成功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经验。

人生在世,就难免会有风险,明哲保身,是对自己的处境、行为、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种不测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形势、人事的变化决定行为方式。虽然不以整人害人为目的,但在必要时,为了保全自己,应该毫不犹豫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攻为守,避免被动。

公元前224年,秦国老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求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行进到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对,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当。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王翦的儿子王责也是秦国将领,他率军先后攻下了魏国、燕国的辽东和齐国,被封为通武侯。他们父子两人都只要求财物,不求权力,秦始皇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宽容了他们的请求,并加以重用。

很明显,王翦是做事极有心计的人,他知道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残废瘫痪。

王翦深知秦始皇生性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自己握有重兵,秦始皇对自己就会更不放心,自己随时都会遭受危险,为了解除秦王的疑虑,转移秦王的视线,他用多请田宅、园池的办法使他不疑忌自己,所以得以放心在前方作战,攻破了楚国都城。王翦,最终使秦王对他放下心来并委以重任,王翦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透露虚假信息蒙蔽对手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清澈的水潭里如果有鱼的话,早就被人用尽办法捞走了,其实做事情也一样,如果没有计谋,被人一眼看透,那么这件事的成败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做人应有城府,做事要有“心计”,要像狡兔那样有三个窟,这样才能在处处“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

“用假信息牵着对方鼻子走”一计,最早的使用者是古代兵家。在战争史上,向敌人透露假信息,而影响其决策,最终将其打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列出两个较为典型的战例:

南北朝混战时代,中国北方有东魏和西魏相互对峙。东魏大将段琛据兵于两国交界的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派下属牛道恒招募西魏边民,以扩大自己,削弱西魏。牛道恒招募有方,使得大批西魏边民迁移到东魏来。西魏大将韦孝宽非常忧虑。后来,韦孝宽想出了一招“钩鼻计”。他先派人打入牛道恒的内部,获得了牛道恒手迹。又命令手下擅长书法的人模仿牛道恒笔迹,伪造出了一封牛道恒的信。信中写牛道恒对西魏如何向往,对韦孝宽如何崇拜,并表达了伺机投诚的心愿。信写好之后,故意抖落上一些灯灰在信上,以使得天衣无缝。然后利用间谍,把信转到了段琛的手中。段琛因此对牛道恒产生了怀疑,对他不再信任。这样一来,牛道恒对招募工作也就没劲了。

另有一例:1936年,四川发生旱灾,粮食紧张。各大粮商乘机囤积居奇,重庆粮价顿时一涨冲天。当时汉口粮价依旧平稳,但因为交通和社会治安的问题,由汉口运粮至重庆出售,不但难以获利,弄得不好还会亏本,所以重庆粮价一直居高不下。

鲜伯良为解重庆之危,经过一番辛苦筹谋之后,带了3000包面粉亲自从汉口赶往重庆。

面粉大王抵达重庆之后,第二天便依常规去走访各大粮商。粮商见面粉大王亲临“寒舍”,当然喜出望外,热情备至。但在每一家粮商客厅里,当面粉大王与粮商谈兴正浓的时候,总会匆匆跑来面粉大王的高级助理,递给一纸合约后,在面粉大王耳边神秘细语一番。就这样,鲜伯良在轻描淡写中把重庆的头号特大新闻一字一句地灌进了每个大粮商的耳朵里:面粉大王将从汉口源源不断地运粮来帮助重庆渡过干旱之年。

对粮商来说,这无疑是平地惊雷。

接着,鲜伯良开始将从汉口带来的3000包面粉低价出售。粮商们这一下更急了,争先恐后放弃了囤积居奇的美梦,开始竞相减价抛售。

不多时,重庆复兴面粉公司的仓库里堆满了低价粮食,而等到粮商们突然发觉自己手头无粮食了,而汉口并未向重庆运粮时,便赶紧亲自赶往汉口。没料到,此时汉口的粮价竟比自己刚刚抛售的重庆粮价高得多了。而等到他们再次赶回重庆时,却又发现重庆复兴面粉公司已经开始高价售粮了。

商场如战场,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商人必须懂得“伪”、“诈”之术,懂得巧放烟幕弹的道理;人生也是一样,在人生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也要像商人一样懂得运用计谋,让自己在这场“战争”中胜出。

克服浮躁方能成大事

做人最忌浮躁。因为一浮躁起来,就无法静心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更无法研究和认识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心浮气躁只会给你带来无端的损失。因此,做人不能心浮气躁,而应该静下心来做事,否则将难有所成。

从前,一个老员外有个20岁的儿子。老员外想,儿子已长大了,应该让他学点本领,他就送儿子走上了外出求学的路。

老员外送儿子出门时,并没有和儿子讲应该学点什么。路上,儿子边走边想,我应该学点什么呢?正在这时候,他看到一家卖家具的店铺,里面的家具很精美,很别致,他就想,哎!我就学木匠吧。于是,他就拜师学上了木匠。没用几天时间,师傅就教会他如何做桌、椅、板凳等基础的木匠活,他觉得做木匠太简单了,自己已经学会了,就谢绝了师傅的挽留,去找他认为更好的手艺去了。

他又看到一家卖兵器的店行,里面有各种刀、枪、剑、斧等铁制兵器,他便想学打铁,结果只几天时间,他就觉得打铁太辛苦、太枯燥,就离开了铁匠铺,去求学新的手艺去了。就这样,他相继学了烹饪、理发、写诗、画画,等等,但每学一样不是学会一点不学了,就是因为太辛苦,学不下去了。他在外面整整花费了十年时间,自认为学到了世间所有他想学的知识,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老员外一看儿子回来了,很高兴,认为儿子已是学有所成了,就让儿子给家里打一些家具,但儿子除了会做桌、椅、板凳以外,别的就都不会做了,因为他没学过呀!再让他做其他的事情也都只会那么一点点,老员外感到很失望,也很伤心,说儿子白白浪费了十年。

老员外的儿子为什么会一事无成呢?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恒心,不扎实、不深入,见异思迁,好高骛远。把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浮躁!

浮躁是成事的大忌,没有脚踏实地的认真态度,只会一事无成。

要成为一个做事有“心计”的人,就应该记住:你可以着急,但切不可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你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掘不出水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焦灼浮躁、狂悖鲁莽的情绪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欲速则不达,甚至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是做人做事的正确之路。

你如果感到十分烦躁,请发挥你的想像力,努力使自己深深潜入一个宁静的身心环境。一位朋友说:“当我感到纷乱的时候,我就努力想像小河岸边那片宁静的风景胜地,它常使我的紧张和烦躁情绪消退许多。”

做个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静气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和修养。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会有身处逆境的时候,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宏图大展的机会。说到底,这之中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不急不躁,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种“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做事的大忌就是浮躁,克服浮躁方能成就大事。

抓住机会,占据主动的先机

在“战争”中,无论是在商场还是人生的战场,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先发制人,及早发现机会,从而占据主动,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正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寻找出击的时机,一旦发现机会就立马行动。

人总是欺软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总是喜欢以强欺弱,非得把对方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势地位,当对方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可以开始一上来就以“恐吓”压制住对方,从而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反客为主,占据你的主动地位。

《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单独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到江东做说客,他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低声下气地求孙权,却采用“反客为主”的方法,表现出一副强硬的态度,硬是激发了孙权的自尊心。

当时,东吴孙权自恃拥有江东全土和十万精兵,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大有坐观江北各路诸侯恶斗的态势。他断定诸葛亮此来是做说客,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等待着诸葛亮的哀求。

不想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你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汉南,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几乎将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正进军荆州,名震天下,各路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而造成我主刘备今日之败退,将军你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势足以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与曹军断交才好。”

诸葛亮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着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

“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于是,孙权遂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真不愧为求人高手。

活着就是一种对抗,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压倒,那你就得先声夺人,反客为主,时刻占据上风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