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20690500000038

第38章 营造人脉是铸就成功的秘籍 (2)

有一项很有趣的研究表明:任何人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的距离只隔着有四个人,不管你和对方身处何处,哪个国家,哪个人种,何种肤色。而且前提是这六个人之间肯定是有着理所当然的关系。

不用惊奇,构成这个奇妙六人链中的第二个人,很可能就是你认识的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也许是你的同学,更有可能是在公司里做清洁工的阿姨。可以想到,人脉其实很好建立。在现在社会的竞争中,人脉是你成功的动力。

有了人脉关系,关键还在于你是不是会用。

一位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想回国发展,但是在找了很多份工作的情况下,都没有成功。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区招聘一个职位,他觉得这个职位十分适合自己,但是到这个岗位应聘的人又太多,他认为仅凭自己单枪匹马地去竞争,成功的几率太小。那时,他想起在他们学校的校友录上曾看到过一位学长也是这个公司的高层,于是他连夜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发给了这位从未谋面的学长。在这封信中他强调自己和他是校友,也是某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很希望学长能给他一次机会,并附上了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

当时他并没抱有多大的希望,心想即使那位学长回信也无非是一些官话套话而已,不可能马上就给他答复。

没想到一天之后,那位学长竟然给他回复了,回复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让他有点不敢相信。信里说让他在第二天直接参加面试,并且还为他附上了一些成功的祝福语。最后,他取得了这个职位,显然,他与学长的校友关系起了关键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情礼仪的社会里,人脉关系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有人脉就好办事,有关系就好说话。因此,若要做事就要善于建立和利用人脉关系找靠山,这样办事就能顺顺当当,即使是难办的事也不在话下。

同乡关系最易帮助自己打开局面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情,来自一个地方的两个人会因此在他乡乃至异国彼此扶助而建立深厚的感情或长久的关系。这种难忘乡情的行为自古已有之。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了咸阳以后,杀了子婴,然后又火烧秦宫阿房宫,而后就回他的楚国老家去了。当时有人劝他,说在关中称王,但项羽却理由十足地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项羽因此而失去了大好江山,被后人讥笑成“楚人沐猴而冠”。

自己富裕了,他就是要让乡亲们亲眼看看,这种炫耀乡里的心态,暴露了他无大志、无见识。但是,在这浅薄无知之中,还能显出他对乡里乡亲的深情大意。

在中国,人们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乡土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同乡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特别是到外地打工和上学的那一类人,这种同乡感情是特别强烈的。

在每所大学里都经常可以见到某地区同乡的学生组织成一个“联谊会”,有些人或者会觉得他们落后狭隘,但后来发现有些教师也参与其中,更觉不可思议。但事实证明,他们那种同乡之间“抱成团”的宗旨还确实给大多数的同乡们带去了“实惠”,比如,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再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松散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这种观念还是有一定凝聚力的,这种同乡性质的联谊在“对外”方面保持一致性,而对内则是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的,这种联谊的好处在于对外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困难和一些外来的威胁。

既然同乡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态度和他的思想感情,那么无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可忽视这种现象。

最起码的,它可以在你有困难时用来为你求助别人而提供了一条“跑关系”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走那些歪门邪道,不到“结党营私”的程度,那么这种方法是完全可以用的。

在当今社会,利用人脉关系办事可以说都有自己的门道。想想看,生活中的我们,谁都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好事坏事、喜事悲事、杂事琐事、烦心事,特别是难事、急事,等等。哪个人不是在办成或办不成一个又一个的事情中忙碌呢?而要顺利办好事情当然离不开良好广大的人脉。

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人口在不断地大量流动,许多人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职谋生。而陌生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容纳是有要求和限度的,求人办事就会遇到许多麻烦。这时,如果能从同乡的关系入手,打开陌生的局面就相对容易了。

储蓄人情,重在平时下工夫

有些人做人往往过于功利,平时对人不冷不热,甚至还冷嘲热讽,有事时却像是换了副脸孔似的,又是送礼,又是送钱,显得特别热情,但这样的人做人往往很难成功。在聪明人的眼中,你只是把他当做了利用工具,如果你想比聪明人更聪明,就一定要用点“心机”,平时多多去“冷庙烧香”,急时便自有“神仙”相助。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样佛祖虽灵,也不会帮助你。因为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所以我们求神,自应在平时烧香。而平时烧香,也表明自己别无希求,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它,它念在平时你的烧香热忱,也不致拒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平时联络的增加而加深,久不见面的朋友自然会日渐疏远。

虽然身为上班族,但也不要一天到晚都埋头在办公桌前,不论多么忙碌的人,也总会有吃饭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至于那些从事业务工作的人,更是整天都在外面奔跑,只有吃饭时间才会回到公司,这样更能够多利用在外面跑的机会,联络那些久疏联络的朋友。至于整日守在办公桌边的人,则不妨利用午餐时间,与在同一地区工作的朋友共进午餐。与其每天一个人吃饭,不如偶尔也打个电话约其他朋友一起吃顿饭,如果没有时间一起吃饭,一起喝杯咖啡也可以。如果彼此的距离稍远,坐计程车去也没关系,反正只不过是一个月一次的联谊。那些斤斤计较这些小钱的人,很难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虽然上班族的收入很有限,得靠省吃俭用才能存一点钱。但是,因此而失去了所有与朋友来往的机会,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更何况有许多人是斤斤计较这些小钱,却又对大钱毫不在乎,这实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在外面奔波的人不妨利用机会顺路探访久未见面的朋友,即使是五分钟也可以;或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对方一起吃顿便饭。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却对与对方保持长久联系非常重要。

下班后,大家一起喝杯茶。不论是迎新送旧还是大功告成,找各种理由大家一块儿聚聚,这不只是大家互相联络感情,也是松弛一下紧张许久的神经的好机会。人原本就有喜新厌旧的本性,比起早已熟知的朋友,新朋友更能吸引我们的好感而频频与之接触。

对人情的投资,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因为这样就成了一种买卖,说难听点就是一种贿赂。如果对方是有骨气之人,更会感到不高兴,即使勉强接受,也并不以为然。日后就算回报,也是得半斤还八两,没什么好处可言。

平时不联络,事到临头再来抱佛脚也来不及了。人脉不只在建立,也要重视平时的经营,否则时间长了,人脉也变成了冷脉。

与人交往不要操之过急

人接受新事物都需要个过程,与人初识同样要有一个由远及近、由生到熟的过程,所以与人交往切忌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小李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那位“朋友”名片设计特殊,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他。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他东聊西聊,好像两人已经很熟了那样,小李不大高兴,因为他对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子打电话来聊天,让他有种被侵犯的感觉,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么好。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形常会出现,以小李这位“朋友”来看,他有可能对小李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而先行交往,但未免操之过急。

有人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打电话给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妇:

“我们是消费者协会的,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太太们无所谓地说。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打给了这位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您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多数时候也被同意,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的,当他们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的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5%,后一种只有25%。

据此可知,向人有所请求,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到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被对方断然拒绝。

同样的,拓展人际关系是一种必然行为,但在社会上有一些“法则”还是必须注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致弄巧成拙。

这个“法则”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还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则是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对方不知不觉的。

之所以要“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是因为几个原因:

1.人都有戒心,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你的接近,名人、富人或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

2.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然会采取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多数人会有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