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34

第34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2)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2)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桂本)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这是典型的厥阴痉证。

你们看看方子,三阴证都有了,以厥阴为主,厥阴病是阴证的半表里,一手托两家,都涵盖了。这个方子内含的方子很多,这就是经方的合方学术。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这不是厥阴?①厥。②发热间作,一阵一阵的。③唇青目陷,少阳厥阴半表里多孔窍毛病。④脉沉弦。三阴证,多混杂,不像三阳病那样相对独立清晰。

津液不足,寒饮阻滞,阳虚不化津液,就是这样的病机。方子也是解表温里化水饮,养血补津液。三阳多伤津液,三阴多伤营血,要加当归通脉养血。这个证是津液亏虚的很重,还阳虚寒盛。目陷,是津液严重不足。津液亏得重,血液无所化养,血也虚。总之,是营卫阴阳都虚,以津液和真阳损害的厉害。这样的病多见于慢性虚寒久病的,出现津液脱失的病人。在医院病房里工作的时候,会见到这个证,要注意积累经验。

18. 痉者,感贼风口噤,角弓反张。仓公当归汤主之。

仓公当归汤

当归 防风(各十八铢) 独活(一两半) 附子(一枚) 细辛(半两) 麻黄(三十铢)

上六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纳汤,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又方:酒一斗,胶二斤,煮令烊,得六升,每服一升,稍服得愈。(千金方)

贼风口噤,角弓反张,这是刚痉吧?这是少阴伤寒刚痉。防风、独活,这都是升浮的表药,去寒湿的药。防风升浮,独活升中有降。

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细辛也是温通百脉解寒湿痉挛。当归温脉养血,附子温阳化气生津液,麻黄去表邪风寒。这是风寒束表,阳虚脉络不通,水饮上逆,周身肌肉无津液所养。血虚水盛,阳虚不化津液,这个时候要温阳通脉化气来生津液,直接补津液的话,不能治本,还会伤阳的。三****盛不化津液,本身就是津液虚,不养肌肉四肢,加上阳虚经脉不通,肌肉更无所养,同时也要水邪上逆晕厥。再加上表有寒邪收束,更是经脉不通,就要发刚痉。

19. 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八风续命汤主之。

八风续命汤

人参 桂枝 当归 独活 黄芩 干姜 甘草(各十八铢) 石膏(一两半)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咀,以井花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不汗更合加麻黄五两合服。(千金方)

这条是千金方的,该放入中风历节篇,但总觉得它也可以补痉证的条文不足,因此拿到这里,感觉合适些。卒半身不遂,是西医说的脑血管病,我们中医叫做中风,要和太阳中风有个区别,这是中风很深的病,已经不是单纯的外感的那个桂枝汤证了。这该属于厥阴寒热错杂的范畴。

学生:感觉和“小续命汤”用药思路是一样的。

是的。为什么管脑血管病叫中风,这个以后讲到中风历节篇再说。

“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他搞了一堆或然证,其实,就是说的刚痉、发狂、厥逆而已。

方子上看,是阳明、太阴、少阴合病。少阴太阴表证中风,阳明有热,津液不足,火热上冲,就是这个病机。因为阴阳寒热错杂,我们通通归入厥阴,干净利索。他这个药也是寒热并用,石膏、黄芩解阳明热,杏仁降气,干姜温中制寒饮上逆,当归养血通脉,人参补津液,桂枝独活解表祛风定痉。即使是脑血管病,也该是不重的。这个更适合一些破伤风病。对于脑血管中风一类的病,要注意是否有表证,没表证不要发汗。

五邪有内五邪和外五邪的区分。医经家要讲五邪的,我们这里借用一下,说明一下两家的认识而已。古人为了区分真正的外风太阳病和里热伤津血瘀血溢的“中风”,就有了类中风、真中风的名词。这个内风重的,阳性一般都是阳明问题。在五证上是燥证和滞证。

20.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

这条也是痉证,是六纲条文。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这是柔痉。伤寒经过汗吐下,大伤津液,经脉肌肉无所养,就要振振发痉动摇。这个苓桂术甘汤主要是降水逆、化水饮的,津液伤的不是很严重,就没有特意直接给加用补津液的药。

2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

这条也是六纲条文,身动,振振欲擗地—这也是柔痉类。津液伤的重否也要看具体情况,阳虚不化气的,不能用人参,要加附子。这条,就说明这个问题了。本是火不足,水饮不化,有了表证,给发汗过度,伤了津液,水不化津液,就表现的重些,不是振振摇,而是身动,振振欲擗地了。

上条是用桂枝,可以解表降逆温通的,这条是用附子,温化水饮。水饮一化,津液就有化源了,用人参不行,只能添乱。

22. 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者。除热瘫痫。风引汤主之。

风引汤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风引,”就是痉挛紧张,类似刚痉的半身不遂或者口歪眼斜。“小儿惊痫瘈疭,”就是癫痫抽搐等一类。“日数十发,医所不疗,”这个病看来是很重。

我们看这个方子,这个方子配伍合乎仲景的古方气象。你们看看,这个组合该是对应六纲的哪几个纲?到底该归属到哪纲?就是阳明和太阴而已。归根结底属厥阴家,是个寒热错杂,营卫逆乱。

学生:“日数十发”,是不是跟“往来寒热”有些类似?

是的!连一年而定时一发的病,都是厥阴。这个病情,就是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都逆到上面了,所以他用了大量的石类药重镇,配合桂枝、干姜来提升。经方都有个特点,就是反佐。这个方子是清热降逆为主,又照顾太阴的寒饮不化。同时用龙骨、牡蛎来镇精神魂魄,龙骨涩中有散,牡蛎散中有降。总之,是重降阳明,温化水饮。交通阴阳营卫,通彻表里。这个方子太好了。辅行诀里面,有25种石类药,仲景用石药,也有例子。

这个方子,无可考年代,从配伍角度和气象上,符合古意。用这个方子,只要抓住顽固,发作频繁,有阳明实证,夹杂太阴虚寒。寒水石可以用磁石代,钟乳石可以代白石脂,我一般不用它,就用磁石代寒水石,加大赤石脂用量就行。

风引汤这方子我用过,是个癫痫17年的,百治无效,有些智力低下了。这个人26岁了,找到我,我说,20岁之前啊还有希望,都这个年龄了,长成的果子了,不能治疗了,只能控制一下而已。他父母非要治疗,不死心,要最后试一试。吃了10付药,用的大柴胡和泻心汤的合方,服后也没效果,一周还是发作5天,没变化。二次呢,用大陷胸汤2付,也没变化。我就给用了这个方子,服5付以后啊,是一周发作一次,很轻微。我用的是原方汤剂。有了效果了,就告诉他,自己打粉,一天3次,一次3克,坚持服吧。后来无消息了。

痉证,就总结增补这几条,足够说明痉证的六纲类型了。

中风

中风这一篇原书就4条,论的乱七八糟的,方子也是后人加的,加的驴唇不对马嘴,太烦人,搞的实在是乱。我看了一下《千金方》,搞的也是名目繁多,章次内容混乱。

这个病,是个大病,多发病,来不得半点儿戏,用药及时而对证,真的可以恢复。如果错误辨治,会给患者留下一生的痛苦。这个病,宋代之前啊,从风论治,治愈率很高。宋人许叔微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唐人孙思邈说:“据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方……效如神。”

可是到了金元时期,风气一变,都用什么平肝潜阳的清下药,导致了疗效大打折扣,平添了无数的冤魂和半死之人。所以说啊,这个时方理论很成问题,把很多重病大病的经方辨证思想都给推翻了,中医治病的疗效从金元开始急转直下,到了今天,濒临人人喊打了。

中风一词,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知道,六纲都有中风,这是辨证的概念。我们常说太阳中风、少阳中风、少阴中风、阳明外证中风等,这都是辨证的时候要用到的东西。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中风,是专指一个病种,它要有明显的肢体功能的障碍。用六纲的理论说,要有表证存在。这个表证,或者是外邪入侵造成的,或者是内伤而病情转化出表证的,因为四肢百骸是属于表的。它往往和六纲的中风证有直接联系。治疗上,要以表证为重点。它不叫“伤寒”,因为伤寒只有太阳和少阴才具备条件,其他纲没有伤寒一说。因此,他古人啊,就用了中风这个名词,来代表表证,强调这个病要从风论治。

另外,中风在疾病的种类上也特指偏风,就是半身不遂。我们提到中风,往往是指这个半身不遂说的,中国现代医学也沿用了中医的这个病名。西方的称法叫什么,我还不清楚。这就是古人的苦心,也是他为什么把这个病叫做中风的缘由。

胡老说,要是按照风邪去治,百无一效。这是胡老不严谨,他没用过这个方法,没敢实践的原因,也是他不深入研究药症的原因。

宋人许叔微言之凿凿,唐人孙思邈言之凿凿,南北朝的陈延之言之凿凿,一定都是经验过的,我们为什么反而怀疑而不敢用?记得战国时期有人说,我不能医死人,但能医活半个死人,说的就是半身不遂。到了现代,反而成了绝症了,我们是先进了,还是落后了?是古人不如我们,还是我们智力出问题了?你们看看,一旦有人中风,马上就去医院抢救,不许中医插手,等出院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了,才找中医,你找神仙也不灵了!病已经错过治疗时机了!

这个病的最佳的治疗时机,第一时间是1小时之内,要放血治疗。第二时间是24小时内服药。第三时间是7天内服药。第四时间是28天内服药。超过1个月的,都有后遗症。

本来就是寒热错杂,惧怕水饮过多,你住院后,一顿吊瓶输液,不加重病情才怪了。人家这个病情,是要开门驱贼,你偏要关门往回收,用大小便去解决,就强行的降压利尿通大便,好了,病邪留恋不去了!那个血压为什么一停药就立马升上来?别和我说什么疾病像弹簧之类的话!

1.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他说了,中风的这个病啊,主要就是体现在半身不遂上。你见到病人半个身子手能挎筐、脚能画圈,或者是半个身子瘫痪,口歪眼斜,就是中风病。如果病人只是胳膊疼,不敢活动,一动就疼,别的都没问题,那是风湿痹证,大概是颈椎病和肩周炎导致的,不是中风。他在教你怎么辨别中风和痹证。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这句怀疑错简,当不当,正不正的。很多病都有这个脉微而数的脉象,你能说人家是中风了?我看,这句大概是伤寒六纲里的太阳中风证的内容。存疑!

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这条本来不想解,这大概是王叔和的东西。脉浮紧,就是有寒邪外袭了。类似太阳伤寒的那个情况。但是这个脉主要体现在寸部而已。

这条说的就是面瘫的问题。他说的这个风寒,伤的是局部,就是面部,一侧受到侵袭,另一侧没事,受侵袭的一侧被邪气占据,就瘫痪了,健康的一侧就紧张了。他管这个叫做:“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你想想,敌人进来了,你没防御住,你就撤退,被敌人占领的地方萧条空荡,而没被敌人占领的地方,都是紧张恐惧。

这是风寒伤局部啊。瘫痪的面部都不愿意出汗,有汗的都怕风。这用六纲辨证来说,也要细分伤寒和中风。一般来说,面瘫的人,两侧的寸脉是有强弱分别的。这个脉的分别,我也在统计。有的病侧脉强,有的反而是弱,没有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