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39

第39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7)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7)

是的。你看看大续命汤,是不是太阳阳明证?六纲的定位辨证很活的,我可以在一个指甲上辨六纲,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吧?全息的意思。一个指甲,也有阴阳表里和半表里。

学生:嗯,阴阳里有阴阳,六纲里有六纲。整体与局部都可以辨六纲。

对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活。“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举一反三的深入掌握和理解,学会放开手脚而活用。

2. 治头眩屋转眼不得开方。人参汤。

人参汤

人参 当归 防风 黄芪 芍药 麦门冬(各一两) 独活 白术 桂心(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这是什么证?该是太阴和少阴。是有风邪,加上津血不足。当归、麦冬、人参都是养血养津液的。白术,是去湿痹的,桂枝、白芍、防风、独活都是去风止痛的。黄芪,祛风,固表的。看这个方子,是津液丢失的多,表虚寒,津液不足而及于血了。津血互相转化,津液严重不足了,要导致血也不足,他所以加了当归。表虚寒,汗出的多,津血不足,风邪侵袭。头部无所养,还有风邪入侵,就出现了“头眩屋转,眼不得开”。这是个虚证的风眩。有一些表虚寒型的“脑供血不足”的,多用这个证去套一下。用白术,说明是有一定的湿饮存在的,因此,说是太阴表里证和少阴表里证,应该是合理的。

以前讲过,血的问题,营归少阴,血归太阴。用药上,主要就是以阿胶和当归常用。津血共同不足,要补津液,还要养血。因为是虚寒性质,要用当归温养。

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独活,味苦平。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豚,痫痓,女子疝瘕。

这个方子,不单能够止眩晕,也能治虚证头痛。要按照方义,辨证准确。

3. 治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发有时,手足厥冷方。防风汤。

防风汤

防风 防己 附子 干姜 甘草(各一两) 蜀椒 桂心(各二两)

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千金)

这条是寒饮证,太阴少阴合病。内有水饮上逆,外有风寒侵袭,交争于头部,因而眩晕。

“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发有时,手足厥冷。”病情很重,眩晕,呕吐不能食,一吃就吐。发作有时,是说发作有间歇的,都什么时候发作呢?就是内里寒饮本盛,一旦遇到感受些风寒,就勾动了寒饮,因而发作。发作的时候,因为寒饮上逆的厉害,阳气难以抒发,会见手足四逆。

这个病,他用干姜、附子、蜀椒、桂枝、防己,去内外寒饮水湿,防风,专门去风眩的,是个对症的药。这个方子,可以在内耳眩晕症上多见,临床注意一下,辨证对了,很有效。我见过几例,很重,用了很多办法,到处求医,怎么也不行,不敢睁眼睛,不敢翻身,痛苦欲死,人折腾得不成了样子了。都是用的这个方子打底,按具体证候进行药症加减,一般一付药就开始显效,最多十多付药就可以解决。西医的看法,用附子、干姜,可以兴奋神经,促进胃韧带收缩。这西医也是很善于解释中药机制啊。

4. 治头目有风,牵引目睛疼痛,偏视不明方。薯蓣散。

薯蓣散

薯蓣(三两) 细辛(二两半) 秦艽 天雄(各二两) 独活 桂心 山茱萸(各二两半)

上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这个症状,就是西医常见常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古代叫做头风。或者全头痛,或者偏头痛,都属于这个。疼起来要命,恶心呕吐,眼睛冒“金花”。严重了,连眼睛都疼。这个病很顽固。这个病是虚实夹杂,内外并存。内为虚寒水饮上逆,外为风寒束表,同时兼有些许热郁。

秦艽,味苦微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其他几味大家都知道了,天雄可以用乌头和附子来代,细辛是止痛解表的,独活也是治疗痉挛疼痛的,桂枝降逆解表。这是什么证?是厥阴病!看这个方子,补泻,寒热,都有啊。血管神经性头痛,血管因水饮上逆扩张,中有郁热夹杂,外有寒风收束,就纷争而痉挛。这个方子很好,它体现了酸甘配伍除饮的精义。以后啊,见到顽固偏头痛的,有了这个方子就不至于茫然了。这个方子,可以原量水煎服,你要是想研成末做散剂,也可以,卖的时候要心慈手软,别太黑就行。很有效的。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消渴,胸胁苦满,脉沉弦。严重的顽固性的偏头痛,基本都是这个系列证候。细辛,大量可以用到50~80克,治疗周身百节拘挛,要水煎,不要散服。水煎时间,要超过半小时,要敞开盖子,有毒的是它的挥发油,要挥发掉。

5. 治头中痛,身热,风热方。

风热方

竹沥(二升) 升麻 生姜 杏仁(各三两) 柴胡 芍药(各四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上八味咀,以水六升合竹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千金)

这个很明朗了,少阳阳明病。临床很多病程很短的偏头痛或头痛患者,在转入阴证之前,都是这个证。

学生:生姜三两,可以考虑为了兼顾解表吗?

是的,毕竟有风的。升麻升散火毒啊。

学生:阳明外证药?

是的。黄连它们主管里面。以后讲外科的时候,这个升麻会常提到的。

头痛,阴阳两法,加上外用的头风摩散,就全了。见到此证,按上法为准则,去活用吧。

6.《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咀,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这条是宋本金匮原文,林亿补的。方证不对,没有我们的第三条对证。这条不予解释,暂时存留吧。

7.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川芎(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这个方证,太阴少阴阳明合病。这是厥阴病。也是宋人补的,搞得不严谨。大风,古代有麻风病的味道。

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这个药是阳明家药,对于很多温病的头晕眩,二目红肿有效。为什么保留这个方子呢?这个方子对一些慢性的高血压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对证。

“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这没什么意思,搞的很神秘。吃了热的,药力就随着大便走了,不起作用了?你要是想留住药力,怎么不做成丸剂?这简直是胡扯,不是仲景家法,方子也是后人的方子。这些人啊,简直是迷惑颠倒。

癫狂痫风

抽风,失心疯,疯狂,都带“风”字。我们老百姓俗话都这么说,可是呢,医生却都不在意这个俗话。百姓日用而不知啊!人们的俗语里面往往隐藏着一些真谛,就像说一个心地不好的人,都说,这个人啊心肠不好,一付弯弯肠子!没听说有这么说的,这个人,肝肾不好!那个肝肾和你的心地无关,你的肠子可是和你的心地有关。你大便干燥得厉害和持久,你的神智就要出问题。

癫狂,是我们说的精神失常疾病。癫是显得相对安静,也不打人,也不骂人,就是喜欢独处一室,不愿见人,自言自语,如有神灵,甚至幻听幻视。狂呢,就是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自言圣贤,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痫症,就是西医说的癫痫,突然跌到,抽搐,角弓反张,口吐涎沫,发作过后,复如常人。这三种病,实际都是脑的问题。即使没有外感的表证,也要按照表证去分析,从风论治。要分别阴阳,明澈表里。五证上,要按照滞证为宗。寒饮多会聚痰,火热多会瘀血。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恶性循环。

临床证候也是多见,但是,多以太阳阳明、太阴少阴,或者少阳、厥阴等多见,太复杂的合病也有,不是很多。总之,都是病邪上逆,拒阻于脑,表中之里,风行之地,闭阻了神明,自性不能约束。有些人,越是受了风邪感冒呢,病情越是加重。还有很多妇女呢,越到了经期,越是发作。妇女啊,下焦血室血瘀,到了经期,血下不畅,气机逆转,直攻于上,哪有不加重的道理呢?

唐前古人呢,多把痫证称为癫。后人呢,又根据临床,单立了名称,叫做痫,而癫呢,直接指和狂证相对的那个安静的抑郁性精神病。这样的分法,很好,很明确。我们在读古籍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名词的概念,不要搞错。

痫症,你也可以叫它“痉证”。古人也是这样说的,本是痉,因其症状有特点,还多见,就单立其名。这个分类名词的来龙去脉搞清了,就不会迷惑了。不然,就又要陷入分别的妄念里。

1. 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者皆死。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千金)

小儿脐风,就是西医说的新生儿脐部感染,受了外邪,出现角弓反张、抽搐等;大人受了寒湿,也出现了角弓反张等,属于痉证。他说,这都是死证。其实,也不一定都死,也有不少救过来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西医也说,破伤风形成了,不是闹着玩的。

第二句,“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又指出,因为热邪炽盛,会导致“痉、喑、厥,癫”。这四个证,很类似。“喑”,是说中风病,中风偏瘫不语等。久厥成癫,是说,晕厥,跌倒不省人事,稍后即醒。反复发作久了,就要变成痫症了。

厥,我见到几个。这几个病人,都是一类证候。发作前,先是肚子疼,要去解手,刚刚蹲下要便,就晕倒不省人事了。也不抽搐,和痫症不同。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实质病变来。这个病,太危险了。谁也说不准他什么时候发作啊,要是骑着自行车过马路,突然发作,正好赶上大货车冲上来,大概也得往生啊。

他后面给你治法了。说是要服用小续命汤治疗。服用两三剂。这个不行,要多服一段时间。起码不能少于49天。“发于阳者七日愈,阴者六日愈。”用自乘的倍数。这是阴阳水火之极数。你们看看,这续命汤治疗的病,多了去了。

2. 凡癫发之候,其状多端,口边白沫,动无常者所治方。

秦艽 人参 防风 牡丹 甘草(各二两) 铅丹(一两) 贯众(一枚)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千金)

癫,我们现在叫做痫。他说,这个病发作,症状多端而复杂,口吐白沫,发作无规律,叫“动无常”。灵枢上说,这个病要是原发的呢,都是在胎里做的病,母亲怀胎后,突然跌坐在地上,你的小脑袋,就受了“脑震荡”了。你那个大脑还没有发育好,受了震动要瘀血的。同时,你的元神也不会安稳的。等你生下来,元神移位,上到你的脑部,遇到阻碍了,就时不时的躁动不安啊。这个机制要搞懂才行。再加上受风邪勾动,就要逐渐加重。

秦艽,味苦平微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牡丹皮,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

铅丹,味辛微寒。主土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贯仲,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别录》:去寸白,破癥瘕,除头风,止金疮。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这些药可都是针对阳明家去的,太阳阳明。降逆,去积聚。治疗痫症一般少不了铅丹,张锡纯懂这个。以前讲过,脑在病位上可以归属阳明。铅丹,入阳明,重镇啊;加上人参,壮一下你受惊的元神,它是这个作用。把上逆不安的神气,安镇一下。其他的药都是祛风活血破积滞的。很好个方子,原发继发的痫症,都包括了。这个方子如理如法。如理如法者,不用怀疑,肯定疗效好。

3. 治邪气啼泣或歌或哭方。

禹余粮 防风 桂心 芍药 远志 独活 甘草 人参 白术 石膏 牡蛎 秦艽(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千金)

这条讲的就是精神分裂了。现在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邪病,我们作为医生的不要这样,我们要查找根结,要找病源。他还是身体有毛病。精神病,就是痰血瘀滞,自性神识被蒙蔽了,意识心做主,没有依靠而乱来了。脑为元神之府,容不得半点浊邪驻留。

看看这个方子就知道了,是续命汤的方义。这个方证,有太阴、阳明、太阳的参与,直接定性为厥阴。

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痢赤白,血闭,癥瘕,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