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60

第60章 屡用温补不效者。 (3)

(4)屡用温补不效者。 (3)

学生:急则治标,系的用法?

对的,借用之法。

葶苈,微辛、淡,咸,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这个药,入上焦心肺之间,然后沉降攻逐。怕它攻逐伤了胃气,本来就有虚寒不足啊,因此,加大枣。

大枣甘温,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大枣不但养胃,补津液,还有一个功效,就是也能利水饮的。“安中养脾,大惊,四肢重。”五脏辨证的这个脾,它的证候是六纲的太阴病。“大惊,四肢重。”这个证候,也是我们六纲辨证说的水饮证。水饮去掉了,能喘上气了,再去温化寒饮吧。

这个证,要注意个问题。有表证的,要先解表。先用一付小青龙汤,表证解了,喘息还不解,就用这个方子。这个是关键啊,忘记了表里的治疗法则可不行。先解表,后攻里。一定记住。

31.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之后,糜粥自养。

这个不用说了,也是系阳明。

这个方,比前面那个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是厉害多了。峻烈,泻下的力量很大。咳嗽的顽固,也很重。脉弦,是水饮。水饮上射。注意这三个字,“为有水”,没说是饮。说明什么?说明很重,比饮还厉害的,当然就是水了!大家看看,这个古人多吝啬!一个字都不愿意多说。这些细节地方,读古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走马观花。这说明什么,说明有水在停积了,就是所谓的水肿啊。它可以在膈下,上迫胸中,也可以入胸中,出现胸水的。因此,更显得迫急。就要加大攻逐的力度。

芫花,辛甘,温,有毒。主治欬逆上气,喉鸣喘,咽肿气短,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这是个对症药。攻下利水止咳逆的同时,还有温性,照顾一下虚寒的问题。对癌性胸水很好。古书上,对药物的叙述,凡是带有“蛊毒鬼疟”字样的,都对癌症有特效。

甘遂,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这两味,纯是阳明药。攻逐水饮的,很霸道。后世的控涎丹,就是这个方子的变方,很不错的,比这个方子缓和一些,少量常服,治疗一些癌症,不伤正气,疗效很好。而这个十枣汤方子,是三焦水肿通治。同时用大枣,也是为了护胃气的。十个大枣,为什么不用十五个、二十个……

学生:土的成数。

对的。古人啊,用数量的时候,喜欢结合阴阳五行数理。这个东西很神秘,但是,却很灵的。世上,有很多解释不清的事情,强解也没那个必要,我们只要把这个看成一个古人摸索出来的自然规律就可以了,认为它“本就如此”,不要认为是什么迷信或者什么伪科学。

注意逐水药的服法。早晨空腹服用,身体好,病程短的,可以多服一些,大泻几次,就会痊愈。弱的和病程久的,小量服用,微微腹泻,每天一次,坚持服用。腹泻期间,多喝水。腹泻停止后,不要吃别的,就是喝稀粥。晚上再吃硬的、干的。

32.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水饮很厉害,上逆胸中,烦咳不止,胸中闷痛胀满。“不卒死,”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离死也差不多的类似绝症。“至一百日或一岁,”说的是病程,三个多月乃至到一年的病程,还可以用十枣汤去解决。

这条很重要,就是指的类似于癌症的痰饮肿瘤。过去经方治病,一般的病,再顽固的,也没有超过3~4个月的。所以,都把超过3~4个月治疗不能痊愈的病,叫做痼疾。就是顽固不化的意思。民间也有个说法,就是过季不愈,病就不轻。过时不愈,过天不愈,过季不愈,过年不愈,都难搞。

33.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支饮。咳喘,不能平卧,这里有两个情况,一个是里有伏饮,也就是潜伏多年的水饮,遇到外感而勾动,发生喘逆;一个是没有表证,就是单纯里饮上逆。有表证的,我们可以理解了,小青龙汤解表降逆去水饮嘛。那么没有明显表证的,就不好理解了,为什么还要用麻黄和桂枝等解表药呢?这就叫做发越。这个和治疗中风的道理是一样的,逆气上攻的厉害,要因势利导,要发越,缓解逆急,同时还要降化水饮。

小青龙汤,是针对少阴太阴合病的方子。当然,也可以有太阳太阴合病的时候,它也可以治疗。在内的饮邪,是属于太阴。在上在表的寒饮,才看成少阴。小青龙汤,是发汗,降逆,化水饮。这个方子好,很灵。不灵?是因为都不敢用那个细辛的缘故。细辛的用法,以前都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30~90克水煎也没事。敞开药壶,煎煮半小时以上就没毒了。尤其那个类风湿关节疼,要用50克以上才行。

34.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青龙汤下已”,就这一句,有严重问题。别的医家是怎么解释的?胡老说,是“服下青龙汤之后”。黄元御的《金匮悬解》是“青龙汤汗已”,看来,黄元御看出了这条有问题。到底是“汗已”还是“下已”?问题就出在这里。参考一下这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青龙汤,或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这条,应该是缺了这个“或”字。这条,说的就是伤了津液了。看到咳喘的厉害,给用小青龙汤,发汗过多,喘咳虽然止住了,但是后面的问题来了。或者,用攻逐痰饮的办法给泻下,喘咳也止住了,也出现了后面的问题。要注意这个“已”字,就是喘咳停止了。过汗,过下,都要伤津液的。和那个《伤寒》28条一个道理。

汗下太过后,大伤津液,出现了“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寸脉沉,尺脉微。这是伤了津液,水饮还没有去掉。口燥,是口中干燥,是津液伤了。多唾,是有水饮不化。口干的厉害还不欲饮。津液匮乏,手足不得津液所养,要厥逆,还要麻木痹阻。

胃气不足了,水饮要上逆的,就会气上冲咽喉,并且时时的头晕。“冒”,就是头晕。下流阴股,就是寒饮在下焦不化,导致小便不利。另外,伤了津液,小便也会少的。

“其面翕热如醉状,”这个很重要,上焦阳气被郁的表现。再重了,会亡阳和脱阳的。

他用了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这个气上冲的寒饮不化。这个方子,和《伤寒》28条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如出一辙。桂枝,温散,降逆气,表里分消上逆的邪气。甘草养胃固护津液。茯苓,专门拦截水饮上逆,化气利小便。五味子,酸敛,降逆,收摄水饮。酸甘除饮,降逆敛冲。这样,就又一次证明,《伤寒》28条去芍药的正确性。这个方子,要是见到汗多而逆冷的厉害的,可以加附子的。

这条听明白没有?要是没彻底明白,就去参考《伤寒》28条的讲解,就懂了。

35.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经过治疗,上冲的逆气缓解了,不重了,但是啊,又开始咳嗽胸闷了,并且咳嗽的还挺厉害。这是津液得以恢复了,水饮上冲的力量不大了,又开始水饮射肺的这个过程了。这个时候,主要就是一个里饮上逆嘛!用干姜和细辛,温化寒饮而降逆。去掉桂枝,一个是冲气已经平定了,另一个是怕桂枝的解表作用牵制干姜和细辛的温化降逆,主要就是针对里面的水饮去的。如果要有不得卧了,还要用桂枝的,帮助发越,这个明白没有?干姜、细辛,都是降逆的。桂枝的降逆,是通过发越实现的,懂没有?一部伤寒大论,论的就是津液的疏布问题。

36.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这条,叙述上有问题。应该这样来看:咳满即止,而更复渴,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冲气复发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吃完药了,咳满也消除了。但是出现口干渴。哦!这很正常,是因为干姜、细辛都是热药,都会有这个现象的,稍给点水,和一下胃气就行。但是呢,这个病人啊,口干渴的现象,没多久就消失了,并且又开始恶心呕吐,眩晕的厉害了。他叫做冲气复发,这个冲气,是指的水饮上逆的这个情况,和前面那个气上冲咽喉的那个冲气不是一个概念。这个要搞清。谁让这个医生给人家乱整呢?这还是水饮没去啊,顽固的厉害,不射肺了,射头去了,头晕呕吐了。这个时候,就加一味旱半夏。是个药症,对症药。专门降逆止呕,去水饮上射的。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西医那个内耳眩晕症的。

半夏,辛温。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这几条是仲景全书的辨证精华所在,是辨证演示。

37.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吃药后,呕吐眩晕都停止了。但是,这个全身又有些水肿的样子,水气又在肌表不化了。这个时候,该用麻黄,出汗,把水气排出去。但是,不能用。因为前面的治疗太过之后,津液还恢复的不稳定,津血没有恢复的很好,四肢还有麻木,津血虚啊,用了麻黄,又会伤了津液,那样会亡阳的。他给加了个杏仁。

杏仁,苦辛温。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这个药,也可以表里分消,也解表,还能行气血。他用药,是十分谨慎了。

他上面,都是针对寒饮去的,都是属于少阴太阴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