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73

第73章 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1)

第十章 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1)

这一篇五脏风寒部分,是王叔和这么搞的,给收录到了这里,这部分该是脏腑辨证内容。由此看来,王叔和最终还是没有理清六纲杂病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体系。

《金匮要略》这本书,经考证,最早是出于《小品方》之后、隋朝之前。孙思邈见过。也是后人整理的。到了宋朝,林亿他们见到一部残简,叫《金匮玉函要略》。这部书的历史,就不可考了。内容呢,是先简论了部分《伤寒论》的六纲框架内容,然后直接论及杂病。林亿他们把《伤寒》部分删掉,对残简进行整理,又对残缺部分进行了粗略的增补配方,搞得支离破碎的。原书据前人说法,一共是112方。而林亿见到的残简,是229方。经过增补,是262方,也就是现在的这个《金匮要略》。这本书,开篇的什么“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后人乱加的,因为《千金方》没有此类记载。

估计啊,就是后人看到了“五脏风寒”的内容,以及水气篇的五脏水肿内容,才硬往脏腑辨证上靠,以偏概全地说《金匮要略》是脏腑辨证病机。当初就怨王叔和思路不清,混入了这部分五脏内容,才导致这个结果。大家不要被这部分掺杂进来的内容迷惑住。连麻仁丸的脾约证,也给弄到这一篇。乱得很。

1.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2. 肺中寒,吐浊涕。

3.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4.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5.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6.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7.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8.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9.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10.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11.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12.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13.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

14.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15.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16.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17.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18.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19.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20.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榖气,何谓也?

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榖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榖气。

什么叫做“积”?就是病在三阴,固定在一处,坚硬有形。现在说,就是肿瘤。“聚”呢,该属于三阳范围的病,有时候聚在一起,成了个肿块,不久又自己散开,一会儿聚在这里,一会儿聚在别处,辗转移动。还伴随着疼痛。榖气呢?就是胁下、心口之下,胀痛,用手按着就舒服,不按了,就又疼胀。一般的胃病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也要注意,搞不好,会转化成积聚的。转为“聚”可以,要是转为“积”,可就麻烦了,用现在西医的话,幽默地说:“恭喜你了!”这个幽默,有点残酷。

21. 论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答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故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一作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已。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也。故以是别知积聚也。(千金)

这条,可以看做是对上条的再一次解释。凡是积聚,都是先结气,后导致血瘀、痰凝,加上体内邪毒的留驻互结,是逐渐深入的。对于阳性的,时聚时散的,是还没有产生实体肿物,治疗上,是没问题的,可以参看别篇的内容,辨证治疗。而对于病邪日久,入到三阴,根深蒂固而结成了实体肿物,实在是不好办的,《伤寒》里也叫做“脏结”,多为死证。

《神农本草经》曰:“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注意这句话,“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也就是说,这个病早发现,在早期的,可以有一半的治愈率。一发现就是晚期的,必死无疑。

那么,这个病,可不可以早期发现?或者没形成的时候,就可以预见到?实话告诉大家,是可以的。“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就要用到这个节骨眼上才行!对于心脑血管病,都可以预见的。

肿瘤,尤其癌症,都是因为长期的忧郁、饮食劳作不节,导致了气血痰饮结聚于薄弱之部位。年久根深,寒热错杂,久而化热,是个“火包寒”的厥阴病。外表看着是有火热,实际上里面是一片冰窟。每个人,脏腑禀赋上,都有个先天的薄弱之处,肿瘤就愿意往那里去安家。病邪留居在那里,体内的代谢产物,也就是我们中医说的浊气,因为病邪的拦阻,也会往那个地方聚会附着的。真的是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五毒俱全的窝点。它的猖狂发作,要找机会的,就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样,伺机起事。

什么机会呢?基本上,我总结了两点。首先一点,就是突发事件的刺激。老百姓说的,一股急火。很多人都是这样,看着没什么毛病,平时也常检查身体,没看出什么,但是,突然的严重事件的刺激,导致精神崩溃的程度,全身气机逆乱,病邪就会趁乱而起。来势凶猛,一检查,好嘛!癌症晚期了。别看平时体检没查出来,实际上,那个病邪已经隐藏在那里,不过是隐藏的很深而已。就像西医那个隐匿性冠心病,你怎么做心电也查不出来,等查出来了,晚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按照六病欲解时而发作。这个,可以按照辨证去推断危险的年月。应验率是很高的,我就推断过不少,一般不差一个月。可恨的是,多数人,你给他预见到了,和他一说,他不信,反倒嘲弄你。

我们虽然没有仲景先师那个水平,但是,大概的,还是可以预见的准确些。如何直接预见?要平脉。这是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可以定性70%。再加上家族史、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可以更准确确定。这个脉法,不单是指的积聚来说的,这是六纲阴阳脉法的定位法。他不过是拿积聚来举例而已。就像用伤寒和中风来举例,阐述疾病的辨证方法一样。

这个脉法分部,就是现在所说的全息法。在寸关尺上,画个小人儿,就搞清了。左手脉,管身体的左半部,右手脉,管右半部。人家要是右关部有异常,你不要按照你在学校学的那个,说人家脾胃有毛病,人家检查完,会骂你。左脉异常,左侧相应部位就有问题,右侧有异常,也是如此。两侧都异常,病就不左不右,在中间。经方的阴阳脉法,多亏《金匮要略》的这一篇得以保存,否则,中医脉法的左右关脉互混,就真的要继续错下去,没有依据去纠正它了。

这个脉法,不单是看积聚,其他的任何病,都可以看。细而附骨的脉,多了去了,不能说人家就是有积聚了,别吓到人家。这个脉,有个特点,就是细紧有力,不一定要很沉而贴骨,有时候还表现的微浮。严重的,就像摸到了刀刃上。有些良性瘤,如子宫肌瘤,或者肝胆结石、胆囊息肉、胃溃疡、乳腺增生、骨质增生,也会出现这个细紧脉,要心里有数。总之,只要是长东西了,都会见到这个脉。对于恶性程度强的,这个脉是全无生气,一点都不和缓。等到它要是发作了,表现出来了,也确诊了,很多人的脉象反而不是这样了,会变的和普通杂病脉一样,多样化了。病情的进展与否,取决于脉的急数与和缓。脉急数的,是快速发展了,和缓了,是病情控制,不进展了。还要参看舌象。无苔的,治疗后有苔了,是好转。舌苔厚的,治疗后,退成薄白了,是好转。

还有一个参考诊断。就是在臀横纹与腘横纹之间的部位中央,周围一寸左右的部位,用手指按压,查找痛点,疼痛的,可以怀疑癌变。恶性的病,隐藏的最深,不轻易露头,平时很难发现,它也会韬光养晦。

积聚的内容,是仲景的。五脏风寒的,是华佗他们的。今天到这里吧,没讲完。明天讲几个方子,以及调治的一些方法。

恶性肿瘤的特点,就是隐藏深秘,暗中积累,一旦机会成熟而发作,就像火山喷发,又像爆发的海啸,很难遏制。它的隐藏阶段,就是积累能量的过程。一般是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隐身而不现形。一旦找到机会而现了形,身体的自身调节抗病的机制,对它是无法控制,因此,生长迅速。它在迅速生长壮大的同时,就会要吞噬机体的大量气血营养,人体的那点能量,都被它占用了。不但是如此,它也要有新陈代谢,也要排泄啊。它排的东西,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很霸道的毒浊,对正常的机体具有毒性,使身体处于自身中毒状态,抗病能力更加低下,更有利于它的生长。

机体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是气血枯竭,胃气欲败,那个食欲是不会好的,本来这饮食消化好的话,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食欲不行了,不给提供能量了,就会很快死亡。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任他流窜宰割啊。它的出现,目的就是干脆利落的抢夺你的性命,绝不手软,实在是可怕。

古书上,对这个病所列的治法和方子,寥寥无几,基本就是异口同声:“死证”。要是有好的办法,古代的医圣大德,不会不详说的。这个病是个绝症,但是,要是早发现的话,还可以有个“半愈”啊。

治疗上,有几个原则。第一,要固护胃气,开胃口,增食欲。这是首重的,虽然消化的饮食精微,都被它抢去大半,但是,毕竟能够给正常的机体,提供了营养补给。但是,要想固护胃气,增进食欲,单纯的补气血,开胃进食,是没用的。为什么?它那个毒浊不清理不行,那个毒浊,本身就让你自身正常机体中毒,不清理的话,那个胃口是没法打开的。因此,很多人说,以扶正祛邪法去治疗,是严重的错误。